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太伯立宗吴国崛起

    第三十五回 太伯立宗吴国崛起 (第2/3页)

    欲得天理唯有天师达位。”

    这里的“天师达位”,玄机在于天师暗指兵权和天官之职位,达指姬达。一语双关的道破玄机,指明方向。

    吴国第二代君王仲雍继位,因哥哥把王位宝座传给了自己,所以仲雍对泰伯非常敬重,决定把梅里改为泰伯祀庙,以祚奉祀。这个地方留给他的后人姬达来统管,自己迁都常熟卧牛山,把卧牛山更名为虞山,为何要更名为虞山呢?尚贤,尧、虞、舜,合称上古三贤,唐尧禅位于虞舜,他的哥哥泰伯禅位于仲雍,哥哥就是唐尧,哥哥现在禅位于“我”,“我”就是虞舜了,所以,仲雍决定把卧牛山更名为虞山,江山湖水,有山就有水,把前面那个湖更名为高尚的湖,尚湖,以此来表彰哥哥泰伯的高尚的人品。新建吴都于虞山东南,大江之边,定吴国国都为虞城,并自称为虞仲。

    吴和虞在古汉语中读音不分,虞读下半部吴的音节,意思是山上的老虎,老虎是山中的大王,虞,山大王的意思,管理山林的叫虞大父,管理林子的叫林衡,是虞正的手下。

    仲雍因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于是,自登位以来,吴国大小事情都由唯一的排位第三的小儿子季简处理,其他儿子也都过世,虞仲迁都不到四年,吴王仲雍病逝薨毙,葬于常熟虞山之东麓。虞仲被常熟地区的吴人奉为始祖。

    第二位吴王仲雍薨毙,父终子及,仲雍的小儿子季简继位,姬简前面的两位哥哥都已经去世,理所当然的由他来接任吴国第三任新王位,没有悬念。

    姬简,也叫季简,年值五十岁,是仲雍王后陈国公主宝芬之后,长得当然是一表人才,高大英俊,接任吴国君王之后,雄心勃勃,要为吴国的壮大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学,一展志向抱负,可谓志向高远,自信满满。

    你方唱罢,我登场,季简继位第二年,任命泰伯之嫡孙姬达为大帅,开始小规模的吞并环太湖周围的小国家,接着开始向外扩张,尤其是大商的亲密小国,吴王姬简在南方吴地开始出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继续任命姬达为三军统帅,兼任吴国天师,鲸吞小邦,两年下来,吴军横扫五百里,所向无敌,吴军不是要你称臣,而是直接收入吴国版块,一点也不客气,一不小心,吴国的疆土发展到方圆七百多里,长江下游南岸,沿太湖周边地区向西数百里,西边一直到越国边缘,北面一直到南巢地区核心地域。这还了得,虽然吴国是后起之秀,也就在这三十多年里才发展起来的大商境外方国,虽没有臣服大商,与大商也没有建立关系,是一方独立的国家。但他是周人姬姓后代,是古公亶父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原太子泰伯,一个是二王子仲雍,两人逃到南蛮之地,建立句吴。现在两人都已经仙逝了,可他的后人不愿乘凉坐守疆土,而是欲霸天下。

    三十多年来,在泰伯,仲雍,花萼等人的励精图治下,吴国开始强大了,国富兵强,大有超过岐周的势头,南方不像中原,人多地少,资源殆尽,南方则相反,地大物博,人烟稀少,通过泰伯的尽心尽力的发展规划,全力以赴的实干大干,现在的吴国就不一样了,小桥流水,楼台亭阁,一遍繁荣富强的江南景象。据统计,吴国现在的积蓄粮食可以支撑吴民五十年而无慌。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富裕,也可验证泰伯这位大司农出生的吴王,是位卓越的农业先驱,不愧为后稷的后人。

    而周人,因为那场没有硝烟的商周之战,惨败至今,刚刚进入常态,臣服大商,安定发展才十年,还隔三差五的讨好大商,就在这种状态下,周人的另一支,周侯姬昌的大伯泰伯,二伯仲雍的后人,吴国新王姬简开始兴旺起事,对吴国的周边的小国家开始吞并,开始狂征大商邻边诸侯,疆域一举外扩数百里。

    大商天子帝乙接到句吴战报后,与弟弟比干少保商量,比干建议:“立即找周侯姬昌,让姬昌去传言,去摆平句吴,如果句吴不立即停止一切对外军事行动,停止征伐,否则,我大商将举兵灭周,同时剿灭句吴,灭绝周人。这样一来可借岐周与句吴的血缘关系,一举稳定两方,如果西北政局不稳,东夷又再闹事,南方吴地战伐,多处起火,大商不好救援,还是先稳定这两方,姬昌已经领教大商的威力,绝不敢与大商对抗,让他去传达大商之意,想必姬昌会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句吴停止侵略扩张。如不停战,那时大商的部队也不是吃素的,定会要他们好看。”

    比干之意是先用外力作用,致使句吴休战,如没有达到效果,再一举灭了句吴,甚至岐周。到时理由很充分。

    帝乙按照弟弟比干的意思,传诏周侯姬昌,诏书说:“周侯姬昌接诏,天子诏书,令周侯姬昌,接诏后,立即前往句吴,制止句吴犯乱,对外侵略,如果句吴不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放下屠刀,停止征伐,若继续妄为,大商将举兵三十万,灭周,同时剿灭句吴,灭绝周人,把周境和吴境夷为平地。钦此。”此诏书说得具体透彻,狠,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