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章

    第二零九章 (第2/3页)

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爆 。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如何削减大将军兵权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代表武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兵权本来就是和武人联系在一起只要军功阶层出面削减大将军的兵权随即不再是难题。

    张燕制造了一场兵变的态势逼得何风带着军队赶到了栎阳。这件事引出了一连串问题。

    大将军明里放弃兵权掉头走人暗却留下调兵密令说明大将军已经预料到军功阶层要动兵变。他掉头走人是逼迫军功阶层为他守住兵权。留下密令是控制局势等自己回来挽救局势。也就是说上至天子、长公主下至朝堂各方势力都可能会成为大将军保住兵权的牺牲品军功阶层也不例外。

    张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牺牲品但从黄巾系目前在军的实力来看黄巾系将领极有可能成为大将军血洗的对象。于是他断然决定和大将军决裂帮助朝廷削减大将军的兵权从而确保黄巾系将领的利益。

    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大司农焦玮等人当然求之不得。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这份官制修改方案就出来了。兵权由天子、大司马、太尉和大将军各领一部大将军率军征伐仅拥有战场指挥权。

    武人的分裂军功阶层的分裂终于让朝廷削减大将军兵权的心愿变成了事实。

    大将军回来后会不会答应?不答应武人和士人就会联对付他朝廷就会一致认定他是长安兵变的策划者。大将军难道要和整个朝廷为敌吗?不会他不会和朝廷为敌更不会把何风和一万将士置于死地。还有更厉害的现在天子在北军大营长公主在栎阳这两地都有大量的黄巾系将领只要张燕一声令下大家鱼死网破全完了。大将军只能答应虽然他在军具有绝对的权威但张燕过去毕竟是黄巾军大帅他下的忠诚之士非常多大将军没有把握控制全局。

    如果让大将军在这种形势下交出大部分兵权可能会激怒大将军大将军愤怒了后果大家都清楚。为了确保社稷的安全为了确保大将军的利益不受损失为了能够让他非常愉快地交出大部分兵权朝廷只有损害天子和长公主的利益。

    但天子和长公主如果完全失去了权柄其后果更严重。洛阳兵变长安次兵变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皇权沦丧。这些年长公主、大将军和朝廷都在想方设法重建皇权的威仪如果此次皇权遭到了严重削弱不但长公主不会答应恐怕大将军回来后马上就要挥起屠刀。

    于是顾命之制出现了。在天子年幼时由顾命大臣辅弼天子自周就开始了。但顾命制实行一千多年来其弊端很可怕那就是顾命大臣篡逆干脆推翻小皇帝取而代之。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后宫辅政开始取代顾命制由此引出了外戚之祸和宦官之祸。本朝自高祖皇帝后也是后宫辅政。孝武皇帝年轻时饱受窦太后的掣肘对此深恶痛绝于是死前诛杀后宫托孤于四大臣但此后不再。光武皇帝兴后吸取了外戚王莽祸国的教训严禁后宫外戚干政但因为皇统屡出问题这道律令随即被丢到了一边。

    现在朝廷再次提出顾命制是有长远考虑的。

    六年后小天子就要主政了为了防止长公主持续把持权柄需要未雨绸缪逐步削减长公主的权柄而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后宫制和顾命制并用由长公主和顾命大臣一起辅弼天子顺利完成权力的移交。

    这个办法显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除了长公主而长公主的顾虑是什么就是皇权和相权的严重失衡就是顾命大臣的人选。

    当今朝堂上大将军权势最大即使把他的兵权削减了也无损于他的强悍实力。军功阶层过去都是大将军的属下现在的分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将军故意造成的为的是让他们离开自己的羽翼独立生存。军功阶层强大了对大将军有益无害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强悍的人物成为顾命大臣而且是在皇权和相权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谁都会寝食不安睡觉都不敢闭眼睛。

    朝廷为了打消长公主的顾虑一口气设了六位顾命大臣这满足了朝堂各方利益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削弱和制约了大将军的权力。

    那么大将军会不会很愉快地接受这个方案?答案是肯定的。

    从此次危的结果来看长公主损失惨重不过对六年后小天子主政有一定的帮助。大将军损失了部分兵权过去他就兼领尚书事处理国事顾命大臣这个身份对他在国策上的影响并没有什么助益。

    外朝拿回了所有的相权外朝有六位顾命大臣辅弼天子参予国政的决策。拿到了一部分皇权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如果军功阶层大量涌进朝堂后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外朝大臣的构成不难现北疆人控制了外朝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在这场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换一句话说大将军的权势不是削弱了而是剧烈膨胀了。

    所以大将军将会非常输快地接受这个方案。

    “大将军既然愉快地接受这个方案权势极度膨胀他的处境还艰难吗?”长公主坐在蔡邕身边苦笑道“大将军吸取了当年董卓败亡的教训把武人推上了朝堂现在北疆人完全控制了朝政避免了重蹈董卓败亡的覆辙他还有什么艰难的?”

    “殿下大将军虽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方案但他内心的惶恐恐怕比当年的董卓更加不堪。”蔡邕叹道“你想想六年后他的权势该有多大?他如何把军队交给天子?如何把里的权力交给天子?虽然大将军正在竭尽全力扶持天子但六年后天子不过十岁他能有多大的威信?能有多大的功勋?天子敢收下大将军的权力和军队吗?大将军又敢把权力和军队交给天子吗?”

    “你再想想朝堂上最寻常的事是什么?权势之争。北疆人把持了朝政北疆人高居公卿之位他们还能齐心协力吗?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已经分裂此次北疆武人的分裂也已成了事实这么多势力同时冲进朝堂怎能不天翻地覆?谁能镇制他们?只有大将军。但平叛大战迫在眉睫征伐之事将接踵而至大将军哪有时间待在朝堂上稳定朝局?朝堂上乱了而大将军再也无力举起战刀了因为朝堂上几乎所有的势力都是北疆人都是追随他征战天下的兄弟他还能象过去一样肆意杀戮吗?他做不到但他又不能让这些人自相残杀他该怎么办?任由兴大业就此败亡?”

    长公主霍然惊醒恐惧霎时掠过了她的全身。

    “如果他没有离开长安此次长安兵变没有生六年后的危或许还有解决之道。但我们逼得太厉害了他一气之下甩走了以致于造成了今天的死局将来的灾难臣有责任啊难辞其咎。”

    蔡邕忧心忡忡仰天长叹“当年太傅袁隗大人策略错误结果导致天下大乱;年后司徒王允大人犯了同样的错误结果彻底葬送了社稷把社稷推进了倾覆的深渊;十一年后我竟然再次犯了和他们同样的错误结果让兴大业陷入了深重的危。”

    “我走之后朝堂上声望最大的就是太傅杨彪了他应该是最佳的丞相人选。虽然杨彪是头老狐狸最善明哲保身但他和我们一样对武人怀有很深的戒心对军功阶层把持朝政更是不满如果让他出任丞相一职恐怕六年后洛阳、长安之祸将再次重演。而那时大将军威力巨大非董卓、焦之流可以相提并论一旦局势不可挽救则社稷将毁于旦夕之间。所以这个丞相不能让别人做只能让焦玮大人来做。”

    “焦玮大人才智绝又是北疆人而且他是最早追随大将军征战天下的士人其功勋极为显赫深得大将军的信任是最合适的丞相人选。如果六年后他不能化解这场危那么……”蔡邕没有说下去神情沮丧连连摇头。

    “老大人那现在可有对策?”长公主垂着头小声问道“大将军还能信任我吗?”

    “大将军走了他预料到了这场危为此他特意让何风保护你难道这还不够吗?他一直信任你但你……”

    “他既然知道会生这场危为什么还要走?”长公主抬头望着蔡邕脸显怒色“他是故意的故意把你逼出朝堂故意让大臣们自相残杀故意造成这种危局……现在好了他满意了。我倒要看看他回来如何收拾残局?”

    “殿下……”蔡邕有心想劝但这种事他实在不宜多说越说长公主和大将军之间的误会越深。“殿下焦玮大人出任丞相虽然可以暂保朝堂上的稳定但由于这份官制的皇权和相权严重失衡皇权威仪受到重挫将来焦玮大人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解决问题。所以要想解决六年后的危要想保证小天子顺利主政先这份官制就要重新修订。”

    “我不会答应的等大将军回来我看他怎么收场?他有本事就把我杀掉算了。”话还没有说完长公主眼里的泪水已经滚了下来。

    蔡邕愣了半天“殿下目前形势危急稳定是重之重无论如何都要先答应修改官制等大将军回来后再从长计议设法重修官制。顾命大臣虽然有辅弼天子之责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内朝决策殿下只要得到大将军相助重新控制书监一样能牢牢制衡相权。这事关系到社稷兴亡殿下千万不能逞强一时意气坏了大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