第十五章 中华料理之形

    第十五章 中华料理之形 (第2/3页)

和紫红的紫苏叶点缀在上面,笋片被切成小舟状,配合着洒落的青豆和冒出的热气,仿佛青翠山峦流水处,一支船队正规避着礁石,冒着风雪,在这浮云涌动的山水间逆流而行。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圆盘边缘用酱汁勾勒出的一句古诗,道出了整盘菜的韵味。

    “美!太美了!你知道吗?这盘菜如果拿到国际厨神大赛上去,那些评委一定会惊到眼珠子都要掉下来!刘芒!你真的是个天才!”李若男此刻像是那些疯狂粉丝看到自己心仪的偶像一样,眼睛里都是小星星在闪烁。

    中华料理讲究色!香!味!形!

    而恰恰这个形!是最难把握的,这也是其它国家的料理根本就体会不了的。

    这个形在现在的社会里,大多数厨师都把它归类到色这一块,认为无非就是将菜品摆放的好看一点,颜色漂亮一点,刀功齐整一点,了不起再放上点食雕,就以为大功告成了。

    殊不知,这形和菜品本身无关,它关乎一个厨师除了做菜的功底外,还应有着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的一种了解,更关乎着一个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明精髓。

    就好像世人只知道满汉全席,以为这个就是整个中华最负盛名的宴席,可又有几个人知道烧尾宴?文会宴?

    烧尾宴倒也罢了,它只是古时候士子登科或官员升迁时所举办的酒席。而文会宴在古代则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主要形式,很多著名的诗词绘画都是在这宴席上创作出来的,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可想而知,能让这些大文豪,大书法家欣赏的宴席,光靠色香味是满足不了,还必须得有自己的底蕴。

    和这个宴席一比,满汉全席只不过是清朝皇帝东拼西凑,好大喜功搞出来的食堂餐。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自从满清入关后,这些宴席很多都已经失传了,这股形的精髓也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刘芒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的爷爷始终在念叨着,生平的憾事就是没能做上一道文会宴上,色香味形兼具的菜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