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回 盛妃中殇王后丧礼

    第一百七十回 盛妃中殇王后丧礼 (第3/3页)

月十日,癸酉日,天子南征,至于菹台,(南行之后,又回到了菹台。在菹台过了两个月,太行飞雪,寒风如刀,万物凋零度仲冬。)

    十一月十一日,仲冬甲戌,天子西征至于因氏(遂人之后裔封地)。天子乃钓于河,以观姑繇(zhou)之木,(来怀念淑人被周姑做过巫法咒语之水的棺木,看看木头泡在水里会怎么样,会不会腐烂。)

    十一月十四日,丁丑日,太子北征(北行)。

    十一月十五日戊寅日,舍于(黄)河上,乃致(告知)父兄子弟王臣姬(姬姓),(丧期三个月,这是最后一次的哭丧日子到了。),祥祀毕哭,终丧于嚣氏。(吉祥的祭祀,必需大声哭,叫嚣的哭,在哭声中结束丧期。)

    十一月十六日,己卯日,天子西济于河(天子到了济水与黄河之间的乐池南,南乐之地),嚣氏之遂。(这是淑人后人哭丧的地方。哭孝的人,成为哭嚣之人,也称嚣氏。)

    十一月十七日庚辰,舍于茅尺,于是祀,出丧(过了丧期,之后就可以说笑了),始乐,素服而归,是曰素氏,(穿着素色的衣服而归。服孝期间不好穿红色衣服。穿服丧素衣者,称为素人或素氏,意思也是说穿的象平民百姓。)天子遂西南(向西南王幾之地而行)。

    十一月二十日癸未日,至于野王(野王,倒置,王野,王之野,六乡为国人,六遂为野人,也就是到了千里王幾的地盘。)

    十一月二十一日甲申日,天子北升于大北之(到了镐京之北的洛邑成周,坐北面南之大殿宝座上),而降休(赞美)于两柏(淑人父亲和兄长)之下,天子永念伤心,乃思淑人盛姬,于是流涕。

    七萃之士,豫(于是)上谏于天子,曰:“自古有死有生,岂独淑人?”

    天子不乐,(说):“出于永思,永思有益,莫忘其新(莫望当初和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对你的好)。”天子哀之,乃又流涕,是曰辍,(辍泪)。

    史录写的这是一段感人的故事,这位不是王后的王后,中殇之后,得到穆王的最高礼遇和一生的肯定。其它就不用言表,尤其是后面,作者用看似零乱的日记语言,采用穆王在三个月的丧期里,东奔西走寻找失落的回忆的特殊行为,来表述穆王对爱妻淑人盛妃的哀思和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尤其是最后点题“出于永思,永思有益,莫忘其新。”便成为逝者如斯的永远哀思的警示名言。

    后世宋朝大明六年,吏部尚书博士谢庄送《宋孝武宣贵妃哀吊诔(lei)》文说:“涉姑繇而环回,望乐池而顾慕。”来表述后人对穆王和淑人的真切爱情故事的美好向往。

    穆王在成周过了小年冬至(十二月十六己酉),十二月二十六日己未,西绝。(开始谢绝所有西部诸侯的朝拜,开始过大年。)

    新的一年开始了,春节过后,穆王从成周来到咸阳,巡视一下西北诸侯国的情况。他要散散心,释放一下心情,于是于穆王三十五年一月二十四日,戊子日,至于盐(穆王到了中条山北麓盐邑,运城。),第二天乙丑日南登薄山,住在虞国。在此巡视一个月之后,于二月二十七日,庚申日,穆王出发南巡。

    一个月后,三月二十八日,吉日辛卯,天子入于南郑。南郑故地是毛公郑之地,这是王朝在南洛之北,华山南麓的潼关之地,镇守潼关的王师所在地。

    至此,史录的本篇日记记录告一段落。

    本文系篆诂独家翻译。

    --------------------------------------------------------------------------------------------------

    话外音,不做正文:

    《穆天子传》的文中“天子”称呼,西周时期的天子称呼始于东周春秋开始,西周时期称王,不称天子,商朝时期称为天子、下帝,周武王打败商朝以后,自称小邦周,大邦商,好长一段时间,周人都这么称呼,怕天下诸侯不服,不敢称天子,仍然延续王的称号,故,这段历史故事,可以看出是春秋以后版本。

    再者,《穆天子传》六篇中,三次提到南郑这个地方,而南郑这个称呼,始于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长城城南郑,秦国夺了南郑。”秦躁公二年,公元前441年,南郑判秦,归蜀,秦慧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伐蜀,夺回南郑。公元前368年,蜀国又夺回南郑,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九年,秦派司马错率兵灭蜀,南郑复归秦,公元前312年,秦文公始设立汉中郡,郡城为南郑。

    而郑国,始于周宣王,封其弟为郑,郑始有,穆王时期,郑还没有出现,哪来南郑!故文中所说南郑,是指洛南之北,黄河渭水之南的毛公郑的采邑之地。

    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而南郑之名始于公元前451年,故,这段历史故事,可以看出是战国以后版本

    另外,文中说:“(穆王)为盛妃(赐)之谥号曰:哀淑人,天子之丘(天子未来的王陵),是曰淑人之丘(就是淑人的陵墓)。”由此可见,穆王驾崩之后的王陵不在杜地祖陵,而在南乐。“天子南葬盛妃于乐池(繁水南,昌意城,昌乐,)之南。”

    这些微观的推理看法仅供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