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267 (第3/3页)

,虽然没有明确是什么职务,但是却还是按照官府工作人员的身份在行事。

    后来,周博索性将李旭中提拔为了制置使府判官,相当于制置使府的二把手。制置使府下面几个部门的总长全部归判官节制。李旭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诚惶诚恐、受宠若惊,连连来到衙门亲自向周博推辞,说自己无德无能,不能接受这份职责!

    周博当然知道李旭中并不是故意推辞,而是这个人处事太过谨慎,不像李小鱼那样说干就干。判官的权力大,责任自然也大,李旭中刚刚担任幕僚还没有三个月的时间,一点经验都没有,理所当然会有些承担不下来。

    不过周博依然向李旭中劝说了一阵,让其放心的去上任,自己这个制置使照样没什么经验,依然是硬着头皮边学边做。

    最终李旭中只得应承了下来。

    从此之后,制置使府文治方面的公务,周博大部分都分给了李旭中来打理,他现在将自己的工作中心放在军事与基础建设这两个方面上。

    自从剿匪行动之后,他一边等待着黑商队的回应,一边又开始履行对李夫子的承诺,让李旭中在衙门内增设教谕司,聘请李夫子担任教谕司总教谕。“教谕”原本是县学的主政官员,当然并不是每个县学都会有这个职位,通常只有规模较大的县学才会设立。

    周博懒的再去想教育机构的名称,又觉得笼统的称呼教育司太俗气了,索性就取名为“教谕司”,反正两个字的谐音也差不多。

    这天下午,在衙门的后院里,周博接见了李夫子。两个人寒暄一阵之后就各自落座了下来。

    李夫子半个月不曾相见,此时此刻显得神采奕奕,显然是为官府成立教谕司并且聘请自己为总教谕而感到高兴了。

    “李夫子,在下曾经让您老人家起草关于官学的草案,不知道近日可是有结果了吗?”周博先开口问了道。

    李夫子哈哈笑了笑,说道:“老夫早就拟定妥当了,只是这些日子周使君你忙碌着剿匪之事,所以不曾前来叨扰。如今周使君要成立教谕司,老夫就知道时机到了。”

    周博说道:“李夫子果然是有心之人呀。那起草的刚要,您老人家直接拿给李旭中,与他相信探讨一番,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月底之前就开始筹办官学吧。”

    李夫子听了这话,心中更是高兴起来。如今已经是七月中旬了,月底之前也不过十来天的时间,周博还真是说做就做的人啊!

    “有周使君这样热衷宣扬孝悌痒序的领袖,光化军的风化一定日益改善,民可安生乐业,军可忠义报国,不可不谓是一桩大事呀!”李夫子连连的赞叹道。

    “李夫子言过了,在下其实也喜好读书。读书使人进步,这句话总是不会错的。我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读书教育,让我们光化军的老百姓素质上有所改善。人民素质提高,那就意味着精神层面的提高,不仅大大有利于我们官府的管理,也能让这个光化军社会和谐起来。”周博娓娓的说道。

    “周使君果然是有见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明白仁义道德的道理,正如孔夫子所期待的大同世界。当人们都有了崇高的精神观念,相互之间友好遵礼,那国家就可以上下同心了。”李夫子缓缓的说道。

    “呵呵,”周博笑了笑,说道,“希望能早日实现这个宏远吧。”

    其实他之所以提倡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是一点,更重要的还是希望能对自己的统治提供帮助。古代的课本可都是框框条条,教导读书人如何忠君、如何守礼。这样的人才虽然比较刻板,但是好控制,不会动不动就闹出什么革命、民主之类的思想。

    至于孔圣人的大同世界,几个朝代更替,再加上几十代儒家夫子们的努力,到现在依然不见任何成效,只能说明大同世界是不可能适应人类社会的。

    周博与李夫子谈完话之后,就带着李夫子到街上转了转,让李夫子来挑选官学的地址。李夫子是一个老学究,对于这些章法礼节上的事情自然比周博要懂得多,因此与其自己去挑选官学地址,还不如让李夫子去挑,免得到时候教学环境不好,这些读书人、教书人都要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