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虚篇第二二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龙虚篇第二二 (第1/3页)

    【题解】



    本篇义在驳斥龙是神物会升天的虚妄说法,故篇名为龙虚。汉代盛行龙是神物,雷电击断树木,劈坏房屋,是天来取龙上天的说法。王充一面运用逻辑推理,一面引用史书,驳斥了这种虚假的说法。他指出,龙是鱼鳖一类的水生动物,有形体,能行动,会吃东西,龙肝还可以食用;古代有人会养龙,龙可供人骑坐,并没有养龙的官,这些都证明龙不能神,不能升天。还进一步指出,这种荒谬的说法之所以被广泛流传,一方面是俗人智浅,好奇之性,无实可之心,另一方面是儒者拘俗人之议。



    【原文】



    221盛夏之时,雷电击折破树木(1),发坏室屋(2),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3)。龙见,雷取以升天。世无愚智贤不肖,皆谓之然。如考实之,虚妄言也。



    【注释】



    (1)破:下文有雷电击折树木,故疑破是衍文。



    (2)发:打开。室:内室。古人房屋内部,前为堂,后为室。引申为房屋通称。(3)见:同现。



    【译文】



    夏天最热的时候,雷电击断树木,劈坏房屋,世俗认为这是天来取龙,因为他们认为龙藏在树木中,藏在房屋之间。雷电击断树木,劈坏房屋,那么龙就会在外面出现。龙出现,雷就取它升天。世上无论是愚昧、智慧、贤良与不贤良的人,都认为是这样。但是如果加以考察和核实,它便是句假话。



    【原文】



    222夫天之取龙何意邪?如以龙神为天使,犹贤臣为君使也,反报有时(1),无为取也(2)。如以龙遁逃不还(3),非神之行,天亦无用为也(4)。如龙之性当在天,在天上者固当生子,无为复在地。如龙有升降,降龙生子于地,子长大,天取之,则世名雷电为天怒,取龙之子,无为怒也。



    【注释】



    (1)反:同返,回去。



    (2)无为:不需要。



    (3)遁(d)n盾):逃。



    (4)用为:根据文意,疑为用之误倒。无为连文,上文有无为取也,下文有无为复在地、无为怒也,可证。



    【译文】



    天取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以为龙神是上天的使者,那么就像贤臣是君主的使臣一样,会定时回去报告,用不着来取它。如果认为龙会潜逃不回去,这不是神物的行为,上天也就用不着这样做。要是龙的本性该在天上生活,那么在天上的本来就该在天上生子,用不着又到地上来。如果龙有时升上天,有时降下地,降下地的龙在地上生子,子长大,上天来取它,然而世俗却称雷电为上天发怒。上天来取龙子,根本用不着发怒啊。



    【原文】



    223且龙之所居,常在水泽之中,不在木中屋间。何以知之?叔向之母曰(1):深山大泽,实生龙蛇(2)。传曰:山致其高,**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3)。传又言:禹渡于江,黄龙负船(4)。荆次非渡淮(5),两龙绕舟(6)。东海之上有■丘(7),勇而有力,出过神渊(8),使御者饮马,马饮因没。诉怒,拔剑入渊追马,见两蛟方食其马,乎剑击杀两蛟(9)。由是言之,蛟与龙常在渊水之中,不在木中屋间明矣。在渊水之中,则鱼鳖之类,何为上天?天之取龙,何用为哉?如以天神乘龙而行,神恍惚无形,出入无间(10),无为乘龙也。如仙人骑龙,天为仙者取龙,则仙人含天精气,形轻飞腾,若鸿鹄之状(11),无为骑龙也。世称黄帝骑龙升天,此言盖虚,犹今谓天取龙也。



    【注释】



    (1)叔向:姓羊舌,名肸(x9西),一名叔肸,字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



    (2)引文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3)小的称蛟,大的称龙。引文参见《淮南子人间训》。



    (4)引文参见《淮南子精神训》。



    (5)荆: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一作佽非、佽飞。引文参见《吕氏春秋知分》。



    (6)两龙绕舟:《吕氏春秋知分》记载,次非有一次乘船过淮河,有两条龙绕船而行,兴风作浪,被次非用剑杀死。



    (7)■:疑■形似而误。■:同菑(@自)。《韩诗外传》卷十作菑丘可证。菑丘(x9n心):人名。春秋时齐王派往吴国的使臣,以勇猛闻名天下。



    (8)出过:这里是路过的意思。



    (9)以上事参见《韩诗外传》卷十。



    (10)间:间隔。这里作阻拦讲。



    (11)鸿鹄(h*胡):鸟名。天鹅。



    【译文】



    况且龙居住的地方,经常在水泽里,不在树木之中与房屋之间。怎么知道呢?叔向的母亲说:深山大泽,确实有龙蛇。传书上说:山达到一定高度,**就在那里兴起。水达到一定深度,蛟与龙就在那里产生。传书上又说:禹渡长江,看见一条黄龙背着船前进。楚国的次非渡淮河,有两条龙绕船而行。东海上有个叫菑丘的,勇猛有力,路过神潭,让赶车的给马饮水,马一饮水就被淹没了。菑丘大怒,拔出宝剑跳入深潭中去追马,看见两条蛟正在吃他的马,于是手持剑杀死了两条蛟。从这些事情说来,蛟与龙常在深水之中,不在树木中房屋间已经很清楚了。龙在深水中,那就是鱼鳖之类。既然是鱼鳖之类,为什么要上天?天来取龙,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以为天神是驾龙行空,但神却是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形体,出入没有阻拦,根本用不着驾龙。如果是仙人要骑龙,天为仙人来取龙,而仙人怀有天的精气,身轻能飞腾,像天鹅的形状一样,根本用不着骑龙。世俗称颂黄帝能骑龙升天,这话大概是假的,就像现在说天要来取龙一样。



    【原文】



    224且世谓龙升天者,必谓神龙(1)。不神,不升天;升天,神之效也。天地之性,人为贵,则龙贱矣。贵者不神,贱者反神乎?如龙之性有神与不神,神者升天,不神者不能。龟蛇亦有神与不神,神龟神蛇复升天乎?且龙禀何气而独神?天有仓龙、白虎、朱鸟、玄武之象也(2),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四星之精,降生四兽(3)。虎、鸟与龟不神,龙何故独神也?人为倮虫之长(4),龙为鳞虫之长(5),俱为物长,谓龙升天,人复升天乎?龙与人同,独谓能升天者(6),谓龙神也。世或谓圣人神而先知,犹谓神龙能升天也。因谓圣人先知之明,论龙之才,谓龙升天,故其宜也。



    【注释】



    (1)谓:为,是。



    (2)仓龙、白虎、朱鸟、玄武:古人把二十八宿分属东、西、南、北四方,认为它们构成的形状分别像龙、虎、鸟、龟,因而取名叫仓龙、白虎、朱鸟、玄武。参见145注(9)(10)(11)(12)。



    (3)四兽:参见145注(14)。



    (4)倮(lu%裸):同裸。倮虫:旧时将没有羽毛、贝壳、鳞甲蔽身的动物叫倮虫,而将兽类称为毛虫。《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虫倮。孙希旦集解云:凡物之无羽、毛、鳞、介、若鼃(蛙)、螾(蚓)之属,皆倮虫也;而人则倮虫之最灵者。《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



    (5)参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6)能:根据文意,疑龙之声误。



    【译文】



    况且社会上认为龙能升天,肯定是神龙。不是神物,就不会升天;能升天,就是神物的证明。天地间有生命的东西,人是最高贵的,相比之下而龙是低贱的。高贵的不是神物,低贱的反而是神物了吗?如果龙的生命有是神物与不是神物的,是神物的能升天,不是神物的不能升天。那么龟蛇也有是神物与不是神物的,神龟神蛇是不是又能升天呢?况且龙又是承受了什么气而偏偏是神物呢?天有仓龙、白虎、朱鸟、玄武的星象,地也有龙、虎、鸟、龟等动物。天上四种星的精气,下到地上就产生了龙、虎、鸟、龟四种野兽。虎、鸟与龟都不是神物,为什么龙偏偏是神物呢?人是裸露动物中的首领,龙是有鳞甲动物中的头领,都是一类动物中的领袖,为什么说龙能升天,人就不能升天呢?龙跟人一样,只说龙能升天,是不是认为龙是神物呢?世上有人说圣人是神能先知,就说神龙能升天。因为错误地认为圣人有先知的高明,于是在评论龙的本领时,就说龙能升天,本来是可以的。



    【原文】



    225天地之间,恍惚无形,寒暑风雨之气乃为神。今龙有形,有形则行,行则食,食则物之性也。天地之性,有形体之类,能行、食之物,不得为神。何以言之龙有体也?传言:鳞虫三百,龙为之长(1)。龙为鳞虫之长,安得无体?何以言之(2)?孔子曰:龙食于清,游于清;龟食于清,游于浊;鱼食于浊,游于清(3)。丘上不及龙,下不为鱼,中止其龟与(4)!



    【注释】



    (1)引文参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2)上文有何以言之龙有体也,故疑何以言之下脱四字,试以龙行食也补。(3)清:《吕氏春秋举难》作浊,可从。



    (4)止:居住。这里是处在的意思。引文参见《吕氏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