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王韶在街上巧遇曾公亮

    十四 王韶在街上巧遇曾公亮 (第2/3页)

”稍顷又说,“也罢,朕准韩琦复回相州,即令舍人院出告吧。”

    曾公亮说道:“臣遵旨。”说毕,暗暗吁了一口气。曾公亮何尝愿意韩琦回中书?只是在赵顼面前不得不如此说而已。譬如赌博押宝,曾公亮这一宝竟压对了。

    赵顼问道:“以卿看来,富弼如何?”

    曾公亮又是一愣。富弼的威望资历比曾公亮高得多,如若富弼回朝,曾公亮这首相就当不成了。他是年老成精,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却说道:“如若富弼为相,必先举荐韩维和吕公著。”

    赵顼看了曾公亮一眼,说道:“此事且慢议。”说毕又慢慢的踱了起来,步子却没有刚才轻快了。他微仰着头,仿佛是看着殿顶的藻井,又仿佛什么都没有看。稍顷才说:“以诗赋取士,确乎不妥。朕意自今而后,馆职考试罢诗赋,考策论。至于贡举,以后再论……吧。”

    赵顼的话说得不很肯定,说完看了曾公亮一眼,意即征求曾公亮的意见。曾公亮哪有不知之理?不以诗赋取士,在范仲淹的《上十事疏》和王安石的《言事疏》里都曾说到,现在赵顼提出来,曾公亮自然不会反对。他说:“陛下圣明。诗才非治才,诗人未必是能臣。臣即着人草诏。”

    赵顼说道:“王安石在《言事疏》中不只说的取士,在士子的教、养、取、用上言之甚详。卿去问过王安石再草诏也不迟。”

    曾公亮忙说道:“遵旨。”

    宰相与皇帝商议的事要去请教翰林学士,在别人只怕放不下脸,在曾公亮倒也无所谓。一来他与王安石是朋友,与朋友切磋打什么紧?二来韩琦当宰相时曾公亮甚至连一些奏折、文书都看不到,皇帝问事,一问三不知,还谈什么宰相架子?再说王安石是他举荐的,皇上如此器重王安石,他心里高兴还来不及!

    曾公亮离开崇政殿,看看时间还早,便打算去看王安石。曾公亮带了十几个伴当,在宣德门外上了马,刚走不远,恰遇司马光。曾公亮勒住马对司马光说道:“皇上可能要用富弼,若富弼回朝,你何不请他举荐韩维和吕公著?”司马光笑道:“富弼要回朝吗?好得很啊!韩维和吕公著两人深孚人望,理应举荐。”后来富弼回朝,果然第一件事便是举荐韩维和吕公著,于是,富弼的形象在赵顼的心里便打了些折扣。

    曾公亮和司马光说了两句话,又彼此一揖,一拎马缰走了。他是沿天街往东,在左承天祥符门前折向南,走端礼街奔上土桥的。这条道近便,从左承天祥符门到上土桥不到五里,王安石家就在上土桥的南堍。一行人正走之间,忽见前面有一群人在打架。确切的说,是五、六个人围着一个人在打架。此地离上土桥大约还有三、五百步,西边是大相国寺的东墙,东面是录事巷的巷口。录事是妓女的别称,录事巷说白了便是妓女巷。这一带人员杂沓,闲汉无赖最多。曾公亮的伴当策马冲上前去喝道:“什么人在此打架,闪开!”说完马鞭噼啪抽下。这伙人一哄而散,其中一人闪身避过马鞭,跃至曾公亮马前跪下,嘴里高声说道:“嘉佑二年进士、德安王韶叩见宰相大人。”

    曾公亮用马鞭虚抬一抬,打着官腔问道:“你是王韶?现在居何官职?”

    王韶答道:“学生进士及第后,曾任新安县主簿,任满又调任建昌军司理参军。因试制科不中,现闲居在家。”

    曾公亮说道:“你身上既有功名,如何在大街之上跟人打架,成何体统?”

    王韶说道:“不是学生跟他们打架,是他们找学生的麻烦。”

    曾公亮鼻子里“嗯”了一声,马鞭一挥说道:“起来吧。”遂又一拎马缰,正待要走,王韶站起身打了一躬说道:“学生曾去边地数年,写得一份《平戎策》,只怕有污大人清览。”

    曾公亮听了一愣,随口说道:“《平戎策》吗?早二十年给范仲淹或者还有点用处。”见王韶伸手去怀中拿,心想,我若接了,平白多一件事不说,太平世界平什么戎?我若不接,岂不被京都士子耻笑?倒不如……他忙把马鞭摇了两摇说道:“却慢拿出来,先跟我去一个地方。”

    王韶遇见曾公亮,也真是侥幸。按说,王韶倒也算得上是文武全才:文,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武,自十二岁上开始练武,今年三十刚出头,十八年的汗水也不是白洒的。仕途六年,官做到正八品,因考制科不中,无奈离开了官场。后来客游陕西,在秦州古渭河一带吐蕃聚居之地采访边事,广交朋友。这次来京,怀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