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273 (第3/3页)

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难以继续坚持。

    娄钤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一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蒙古人登高瞭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余人皆被炸死,连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许多。足见这种铁火炮的威力之大。

    当然,之所以会先把宋兵炸死,极有可能是火炮操作不当,发生了炸膛的情况。

    古代人所称的“铁火炮”,与现代军队装备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时的火炮,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大型地雷,形体笨重,其爆破性强,但不具备发射机能。那时借助抛石机或人手抛掷,所掷距离有限,而且目标难以准确,多用于炸毁敌方的城防设施,在攻守城的战役中使用最多。

    虽然说金人发明了这样厉害的火器,但是金人所用的火药,全部都是降服的汉人制造出来的,金人自己是不会生产火药。

    而且这样的“铁火炮”,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杀伤敌人,还是用人震慑敌人。

    古代人都是孤陋寡闻的,而且又迷信,“铁火炮”爆炸产生的巨响,让不明事理的人误以为是什么神魔鬼怪在作祟,非常容易打击人心和士气。

    周博现在一点不担心金人会用这些玩意来对付自己,如今距离金人学会有火器差不多还要七、八十年的时间。只要他能提前制造出火器,先一步用在对付金人的战场上,势必会让金人惶恐不已。

    因此,他虽然没办法改进********的,但是只要炸弹能发出巨响,哪怕杀伤的效果不理想也不要紧。

    --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光化军正处于井井有条的发展之中。

    铁矿石的开采风风火火,每过十五天的时间,就会有一批铁矿运回到城内来冶炼。

    冶炼工坊按照周博的建议,尝试着用铜和铁混合在一起熔炼,果然熔炼出了一种全新的金属。钢的质量要比铁和铜都好得多,坚硬而有弹性,并且还不容易生锈。这两个月来一共生产出了足足一吨的钢,当然前面因为试验阶段也浪费了几百斤的原材料,就忽略不计了。

    只可惜,铁矿是可以开采得来,但是铜却不好弄。先前的铜都是拿城中废弃的兵器熔炼得来的,如今铜已经没了,冶炼钢筋的工作只好暂停下来。冶炼工坊只能继续将矿石冶炼成铁,其间按照需要,生铁和熟铁都是有的。

    周博计划将唯一的一吨钢,全部用来锻炼成武器。钢的质量要比铁和铜好多了,在冷兵器战场上的杀伤力,肯定会大大超过以往的兵器。

    因此,为了配合锻造武器,他果断的在南县城开设第一所兵工厂,取名为襄阳军械所。军械所开设了三个部门,第一个是冷兵器锻造,第二个是火药制造,第三个是大型兵器研发。

    襄阳军械所隶属于科学院麾下,与矿务部并列为同一级别的政府单位。军械所的成立,立刻又带动了光化军人力资源的运用,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早先因为掀起了一阵学习铁匠技术的热潮,铁匠的资源十分充裕,军械所仅仅花了三天时间,就招满了500名工匠。

    当然,这些工匠仅仅只学会了铁匠的基础伙计,他们做做体力活还可以,然而要是让他们发明创造那就有些困难了。

    为此,周博在襄阳军械所成立之后的半个月,又依附襄阳军械所开办了一个进修学院,取名为“襄阳军械工艺学堂”。这个“襄阳军械工艺学堂”与“陆军学堂”一样,刚开始十分简陋,完全就是在军械所的工厂里面上课。

    开设“襄阳军械工艺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匠的发明创造能力,让他们思维活跃起来,不要拘于形式,不要把自己当作体力活劳动者,更不要不思进取。在这个“襄阳军械工艺学堂”里,科学院十三个工匠成为教师,同时周博一有空闲也会亲自来教授一些二十一世纪的工业科学法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