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王的内涵(转载)

    皇、帝、王的内涵(转载) (第2/3页)

,更没有王朝国家的概念。德者,得也,是说人从天道规律中所获得用以指导自己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能够顺应规律的那部分内容。德只有人才能够获得,只有人才能够体悟,也只有人才能自己选择,自我约束。而道德境界阔大的帝可以带领他的人民走很远的路。有道行之则远,无道行之则近,高谋远虑,高瞻远瞩,并不是一句虚话。人的道德境界越是崇高,就越是能够深刻地认识事物,洞彻和把握事物间的规律,做起事来就越是游刃有余,四通八达,否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处掣肘,寸步难行。帝治理的时期,人们不再则天道而是则圣人之道而行,是以圣人对道的体悟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虽然是任德而为,但是,也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刑罚制度,有了强制的硬性规定,有了善恶的区别,有了黄帝的兵征天下,较之普遍无私、率性而为的天道规律而言,境界已经大大的缩小了。所以,老子称这种状态为“失道而后德”。

    三、说“王”

    王,是又次于帝的名号,也称天王,天子。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释义“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也就是说,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了天道、地道、人道,中间的一竖代表着将三者贯通,作为王的人,必须具备对天道、地道和人道规律的把握。董仲舒是西汉大儒。是既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个重要代表。称天子,按照《白虎通》的解释,是表明自己以爵事天,是受天命为王,拥有天下,替上天行使管理百姓的权限。按照董仲舒的解释,称天子,是表明为王是受到上天的护佑并且是被上天视为自己的孩子来护佑的。因此受命为王的,是一定要更改国号的,以表明上天的意志已经显明在自己的身上,并且要选择天下的美称作为国号,以表彰自己的功业,这一国号同时也显示了自己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夏,大也,所以,夏也称为大夏,表明夏王朝的建立者夏启,所要守持的是天下大道;

    殷,中也,表明殷商的建立者商汤所要施行的是中和之道;

    周,是至、密的意思,表明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文王,认为自己所循行的道德严谨周密,无所不至。周是三代中礼仪文化最盛的朝代。所以,孔子曾感叹而歆羡地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王所奉行的是行仁布义、赏善诛恶的王道。仁,是成就万物,和洽万民;义者宜也,是理之所在,理所应当。王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表明自己是上天选定的子民,获得上天的认可后,才能以王道来管理群民,而皇、帝则不必,因为他们自身的行为就在天道之中或接近于天道。由此可见,王是等而下之的。所以老子才说“大道废,有仁义”“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夏和殷商时期,主要是部落联盟,西周建立才实行分封制,王的时期是部落或诸侯分制,王为部落或诸侯的共主,这一段历史为“国天下”时期。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站在社会最高位置上的国家管理者所曾经具有的博大的胸襟和气度,包容天地,吞吐万物,远不是今天的政治家所能够比拟的。

    在皇、帝、王的时代,由于人们都站在道德的基点上为人处世,所以,人们对规律神机奥秘的洞察力和运用能力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以想像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都以进化论来看待古人,以为古人都是蒙昧无知,每天为了填饱肚子而疲于奔命,没有什么知识,也没有什么技术。其实,世代所留下的神话传说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作为当时群民的首领,不是像今天一样是由财富、地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由掌握天道规律的深浅所决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天指的是看不见的微观,而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天,所以才称之为玄、称之为微、称之为幽。境界最高深者才能成为皇、帝、王。大家都知道,宏观世界的一切无不由微观世界构成而来,由于掌握着更深远、更玄奥的的远远超越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微观世界的天道规律,这些皇、帝、王能够与宇宙的能量场自由地感应、沟通、融合,真实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不仅能呼风唤雨,移山填海,甚至能调谐四时和阴阳,经纬天地,化生万物,就像今天的人们可以行云播雨一样。所以,他们才被称为天皇、天帝、天王,他们的真实存在,慢慢的越来越不被道德水平日渐降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