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运煤专线

    第一百七十二章 运煤专线 (第3/3页)

十公里大概是三千六百吨左右。即便以传统的手工业炼铁外加落后的开矿和运输方式为计算,数千人炼铁和加工、数千人开矿,一万人的劳动力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应该也能满足需求了。

    如果是一年以前,张伟则根本不敢这么想或这么算。不过这万事开头难的这第一年整个夏地的水力加工能力还是在大量的人力投入之下开始初见成效。

    虽然正常开始运转的水力锻造和鼓风装置只有二十余套,平均每套的水流量几乎仅仅只有每秒一两吨的流速,可是在三班倒连续运转的情况下,一千几百马力发挥出了理论上四五千匹马或两万人工才会有的功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锻造人力不足的问题。虽然说锻造加工一些钢制品还有很多技术工艺需要积累,但是最简单的铁轨道需求应该是一种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了。

    就这样,热火朝天的煤炭专线建设很快展开。张伟原本的计划是两米四左右规矩的后世运煤专线,不过这样一来的一个巨大问题是很多有关后世机车和铁路调动方面的技术资料就统统存在问题了。而且在标准轨距一米四左右的时代张伟也没有听说过存在什么太大的局限。如果单件铁路的运输能力不足,显然也可以靠铁路网的完善来弥补。

    虽然在中国的范围内,煤炭和铁路运输曾经长期内是不可取代的。可是对于这个位面的夏地来说,很显然依托水运、海运、管道运输为基础的石油化工是一个更有产业弥补前途的能源辅助。这时代今后夏地的势力范围当然也不会局限在后世的国境线范围内了。

    在拥有从临高那里带来的通信器材的情况下,张伟等人没有在露天矿区至大河沿线的地方浪费太长时间,后方就顺流依靠船只运来了简易的压路装置和第一批规划中的铁材,也让张伟感觉到夏地这一年来从事事外行到的确进入到了正规的阶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