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增篇第二五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语增篇第二五 (第1/3页)

    【题解】



    王充在本篇批判了汉儒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解说的夸张不实之辞,故篇名称为语增。



    在篇中,他分别对七种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虚增之语进行驳斥。



    他指出,周武王不如汉高祖,秦二世比商纣王罪恶更大,汉高祖得天下,尚且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而有人为了美武王之德,却故意夸大说武伐纣兵不血刃。他还指出,传说科荆轲刺秦王未遂被杀后,秦王政(秦始皇)还把荆轲住过的街巷夷为平地,人也杀得一干二净,是不真实的。秦王虽无道,也不致于无缘无故屠杀如此多的人,所以史书无记载。王充主张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决不能为了自身的某种目的吹捧一些人,攻击一些人,不惜夸大事实,而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



    【原文】



    251传语曰:圣人忧世,深思事勤(1),愁扰精神(2),感动形体(3),故称尧若腊,舜若腒,桀、纣之君垂腴尺余(4)。夫言圣人忧世念人(5),身体羸恶(6),不能身体肥泽(7),可也。言尧、舜若腊与腒,桀、纣垂腴尺余,增之也(8)。



    【注释】



    (1)事勤:疑勤事之误倒。本书《道虚篇》有忧职勤事语句相类,可证。



    (2)愁:忧虑。扰:扰乱。



    (3)感(h4n撼):通撼,摇。感动:摇动。这里有不停地活动的意思,故可理解为损害。



    (4)腴(y*余):腹下的肥肉。



    (5)念:惦念。人:疑作民,唐时人避讳李世民改。



    (6)羸(l6i雷):瘦,弱。恶:指生病。



    (7)肥:肌肉丰满。泽:光泽,润泽。



    (8)增:增加。这里作夸大讲。



    【译文】



    社会上流传的话说:圣人忧虑社会上的事,总是深入思考努力工作,劳精伤神,损害了身体,所以说尧长得像块干肉,舜长得像只干腌的鸟,而桀、纣这样的君主却腹部胖得垂下一尺多。说圣人忧虑社会关心百姓,身体瘦弱不健康,身上肌肉不丰满光润,是可能的。但要说尧、舜瘦得像干肉、干鸟,而桀、纣肚皮上的肥肉却垂下一尺多,这就过份夸大了。



    【原文】



    252齐桓公云:寡人未得仲父极难(1),既得仲父甚易(2)。桓公不及尧、舜,仲父不及禹、契,桓公犹易,尧、舜反难乎?以桓公得管仲易,知尧、舜得禹、契不难(3)。夫易则少忧,少忧则不愁,不愁则身体不臞(4)。舜承尧太平,尧、舜袭德,功假荒服(5),尧尚有优,舜安能无事(6)。故经曰:上帝引逸(7),谓虞舜也。舜承安继治(8),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故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9)。夫不与,尚谓之臞若腒,如德劣承衰,若孔子栖栖(10),周流应聘,身不得容,道不得行,可骨立跛附(11),僵仆道路乎?



    【注释】



    (1)仲父: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参见32注(12)



    (2)引文参见《韩非子难二》、《吕氏春秋任数》。



    (3)尧、舜得禹契:《史记舜纪》:禹、契,自尧时,皆举用。《淮南子修务训》:尧治天下,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尚书舜典》上说,舜任命禹作司空,契作司徒。



    (4)臞(q*渠):少肉。



    (5)假(g6革):通格,达到。荒服:《尚书禹贡》记载,古代在天子领地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远近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谓之五服。荒服是离王都最边远的地方。服:胡渭《禹贡锥指》:五千里内皆供■,故通谓之服。意即服事天子,对天子承担义务。



    (6)能:通而。



    (7)经:这里指《尚书多士》。



    (8)治:太平。



    (9)与:参与。这里是参与具体事务的意思。引文参见《论语泰伯》。



    (10)栖栖:形容忙碌,不安定。



    (11)跛:疑皮之误。皮附与骨立对文,可证。



    【译文】



    齐桓公说:我没有得到仲父辅佐以前,治理国家感到很困难,得到仲父之后,就感到很容易了。桓公赶不上尧、舜,仲父也赶不上禹、契,桓公尚且感到容易,尧、舜反而会感到困难吗?从桓公得到管仲感到治理国家容易,就知道尧、舜得到禹、契治理国家不困难。治理国家容易就少忧虑,少忧虑就没有忧愁,没有忧愁那么身体就不会瘦。舜继承了尧的太平盛世,尧、舜承袭了圣人的美德,其功德达到了极边远的地区,尧的时候还有忧虑的事,舜的时候却安定而无事。所以《尚书多士》上说:上帝是长久安逸的,指的就是舜。舜继承了安定太平的局面,任用贤人能人,使自己尊严、庄重,不亲自管理国家具体事务却天下太平。所以孔子说崇高啊!舜和禹统治天下而不参与国家具体事务。舜和禹不参与国家具体事务,还说他们瘦得像只干腌的鸟,如果道德比他差的人继承了衰乱的局面,像孔子东奔西跑,周游列国,到处求官,没有容身之地,没有可走的路,能说他瘦得皮包骨头,直挺挺地倒在路上吗?



    【原文】



    253纣为长夜之饮,糟丘酒地、沉湎于酒,不舍昼夜,是必以病。病则不甘饮食(1),不甘饮食则肥腴不得至尺。经曰(2):惟湛乐是从(3),时亦罔有克寿(4)。魏公子无忌为长夜之饮(5),困毒而死(6)。纣虽未死,宜羸臞矣。然桀、纣同行则宜同病,言其腴垂过尺余,非徒增之,又失其实矣。



    【注释】



    (1)甘:嗜,喜欢。



    (2)经:这里指《尚书无逸》。



    (3)湛(d1n单):过分享乐。从(^ng纵):通纵,放纵。



    (4)时:此。这里是从此以后的意思,具体指商王祖甲以后。罔:无,没有。克:能够。这是《尚书无逸》上,周公以商祖甲以后几代君主纵情享乐,短命而死的教训来告诫周成王的两句话。



    (5)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参见1617注(1)。



    (6)困毒:这里作中毒讲。



    【译文】



    商纣是通宵达旦地饮酒,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满池,沉醉在酒里面,昼夜不休息,这肯定要得病。病了就会不想吃东西,不想吃东西那么腹部的肥肉就不会垂得一尺长。《尚书无逸》上说:只知道纵情过分享乐,从此以后就没有能长寿的君主了。魏公子无忌也是通宵达旦地饮酒,结果中毒而死。商纣虽然没有死,应该瘦弱。这样桀、纣同样的操行,就应该得同样的病,说他们腹部的肥肉下垂超过一尺,这不仅是夸大之词,而且又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原文】



    254传语又称纣力能索铁伸钩(1),抚梁易柱(2),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3),并幸受宠,言好伎力之主致伎力之士也(4)。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5)。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6),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7),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注释】



    (1)索:绞合。伸:伸直,拉直。



    (2)抚:握持。这里是托住的意思。



    (3)蜚廉、恶来:《太平御览》卷三八六引《尸子》文:飞廉、恶来力角虎兕,手搏熊犀。



    (4)伎:通技,技能,本领。



    (5)参见《荀子议兵》。



    (6)当:抵御,抵挡。



    (7)为武王所擒:参见《淮南子主术训》。



    【译文】



    社会上流传的话又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一类人,都受到宠幸,是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之类人来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因而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百把个人。如今说武王兵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而是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



    【原文】



    255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祐,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1),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2)。武王之相,望羊而已(3);高祖之相,龙颜、隆准、项紫、美须髯,身有七十二黑子(4)。高祖又逃吕后于泽中,吕后辄见上有云气之验,武王不闻有此。夫相多于望羊,瑞明于鱼、乌,天下义兵并来会汉,助强于诸侯。武王承纣(5),高祖袭秦。二世之恶,隆盛于纣(6),天下畔秦(7),宜多于殷。案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8),失军亡众,几死一再(9),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10)。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注释】



    (1)《史记周本纪》记载,在盟津有八百个诸侯不约而同地想来帮助周武王伐商纣。



    (2)义兵:为正义而战的军队。天下义兵。这里指支持刘邦的武装力量。事参见《史记高祖本纪》。



    (3)望羊:即望阳,形容眼睛位置高,不抬头就可以看见天。



    (4)龙颜:主要指眉骨突出。准:鼻子。黑子:黑痣。



    (5)承:通惩。



    (6)隆盛:兴盛。这里是厉害得多的意思。



    (7)畔:通叛。



    (8)暴(p)铺):露在野外。



    (9)一再:多次。



    (10)诛:讨伐。



    【译文】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赤帝儿子杀白帝儿子)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武王的骨相,仅仅是眼睛的位置高而已;高祖的骨相,眉骨突出,高高的鼻梁,紫色的颈子,漂亮的胡子和髯须,身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高祖几次躲着吕后到沼泽里去,吕后总是看见天上有彩云,瑞气的出现,就没有听说武王有这样的情况。高祖骨相比望阳多,吉兆比白鱼、赤乌明显,天下义兵一起来会集辅助汉军,这种辅助比八百诸侯强得多。武王惩罚商纣,高祖袭击秦朝。秦二世的罪恶,比纣王厉害,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的多。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份夸大了。



    【原文】



    256案周取殷之时,太公《阴谋》之书(1),食小儿丹(2),教云亡殷(3)。兵到牧野,晨举脂烛(4)。察《武成》之篇(5),牧野之战,血流浮杵(6),赤地千里(7)。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



    【注释】



    (1)《阴谋》:书名,吕尚著,今已散失。据《汉书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其中《谋》即《阴谋》。



    (2)食(s@饲):通饲。



    (3)亡殷:疑殷亡之误倒。本书《恢国篇》有教言殷亡,及言殷亡句,可证。



    (4)晨:指天快亮还未亮时。



    (5)《武成》:古文《尚书》中的一篇,王充时尚存,今已佚失。



    (6)杵(ch(楚):古代舂(ch#ng充)米用的粗木棒。



    (7)赤:红。这里是染红的意思。以上三句,可参见古文《尚书武成》。



    【译文】



    考察周攻取殷的时候,姜太公《阴谋》上记载,给小孩朱砂吃,教他们去说殷朝要灭亡了。武王的军队开到牧野,天还没有亮就举着有油脂的火把开始进攻。察看《尚书武成》,牧野之战,血流成河能把杵漂起来,染红了千里大地。由此说来,周攻取殷,跟汉灭秦是同样的情况。却说周攻取殷很容易,连兵器的锋刃上都没沾血,这是在美化周武王的道德,故意过分夸大事实。



    【原文】



    257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1),自列,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2);以不血刃之德取人,是则三皇、五帝之属也(3)。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顿兵(4)。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注释】



    (1)列:陈列。这里是表现的意思。



    (2)孟贲(b5n奔):参见24注(15)。夏育:周代卫国的勇士。传说能力举千钩,生拔牛尾。



    (3)是则:疑则是之误倒。与上文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句法相同,可一证。递修本作则是,可二证。儒家认为三皇、五帝是以仁而不是以力取天下的圣人。



    (4)顿:通钝。顿兵:兵器被用钝了。这里是使用武力的意思。



    【译文】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自然表现出来,那么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