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赵欣然的疑惑1

    (十二)赵欣然的疑惑1 (第2/3页)

核状。太空战舰被建造得又扁又平,既不减少战舰容积,又可以减少新型战舰正面容易受攻击的面积,还不影响战舰飞出各种高难度高速机动飞行动作。

    地球各国的大型太空战舰内部容积很大,安装的武器装备非常复杂精密,造价十分昂贵。一般大型太空战舰建造成本竟然高达一百五、六十亿地球币。即使中型太空战舰配备了经过简化的各种先进装备设施,也要价值百亿地球币。

    只有小型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相对便宜一点,建造一艘大约需要三至五亿地球币,重型无人歼击飞艇需要十亿地球币左右,而中型无人歼击飞艇的建造成本则介于两者之间。地球有的小国限于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只造得起几艘大型太空战舰。

    常规大型太空战舰长约一百七、八十米,宽度大约在二十二米到二十六米之间,高约十三到十八米不等,内部容积大致有五万到六万立方米,一般高速飞行时的载重量在一万吨左右。大都安装了一台大型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和一台小型可控冷核聚变反应堆,可以为飞行战舰推进系统、各系统的复杂设备和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炮、以及微波、超声波和激光发射器提供充沛而强劲的能量供给。

    虽然地球现在所有的太空战舰都已进入了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发达阶段,但由于仍然需要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战士做出最后的决断,所以每艘大型太空战舰上依然要配备一百五、六十名官兵,专门负责对超智作战光脑提出的各种方案中做出最终选择,或者专人监控无人歼击飞艇和超智能太空导弹的战斗状态。超智作战光脑会立即不折不扣地执行人类战士选择的方案,按照人类战士的指令完成各种战斗动作,实现预定的作战目的。

    大型太空战舰装备的两至三门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主炮,射程达八百万公里,既能够单发射击,也可以多发连续射击,具备同时对不同目标多点打击和对单一目标连续打击的能力。威力巨大的超超高动能炮弹光球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摧毁多个太空敌方目标。

    同时,大型太空战舰还安装有六至八个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能够打击相距一千多万公里的敌方目标。这些定向超动能射击炮和极强高能量激光发射器都是可以自动转换射击方向的,能够上下、左右全方位旋转一百八十度,打击火力能覆盖非常广阔的空间范围。

    为了保护自身,舰上安装了十六组可以自动转向的高能量散射炮,能够在距离飞行战舰一万至五万公里的四周空间里,通过持续不断抛射高能量射流,极短时间内在特定的宇宙空间聚集大量的高能量团,从而快速形成较大面积的立体高能量护盾,以拦截敌方来袭的超高动能炮弹、极强高能激光束以及太空导弹,有效地保护己方飞行战舰。

    大型太空战舰还装备有四至六个远程导弹发射装置,可以快速发射射程达上亿公里的极速超智能高爆导弹。其实从理论角度上讲,太空超智能导弹的射程是无限的。只要导弹的核动力系统和超智能控制系统不出现问题,极速太空导弹就可以无限期地在茫茫宇宙空间自主飞行,直到击中自己的攻击目标为止。

    现在的太空导弹早已远远超越了百余年前的传统导弹,不仅外观、其内部结构与性能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来伴随着太空高能激光武器的成熟与完善,以固体化学燃料为推进剂的传统导弹,因为其飞行速度与高能激光束相比极其落后,面对高能激光束的拦截往往不堪一击。因此不得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由于超小型可控核反应堆的发明,军工科技专家们选用这一最新成果作为导弹的动力推进装置,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飞行速度。

    超小型可控核反应堆能够为太空导弹提供难以想象的充沛猛烈动力。在其极其迅猛喷射出的重粒子激流的推进下,最新型号的太空导弹长时间飞行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1.08%,(大约每小时11655930.8公里);而且在最后冲刺阶段,其飞行速度短期内甚至能够达到光速的1.1%(大约每小时11871781.4公里)。

    唯一的缺点就是导弹的体积大大地增加了。即使是导弹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简化动力系统体积,把超小型可控核反应堆改造成狭长布局结构,但革新后的太空导弹的弹体直径仍然增加了许多,令太空战舰装备的导弹数量减少了一半。每艘大型太空战舰也只能安装四至六个导弹发射装置。

    在军事专家看来,如果与太空导弹的性能提升相比较,如今导弹体积增加是完全值得的。新一代太空导弹配备了功能强大的超智能飞行控制系统,实现了自主选择飞行线路、实时战场空间信息共享、结群多角度同时协同攻击等多方面的突破。

    各种新技术让新型太空导弹脱胎换骨、如虎添翼,大幅度降低了对手的拦截成功率,使太空导弹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武器重获新生,获得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再次成为太空战斗中克敌制胜的杀手锏武器。

    可能唯一变化不大的,就是导弹的爆炸部装药。出于保护太空环境的考虑,现在的太空导弹弹头的爆炸部里,依旧装满了威力惊人的超级高烈度炸药,而没有大范围换装热核弹头。

    只有一些大型太空战舰才配备了一至两枚极速超智能太空热核导弹,必须在得到最高层指挥官批准后才能使用。这些太空核导弹都属于威力巨大的特种氢弹,全部针对真空环境进行了重新设计,减弱了爆炸冲击波、光热辐射等硬杀伤效应,大幅度增强和放大了伽玛射线、中子辐射流等核辐射贯穿效应,是在中子弹、伽玛射线弹研制基础上更新换代的新一代太空核武器。

    大型太空战舰配备的各型号核导弹也分为万吨级、几万吨级、十几万吨级、几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和千万吨级的爆炸当量配置。甚至还有极少量的亿吨级爆炸当量。那些大级别的热核导弹可以顷刻间毁灭一个小型天体。

    因为每一枚太空导弹都价格昂贵,所以特别为太空导弹设置了回收模式。当太空导弹被发射出去后,假如它只是持续飞行、没有完成攻击而发生爆炸,在接到自己母舰发出的接受回收的指令后,高智能的太空导弹会减速飞回自己母舰附近的空间,随后关闭飞行及火控系统,静静地悬浮在太空中等待母舰回收。

    太空战舰回收自己发射的完整无损的太空导弹后,经过检测维修,依然能够重复使用。经过回收维修的太空导弹依旧雄风不减,一点也不会降低太空导弹的攻击性能。即使是重型无人歼击飞艇发射的中型太空导弹,也具备接受己方载人太空战舰回收的性能。这极大地减轻了地球各大国家联盟军方的军费压力。

    得益于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使用,每艘大型太空飞行战舰都能够占据、控制着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立方公里的太空三维立体空间。在与敌人对战时,敌我双方飞行战舰仿佛传说中能够隔空点求穴的武林高手,彼此相距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公里之遥,能够相互用远距离太空高爆导弹、极强高能激光束和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炮攻击对方。

    太空载人战舰在发动超远程攻击的同时,还会发挥自身最大的飞行性能,极力飞出各种高机动动作,以飞速躲避敌方发射火力的攻击。

    太空战舰还能够遥控指挥着一定数量的无人歼击飞艇冲锋陷阵,对敌方太空编队展开更近距离的猛烈攻击。由于地球各方都无法承受载人太空战舰的损失,无人歼击飞艇的双艇、四艇或八艇的对阵搏杀,以及大编队对峙示威、变换攻击阵位较量,甚至发起集群攻击,就成为了现在太阳系太空交战的主要形式。

    各方太空舰队发生战斗时,一般都不直接攻击对手位于无人歼击飞艇阵列后方的载人太空战舰。载人太空战舰之间的对射或导弹攻击几乎很少出现。除非万不得已,交战双方更是不会使用能毁灭一支分舰队的太空热核导弹的,就是最小型的太空核导弹,也是作为威慑武器来配备的,其使用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严格管控。至少到目前为止,太阳系还没有出现过在实战中使用太空核导弹的先例。

    每艘第四代太空战舰都安装了大型太空光量子相控阵探测雷达,可以探测、搜索、发现并锁定相距上亿公里之遥的太空飞行目标。还装备了全自动超智能作战系统,有效整合了舰上的所有探测、监视、分析、指挥设备和定向超动能射击炮、高能量激光发射器、超远程太空导弹发射器等武器装备,能够实现人类战士监控下的自动攻击。

    当太空光量子相控阵探测雷达发现目标后,作战指挥光脑会自动分析目标,很快判定目标敌我属性并列出射击参数,迅速上报给舰长,同时把相关数据传送给各个战位的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和定向超动能射击炮的炮长、以及太空导弹发射系统的控制军官。

    舰长会根据情况作出是否开火的决定,他的决定会立即传达给各个战位的军官,即刻得到执行,极大地提高了太空超远程打击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在已经判明了敌方目标的条件下,舰长可以授权炮长和导弹发射火控军官,自主下达开火命令。甚至在遭遇了紧急情况或人员受伤时,获得指挥权的人员能够完全授权作战指挥光脑,由作战光脑自主向判定敌方目标开火射击。这样假如人类战士出现异常状况时,各战位武器系统依然能够不受影响地进行火力打击。

    为了保证太空飞行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在这些大型太空飞行战舰最底层舱室里,都设有航天器配件储备仓库和维修车间。能够为伴随太空战舰护卫飞行的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更换新的大型配件,进行基本的检测维修,同时对飞行战舰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更换维修。

    至于能够独立作战的中型太空战舰,其形体更是五花八门,各种形状都有。它们的长度约有一百一、二十米,宽度为十六至十八米,高度约十到十二米,内部容积大约在二万到四万立方米之间,高速飞行时载重量一般在七千吨左右。

    除了没有大型维修车间,成员居住环境略显局促以外,舰内全自动超智能作战系统及其他设施、武器配备与大型太空战舰大同小异,普遍安装了一台中型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和一台小型可控冷核聚变反应堆。

    只是中型太空战舰安装的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主炮只有一至两门,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六个,八至十组可以自动转向的高能量散射炮,以及二到四个远程导弹发射装置。完全有能力严密控制一个极其广阔的宇宙空间,击败并消灭任何胆敢闯入自己占据空间的敌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