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少年已成龙_第二百二十八章 辨真伪

    第二卷少年已成龙_第二百二十八章 辨真伪 (第3/3页)

   “鉴定结果就是,a和b的材质完全不相同,我们在b中检测到了青檀皮、沙田稻草的成分,这在我们江陵大学的生物学院中有对比的资料记载。而a中,完全没有这两种成分,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a纸不是泾县制作的我国正宗宣纸。”

    鉴定结果清晰明了,大家看的真真切切,小鬼子就算想反驳也没有办法反驳。

    周中笑着做出最后结论道:“结果显而易见,我国的宣纸自唐朝其,就只在宣府制作,也只能在宣府制作。而这幅所谓‘吴道子’的大作,竟然用的不是宣府的宣纸,所以它的真假还用质疑吗?”

    “哼,谁能肯定唐朝时候就只有宣府一地制造宣纸?也许只是你们华国还没发现罢了。”武藤小左依然不服气的狡辩道。

    周中不慌不忙,指着画作上的两处漏洞继续说道:“大家看这两处,这幅画上竟然有一首词,而下面这些印章中,有唐朝国子监的印章。”

    “了解我华国文化的都知道,唐诗宋词,唐朝的代表是诗,宋朝的代表是词。但其实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词了,只是在唐朝,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唐朝文学是整个华夏文学史上,规模最空前的发展时期,自建安以来在文学形式上极度重视声律和对偶化运动。诗在唐朝是极高的存在,一名唐朝的文人如果不会作诗,那将会遭到所有人的唾弃,不会被允许参加任何社会活动,而朝廷也是支持这种做法的,说的直白点,就是当时的国策。”

    听到周中还来了一个小幽默,很多人都是笑了笑,然后继续聚精会神的听着。

    周中继续说道:“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会作诗就不能有进取之路。但是在唐朝,想要以进士科取士,作诗是唯一的出路,甚至非科第出身的人,不得为宰相,所以唐朝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

    “大家想想,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作为唐朝文化最高端的国子监,会收藏这么一副带有词的画作吗?这不是公然和社会为敌吗?”

    大家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尤其是后面那些非考古学院的人们,以前他们只觉得学考古都是很枯燥乏味的,但现在到觉得考古里面有这么多讲究,真的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