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设计院杯(3)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设计院杯(3) (第1/3页)

    当然,也不乏一些清贫人家,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尽砸锅卖铁之力,不让塾师在待遇上受委屈。但如果遇到手头不宽裕的人家且又吝啬的,私塾先生也是有苦说不出,既要保持一份清高,又不满微薄的待遇,很是尴尬。

    说到这里,很容易就联想到如今,情况其实真是差不多。

    对于私塾先生在儿童启蒙教育及以后的人生履历中所起的作用,古人是非常看重的。

    一般平民家中往往用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供在正屋中,在意寓子女学有所成、家族诗书继世的同时,也表达出对“师“即他们心目中私塾先生的敬重。(这一点上,很是可叹啊。)

    明代谢肇淛在其《五杂组》中曰:“训蒙受业之师,真师也,其恩深,其义重,在三之制与君父等。“但就总体而言,塾师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低的,明清时期更是如此。

    戴名世曾说:“师道在今日贱甚,而束修之入仍不足以供俯仰。“正如俗语所谓“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塾师几乎成了仕途无望的落魄文人的象征。

    郑板桥在其《教馆诗》中写道:“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可谓将当时私塾先生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地位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由于学识、人格修养等的不同,私塾先生个体的社会声望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私塾先生往往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如《滇志》所载江西人黄良卿,博学能诗,嘉靖间游宜云南,乡人延为师,一时士大夫多出其门。有的私塾先生由于学识或人格方面的欠缺,不仅误人子弟,有时甚至洋相百出。

    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载有一则流传颇广的笑话,大意如下:有个塾师在授《论语》时,将“郁郁乎文哉“念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