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故事:沉默的步兵

    真实的故事:沉默的步兵 (第3/3页)

    &nb

    sp;孔庆山,一名炮兵班长。新兴里战斗中,他奉命带一‘门’92步兵炮,配合238团攻击。在前进的路上,一个美军火力点拦住了238团。这个火力点位于半山腰,是一处独立房屋,房前是一大片开阔地,非常便于防守方发扬火力。238团组织了多次冲锋,用步兵夹着炸‘药’包准备将其炸毁,但怎么也无法接近。步兵伤亡很大,心急如焚。连队命令炮兵敲掉这个火力点。孔庆山就带着几名炮兵,绕到房子的侧后面。那是一个小高地,敌人的火力打不到。没想到的是,炮装备好后,却在高地上立不住。92步兵炮在‘射’击前,需要在地上驻锄,将炮柱坐在坑里,否则一‘射’击炮就翻了,无法准确‘射’击。小高地的土石被严寒冻得梆硬,工兵锹凿上去就是一个白点,根本挖不动。而此时,独立房前,步兵的伤亡还在加剧。

    孔庆山用工兵锹别住一条炮‘腿’,将锹把压在自己的肚子下,再用肩膀扛起另一条炮‘腿’,然后命令战士开炮。战士们没人敢动,他们深知,如果开炮,班长就完了。30米外,大批步兵被独立房的火力撂倒。没时间犹豫,孔庆山急了,怒喝战士开炮。战士含着泪打响了这一炮。一炮把敌人的火力点炸毁了,美军30多人毙命。开炮的瞬间,孔庆山被火炮的后坐力抛出五六米远。因为炮位距离目标太近,一块炸飞的弹片又打在孔庆山的肚子上,当场牺牲。

    在评价朝鲜战场战况时,‘毛’主席曾做过这样的比喻:美军钢多,但是气少,我军虽然钢少,但是气足,因此我军一定能够打败美军

    没有打响的伏击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是国内关于朝鲜战争最权威的资料之一。关于当时的战况,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1950年12月)1日和2日,我第27军部队和第20军之第59师,在水里、死鹰岭地区,与柳潭里逃敌展开‘激’战。3日,该敌在下碣隅里之敌接应下,在50余架飞机掩护下,以坦克群为先导,倾其全力进行突围,猛攻我死鹰岭、獐项里、西兴里一线阵地。我第59师在敌两面夹击下,奋力抗击,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但终因连日作战,弹‘药’不济,冻伤及战斗减员较大,阵地为敌突破。突围之敌一部被我歼灭,大部被迫丢弃重装备逃到下碣隅里。”

    这段文字准确地介绍了‘交’战双方的行动。然而,阅读这种资料,你无法切身感受中国步兵作战的艰苦。邹士勇老人的一段切身经历,为这段战史做了生动的解读。

    当时,美军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在志愿军的打击下,全线崩溃,向南逃跑。邹士勇所在的3连,奉命从侧翼追击美军。部队急行军,追至死鹰岭上。死鹰岭下是一条公路,通向下碣隅里,那是敌人逃跑的唯一一条公路。按上级部署,死鹰岭应该有友邻第20军的部队担负阻击。

    很快,邹士勇的3连在死鹰岭上发现了志愿军的一个阻击阵地,大约一个连的官兵潜伏在这里。邹士勇一眼就认出,这是20军的部队。第20军是志愿军第9兵团最先入朝的部队,走得的最仓促,部队甚至没来得及换发服装,带着大沿儿帽就跨进了朝鲜北部的高寒区。

    阻击部队依托地形,每个人都用工兵锹在冰雪上刨出一个坑,人蹲在坑里,枪口直指下方公路。整个阵地隐蔽巧妙,从下方根本看不到岭上的伏兵。官兵们的战场纪律过硬,整个阵地只有风声呜咽。

    邹士勇上前去拉一个战士,却发现那个士兵早已冻成了一个硬邦邦的冰坨。3连赶忙检查其他战士,才发现阻击阵地上的所有人,都已被活活冻死在阵地上。3连官兵眼含热泪检查完这些战友的遗体,发现潜伏在冰雪坑里的烈士们,依然穿着国内配发南方部队的薄棉衣,单层胶鞋。冻得实在受不了了,战士们就用‘毛’巾把耳朵捂起来。但这些御寒方法,在死鹰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据战史记载:这场阻击战爆发前一周,1950年11月27日,朝鲜北部普降大雪,气温在零下30度以下。然而这支英雄的阻击部队,整整一个连,全建制冻死在阵地上,无一人离岗。每个士兵冻死时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100多支老式步枪,枪口直指岭下的公路。历史从来不能假设,但是如果烈士们当时能穿上一件大衣,后撤的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决不可能轻松地通过这里。

    采访最后,邹士勇老人已是老泪。尽管战斗已经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但那些牺牲的战友凝固的战斗姿态,恐怕再难冰释消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