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王韶在街上巧遇曾公亮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十四 王韶在街上巧遇曾公亮 (第1/3页)

    赵顼事先并没有想到他的机智而又带孩子气的决定的意义:由阿云一案引发的争议,是王安石向旧的政治秩序发起的第一次冲击,也是司马光在与王安石的第一次较量中落败。王安石的“按问自首”一经提出,——确切的说是由许遵提出经王安石认同,如一块巨石投进了平静的水池,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大理寺、审刑院、刑部内吵成了一锅粥。有的大骂王安石是异端邪说,足以乱政,独有大理寺评事崔台符一拍桌子,双手高举,哈哈大笑说:“数百年来误用刑名,今日方得厘正!”此次争论持续了半年之久,范围已扩大到朝中的各个部、院,直到熙宁二年二月,当时的御史中丞滕甫上表请再选官定议,赵顼下诏由翰林学士吕公著(吕公著已经从御史中丞改授开封府知府又改授翰林学士)、韩维和知制诰钱公辅重定,结果是三人赞同王安石的意见。大理寺法官齐恢、王师元、蔡冠卿又上表劾吕公著等所议不当,赵顼又下诏由王安石和法官们集议,彼此反复论难,久而不决,赵顼只得再下诏:今后谋杀人自首,并奏听敕裁。也即是说,今后遇到这类案件,由皇帝听断。

    朝政明面上依然是四平八稳,各部、院大臣仍然是按律、例、条、令视事,但没有人能够否认,身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已经给政坛带来了一股新风(自然也有人说邪风)。《六经》这一士子们用以安身立命,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王安石居然能用审视的目光指陈它的错误。大臣中固然有人撇嘴嗤鼻,但王安石的话又无可辩驳,并且赵顼连连喊好,赞不绝口。

    王安石迩英阁讲经,还有一个插曲:先是吕公著上书,说,早前,侍讲者皆赐坐,自乾兴以来,讲者始立,而侍者皆坐听。臣等窃以为侍讲者宜赐坐,韩维几个人连忙上表附和,说,宜按天禧旧制,以彰陛下稽古重道之意。这意见一出,刘攽等人上表反对,理由是自从乾兴以来,已历仁宗、英宗两朝,行之五十年,不可轻议言改。赵顼对王安石说:“卿可坐着讲。”但王安石没有坐。后来,御史们反以此作为王安石的一条罪状,说他要坐着讲经,这是“慢上”。

    阿云一案的议定,“按问自首减刑两等”的提出,是对旧的刑律的修订,或者说是对祖宗所定法制的质疑和否定。大臣中一片哗然,支持的和反对的都不少,有点势均力敌。赵顼认同王安石的意见,他忽然觉得他与王安石之间有很多相通的东西,他们不是不问是非的对祖宗和历史顶礼膜拜,而是以俯视的角度审视的目光予以剖析。他不明白作为皇帝如何才能拱手南面,垂衣裳而治,但他已朦胧的觉得王安石的“治道”更适合他。

    时光如汴河水,汩汩流逝。又到了西风摧绿、鸣雁呼归的季节。这一天,赵顼在崇政殿批阅奏折,看了几篇,微微一笑,令在一旁侍驾的张若水去召曾公亮前来议事。

    今天赵顼的情绪很好,曾公亮到时,赵顼正在崇政殿里慢慢的踱着,他的心情随着思维暂离奏折,凌空飞舞。曾公亮行过常礼,赵顼说道:“公亮来了,赐坐。”曾公亮因赵顼站着,并没有就坐。赵顼说道:“韩绛上表举荐王安国,说是材、行皆可。你以为如何?”

    曾公亮说道:“王安国是王安石的二弟,曾举茂才异等,当时所献《序言》,翰林院考为第一。因母丧庐墓三年,没有入闱参试进士。臣也以为韩绛所荐甚当。”

    赵顼说道:“既如此,朕就赐王安国进士及第,去国子监当教授吧。”

    曾公亮说道:“陛下处置极当,臣即令舍人院出告。”

    这是一个极轻松的话题,曾公亮本与王安石交好,既有韩绛举荐,自然要送一个顺水人情。赵顼停止了踱步,转身看着曾公亮说道:“西夏自谅祚死,遣薛宗道来我朝告哀之后,两国各守疆土,再无干犯之事。韩琦上书请归相州,朕主意未定。依你之见,韩琦授何职为是?”

    赵顼说起韩琦,曾公亮先是一愣,随即说道:“韩琦乃社稷重臣,因王陶劾而归相州,又因边事而安抚陕西,今两国交好,边境更无战事,臣以为韩琦宜回中书视事。”

    赵顼“嗯”了一声,深深的看了曾公亮一眼,这才说道:“朕闻人言,卿与韩琦不和,必阻韩琦回朝,如此看来,此话不确。”

    曾公亮说道:“臣和韩琦同为执政,献言庙堂,画策中书,臣不才,如何与韩琦不和了?陛下,流言不可信。韩琦调永兴军执掌兵权,还是臣保举的。”

    赵顼说道:“韩琦是不会再回中书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