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

    杂草 (第2/3页)

二年的事情。尼克松来到中国,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国与美国建交了。当时,这事轰动了世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一件事情,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那就是中国还与美国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

    当时,根据小道消息,这件事涉及到尼克松来中国的真实目的。表面上看,是要联合中国对付苏联。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更长远的目的。就在尼克松访华的前一年,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预测出,再经过二十多年,世界就要进入一个名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届时,美国国内由于劳动力缺乏,制造中心将全部转移到国外,美国市场将面临大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的冲击,美国将出现巨大贸易逆差,地位将受到威胁,而正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却因为劳动力的廉价和丰富,将崛起成为经济大国,最终与美国形成全面竞争。布鲁金斯研究所建议,美国应该提早为此做好准备,其中一个措施是,把中国的劳动力引入美国,及早为我所用。

    但是,其时的中国还没有搞对外开放,劳动力的自由市场没有形成,人力资源都是死的。美国人于是便私下向中国领导人提出,为了两国的友好,能否通过某种秘而不宣的渠道,从中国输入一批廉价劳动力。他们将在美国从事制造业、加工业的工作,当然了,有一个前提,他们拿的工资,仅仅是美国人的十分之一,而且,他们所从事的领域,也是美国人早已经不想再干了的低级工作,否则,就变成抢饭碗啦,美国的劳工组织也不会答应的。

    这件事一提出来,便在中国高层引起很大的震动。要说起来,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总体上,还是十分不畅的,也有着很大的忌讳。老百姓连收听外电,也要被认为是里通外国,当作间谍来惩处。所以,听到要把一批优秀的中国工人派到美国去,中央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张春桥他们几个人,更是借机来说事。

    但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成了。据说,很是偶然,当时,有几位人口专家不知怎么听说了这个消息,便上书中央,建议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从根本上摧毁美帝。

    老蓝说,在这里,需要交待一个背景。那就是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八亿。

    城市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也便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起因么。马寅初的人口论,正在得到重新考虑。计划生育政策,在一九七一年便被提了出来。而美国人口生育率却一直在下降之中。

    “这与摧毁美国有什么关系?”我不解地问。

    老蓝说:“你说,美国人在考虑二十年后的事情,我们中国人难道就不会去考虑么?当时,**就作出了一个预言,说二十年后,中国会出现巨变,最终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长远来看,美国才是中国最大的敌人,我们的社会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别看现在建交了,最后总要有一场决战的,而这将决定这个星球的命运。”

    我这才真的震惊了。我认为老蓝的说得很对。目前,我们便与美国有点那个意思了。美国人搞索马里,搞南斯拉夫,搞阿富汗,搞伊拉克,最后的目标,还是收拾中国。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威胁。美国人看到了这一点,中国人却也不是瞎子。我看看老蓝,见他的眼神变得猫一样绿荧荧的了。他一口干了一杯酒,又说:“而在七十年代,我们国家虽然也有了原子弹和洲际导弹,但是,从根本上讲,无法与美国抗衡。按当时的发展水平,再过二十年、五十年,也无法与美国抗衡。如果要解放台湾,美国人一出兵,那我们就困难了。所以,领导人都在琢磨更好的法子。”

    老蓝说,中国人棋高一着,继核试验和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国便把基因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基因是个非常崭新的概念,那时候,世界上搞得好的也不多。但是,中国科学家却一直在秘密地做着,很早便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六十年代,破译人类基因组的“六一零”工程便已启动,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中国科学家已经站在公布人类基因草图的门槛前了,这一切,到现在,许多人还不是很清楚。

    老蓝说:“通过基因研究,科学家们认为,中国击溃美国的最有效武器,是人本身。美国承受得了任何一种打击,但是,一旦它的人口飞快地增长,同时人口质量下降,国家便会陷入危机。因此,根据人口学家和基因学家的建议,政府便制订了一个计划,决定答应美国人的要求,把一批工人输送到美国去。这可是一批特殊的人啊。实际上,我们的科学家早就发现,在中国人中,有一个群体,他们的第三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种基因发生了突变,比正常人缺失二十二个碱基。科学家把这种基因名为商丘基因,因为,最初是在河南商丘的一个村子里发现的。这种基因基本上是一种生育基因,它的携带者,最显著的临床特征便是,**尤其旺盛,具有极强的生育冲动和繁殖能力,特别适合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子代容易诱发强烈的犯罪趋向,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便是这样的人。”

    老蓝又说,当时,科学家估计,这样的基因突变概率,在中国人口中的平均比例是千分之五,而在中国女性中,达到了千分之四十六。这便是中国近年来人口猛增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不稳定因素,也是造成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现在,要把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步地输送到美国去,让美国人头疼去吧。

    听了老蓝的话,我的确难以置信。我需要飞快地转动脑子,才能跟上他说的内容。

    随着他的话音,我的脑海中便出现了一幅图景。那便是,成千上万身携商丘基因的中国人——大部分是中国女人,漂洋过海,去到了北美大陆。这竟有些像是十九世纪中国劳工前往旧金山淘金的情形,但又不同。这回是国家行为,是国家派她们去的。

    这些被科学家们判定为低劣人种的女人,就这么稀里糊涂为了国家而去。到了那个花花世界,她们的本能,便自动地发生作用了。她们不断地与同去的中国男人**,也与美国男人**,疯狂地生育,而不管在异国的土地上能不能养活众多的孩子们。事实上,她们办到了。她们是最伟大的母亲。在中国这么贫穷的地方,也能养活,在美国,随便在垃圾箱里找点东西吃,不是很简单么?何况,美国的法律,并不禁止一个人生多少孩子。这些新出生的孩子,都成为了享有基本人权的美国公民。紧跟着,由于贫穷,由于美国的特殊环境,她们和她们孩子的犯罪基因也都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于是,美国人遭遇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生育狂潮,又遭遇了最大的一次就业危机和犯罪浪潮。随后是经济滑坡、道德败坏、国力衰退。

    我们于是看到,在北美大陆上,黄皮肤、黑头发的面孔越来越多。族裔冲突开始频繁发生。这一步步销蚀着美国的机体。等美国人醒悟过来到的时候,等到他们决定采取措施的时候,一切晚矣。最后的结果是,在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中国移民的竞争下,白种人失败了。几代人之后,白种人渐渐成为了美国的少数民族。

    终于有一天,又一个中国,崛起在了北美大陆。只是,全部是由携带劣等商丘基因的中国人构成,而且,那是一个母系社会。

    “这就像是滚雪球一样。”我感慨地对老蓝说。

    “不,确切来讲,是像杂草一样。中国人的蔓延,尤其是中国女人的蔓延,世界上任何力量也不可抑止。直到如今,中国女人在国外的存活能力,仍然远远高于男性。”

    这使我想到了许多,包括计划生育的国策。它正是在那个年代制定的。它一定并非心血来潮,它的背景要复杂得多。

    老蓝又接着把他的故事讲了下去:

    当时,我很难接受杂草的事实。小红怎么是杂草呢?她是一朵鲜艳的花蕾。小红长得不算漂亮,却很有味道,身体健康,四肢匀称。她性情温和,待人有礼,这样的姑娘,真的是百里挑一,怎么会是中国人里面的劣等人呢?

    我开始憎恨起基因来。其实我并不把它看得很特别,在我眼中,它不过就是肝脏、血管、经络那样的一种东西。有的人的肝啊血啊,的确会感染病菌,但有的人,也是可以很强壮的。基因也应该是这样。怎么能用一滴血便决定优劣呢?现在我已知道,即便携带着不好的基因,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来修正。然而,当时,为什么国家一定要那么做呢?

    因此,我十分地希望,小道消息都是假的。母不嫌儿丑,祖国绝对不会把她的孩子推向那么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小红不过是在参加一次普通的工作培训,她最终还是要回到我的身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看来无可更改了。小红已在为出国而收拾行李了。

    这段时间里,她仿佛换了一个人,神情犹如宗教徒般地肃穆,满口也都是充满革命激情的豪言壮语。只能认为,培训班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法,把她洗脑了。

    她对我说:“我们去了美国,便要好好干,不能给中国工人丢脸,要与美国的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改造那个吃人的世界。”

    看样子,小红还不太清楚,是因为自己的基因不好,才被派到美国去的。我既为我与小红关系的暗淡前景而感到痛苦,也为小红的未来命运担心起来。想得最多的还是,还是她的终身大事。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她将与谁结婚呢?一道去美国的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每当想到这些,我都几乎要疯掉了。

    不断地,我心目更多地浮动着我对美国的想像。有关美国的一切,我大都是从电影上了解到的。有抗美援朝的电影,那里面的美国大兵都很凶残和怯弱;还有解放战争的电影,那里面的美军顾问都很狡滑和笨拙;还有越战的纪录片,头戴钢盔的美国侵略者坐在B-52飞机上扔炸弹,村子燃起大火。

    后来,我便买了一张世界地图,贴在家里的墙壁上,没事时便呆呆地看。地图上的美国,跟中国一样大。隔了一个太平洋,真的是遥远的世界。小红要去的地方,原来就在那里啊。

    看着看着,我便会忽然意识到,这个世界竟然是连成一体的,中国人可以跨过大洋,到那边去,而美国人也可以过来。这种想法让我很是震惊。

    这,或许便是世界最真实的一面吧,而我以前并不太去想这个问题。

    偶尔地,我又觉得小红很光荣,就像是当年的志愿军,但又说不出在哪里很可怜。

    她就要走了,她在中国,还有什么心愿没有满足么?我想了许久,才想起应该带她去吃一次冰淇淋。

    那时,中国还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冰淇淋,便是带点洋味的好东西了。全北京就王府井那里有一家。小红很早就嚷着要我带她去吃了,她从小就口馋着想吃这个。

    但是,当我真的告诉她要带她去吃冰淇淋时,她只是商店布娃娃似地略微点了点头。经过长时间的封闭式学习,她脸上的血色不太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