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孔篇第二八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问孔篇第二八 (第1/3页)

    【题解】



    这是一篇非难孔子的论文,故篇名定为《问孔》。



    东汉时,儒家思想进一步被神化,孔子被捧为圣人、神人。社会上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王充虽认为孔子博学多识,道德高尚,却又认为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并不是无可非议之处,于是不顾朝野上下盲目崇孔的风气,对孔子进行问难。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他提出在学习中要善于追根问底的主张。认为为弄清问题要敢于不同意老师的意见,敢于距(拒)师,敢于说出圣人没有说过的话,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文中王充所举事例和非议,虽有不尽妥之处,其精神是很宝贵的。圣人是人,不是神,这种态度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值得继承和发扬。



    【原文】



    28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1),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2),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3),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4),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注释】



    (1)是:肯定。这里是推崇的意思。



    (2)卒(c)猝):同猝。仓卒吐言:这里指《论语》,因为《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平常跟学生的谈话,所以王充说是仓卒吐言。



    (3)沉:深沉,隐晦。见:同现。



    (4)伐:攻击。这里是抵触。矛盾的意思。



    【译文】



    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崇拜古人,认为圣贤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起来,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



    【原文】



    282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1),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2)。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3);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4)。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5)。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6);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7)。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8)。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注释】



    (1)七十子:据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其中身通六艺有才学的贤者共七十二人。



    (2)希:同稀。



    (3)颜:指颜回。闵:指阂子骞(公元前536~前487年),名损。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



    (4)极:穷尽。极问:追根问底。



    (5)辄(h6折):就,立即。形:疑作勑(ch0斥)。下文周公告小材形,大材略,递修本作小材勑,可一证。勑、略对文,可二证。勑正写作敕。敕:告诫,详尽。下文形武伯而略懿子又孔子相示未形悉也中之形,同理疑应作敕。



    (6)发:揭露。这里是弄明白,搞清楚的意思。



    (7)极:极点,这里是彻底的意思。



    (8)指:通旨,意思,含意。分:辨别,分明。这里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译文】



    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学者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当年皋陶在舜的面前陈述治国的道理,说得肤浅粗略而不透彻。经过禹的追问和责难,原来肤浅的话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大概由于这样追问和责难,才使皋陶的话因受激发而说得更深刻,被触动而讲得更明白了。



    【原文】



    283孔子笑子游之弦歌(1),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2)。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注释】



    (1)子游(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春秋时吴国人。孔子学生。擅长文学。曾做过武城的地方长官。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境内有弦歌之声。孔子笑子游之弦歌:《论语阳货》记载,子游在武城做地方长官,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就讥笑他说:杀鸡何必用牛刀呢?意思是,治理个小地方,用不着礼乐教化。子游马上反驳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礼乐,就容易使唤。孔子只好说:你说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2)距:通拒,抗拒。这里是不接受,反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讥笑子游弹琴唱歌,子游引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来反驳他。直到现在考察《论语》的原文,孔子的言论中还有很多类似讥笑弹琴唱歌的文句,但他的弟子中却很少有像子游那样敢辩驳的,所以孔子的话,始终有些像死结一样无法解开。由于七十弟子不敢辩驳,现在的儒生,就不能切实讲清孔子言论的是非了。



    【原文】



    284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1),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2),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3),伐孔子之说(4),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5),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6)。



    【注释】



    (1)说(shu@税)人:说服人,教导人。



    (2)迢:递修本作追,形近而误,可从。



    (3)知:通智。下文弘才大知亦同。



    (4)伐:这里作批驳,反驳讲。



    (5)谓:疑是衍文。问与下文难对文,可证。



    (6)贤:胜过。这里是肯定,称赞的意思。世间:根据文意,疑涉上文衍。



    【译文】



    凡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有无才能,难就难在敢于反问老师核实道理,确定是非。问难的方法,不一定对面对圣人,赶在他活着的时候。现在解说圣人的道理来教人的人,不一定要圣人教过的话才敢说。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追问责难孔子,对道理有什么损害呢?果真有传授圣人学业的才智,反驳孔子的说法,又有什么不合理呢?追问孔子的言论,反问不理解的词句,世上如果有才高智深的人出现,而他们又是能回答问题解释疑难的人,一定会肯定我通过责难追问讲清是非的做法。



    【原文】



    285孟懿子问孝(1),子曰:毋违。樊迟御(2),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3);死,葬之以礼。(4)



    【注释】



    (1)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字子嗣,也叫仲孙何忌。懿是谥号。春秋时鲁国大夫。



    (2)樊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3)事:侍奉。



    (4)下文孔子复述此话时有祭之以礼句,《论语为政》中亦有,疑应补。章录杨校宋本有祭之以礼,可证。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驾着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向我问孝,我对他说:不要违背。樊迟问:这话怎么说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他们;死了,要按周礼的规定埋葬他们,要按周礼的规定祭祀他们。



    【原文】



    286问曰(1):孔子之言毋违,毋违者(2),礼也。孝子亦当先意承志(3),不当违亲之欲。孔子言毋违,不言违礼,懿子听孔子之言,独不为嫌于无违志乎(4)?樊迟问何谓,孔于乃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使樊迟不问,毋违之说,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过樊迟,故《论语》篇中不见言行,樊迟不晓,懿子必能晓哉?



    【注释】



    (1)问曰:本篇凡以问曰开始的段落,均为王充质问。



    (2)者:某某者,某某也,是本书贯用解释性语句,故疑者应在孔子之言毋违下,否则,此句意思与原意不合。



    (3)志:心意,愿望。



    (4)嫌:疑惑。这里是误解的意思。



    【译文】



    请问:孔子说不要违背,是指不要违背周礼。那么孝子应当事先体会父母的心意,顺从他们的愿望,而不该违背他们的愿望。孔子说不要违背,而不说不要违背周礼,孟懿子听孔子的话,难道不会误解为不要违背父母的愿望吗?樊迟问这话怎么说,孔子才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他们;死了,要按照周礼的规定埋葬他们,要按照周礼的规定祭祀他们。如果樊迟不追问,不要违背说法的含义,始终不可能知道。孟懿子的才干,不会超过樊迟,所以《论语》中看不到有关他的言行记录,樊迟都不理解,孟懿子就一定能理解吗?



    【原文】



    287孟武伯问孝(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武伯忧亲,懿子违礼。攻其短(3),答武伯云父母,唯其疾之忧,对懿子亦宜言唯水火之变乃违礼。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4),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才也,告之反略,违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难,何哉?如以懿子权尊,不敢极言,则其对武伯,亦宜但言毋忧而已(5)。但孟氏子也(6),权尊钧同,形武伯而略懿子,未晓其故也。使孔子对懿子极言毋违礼,何害之有?专鲁莫过季氏(7),讥八佾之舞庭(8),刺太山之旅祭(9),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10),独畏答懿子极言之罪,何哉?且问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对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11),故告樊迟。



    【注释】



    (1)孟武伯:姓孟孙,名彘(h@志),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2)之:这里作则、才讲。以上事参见《论语为政》。



    (3)攻:攻击。这里是针对的意思。



    (4)子游:上言懿子之才,不过樊迟,下言懿子小才也,故疑子游系樊迟之误。之:疑是衍文。樊迟大材也与懿子小才也正好对文,可一证。递修本无之字,可二证。樊迟大材:孔子把樊迟列为擅长文学的学生,所以王充称他为大才。



    (5)但:仅,只。



    (6)但:章录杨校宋本作俱,形近而误,可从。



    (7)专:单独占有。专鲁:垄断鲁国大权。季氏:即季孙氏。春秋时与叔孙氏、孟孙氏为鲁国三大贵族。自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后,季孙氏壮大,鲁国由季氏专权。



    (8)佾(y@意):古代乐舞的行列。天子八行,诸侯六行,大夫四行,士两行,行数与各行人数纵横相同。一说每行固定为八人。八佾:纵横都是八人的乐舞行列。周礼规定,为天子享用。讥八佾之舞庭:据《论语八佾》记载:季平子在家庙的庭院中以八佾表演舞蹈,孔子认为有背周礼,是犯上行为,大为恼火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太山:即泰山。旅:古代祭祀山川叫旅。刺太山之旅祭:据《论语八佾》记载:季康子去祭祀泰山,孔子认为有背周礼只有天子与诸侯才能祭泰山的规定,就叫学生冉有去阻止。冉有不去,孔子便讥刺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老百姓知礼吗?意思是季氏这样做会遭恶报。



    (10)增:疑是憎,形近而误。邑:通悒,恶。



    (11)服:信服,满意。臆:胸。肯: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孔子说:对父母,只在他们病的时候才忧虑。



    因为孟武伯总爱为他父母担忧,所以孔子说只在父母生病时才担忧。孟武伯处处为双亲担忧,而孟懿子侍奉父母却违背周礼。如果是针对他们的短处,那么应该回答武伯说:对父母,只在他们生病时才担忧,对懿子也应该说只有遇到水灾火灾时才能违背周礼。周公告诫才能小的人说得详尽,对才能大的人说得简略。樊迟是大才,孔子告诉得详尽;孟懿子是小才,告诫得反而简略,这违背了周公的用意。想针对懿子的短处,却不符合道理,而弟子又不责难,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因为孟懿子有权势地位尊贵,不敢说透彻,那么孔子对孟武伯也只能说不要担忧就行了。他们都是孟孙氏家的后代,权力和地位都一样,对武伯说得详尽而对懿子说得简略,不知道其中是什么缘故。即使孔子对懿子说穿不要违背周礼,又有什么危害呢?垄断鲁国大权莫过于季孙氏,孔子讥刺他在家中庭院里以八佾表演舞蹈,讥刺他在泰山举行旅祭,而不惧怕季孙氏憎恶不为他隐瞒过错带来的祸害,却偏偏害怕回答孟懿子时把话说穿的罪过,这是为什么呢?况且向孔子问孝的不止一个人,每次都有赶车的人在场,不把回答的话都对他们讲一篇,而对懿子的回答,不但心满意足,而且还要故意告诉樊迟。



    【原文】



    288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此言人当由道义得(3),不当苟取也;当守节安贫(4),不当妄去也(5)。



    【注释】



    (1)居:今传本《论语》作处,可能《论语》古本作居。居,处。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2)去:离开。引文参见《论语里仁》。



    (3)根据文意,疑得后脱富贵二字。下文言不以其道得富贵,正反为文,可证。



    (4)疑贫后脱一贱字。富贵、贫贱,当对文。



    (5)妄:胡乱。这里是不择手段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发财与做官,是人人想往的,不以正当途径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与卑贱,是人人厌恶的,但是富贵不从正当途径得到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它。这是说人们应当通过正道取得富贵,不应该用不正当手段得到它;应当保持节操,安于贫贱,不应该不择手段地摆脱它。



    【原文】



    289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贵,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贫贱,如何?富贵顾可去(1),去贫贱何之(2)?去贫贱,得富贵也,不得富贵,不去贫贱。如谓得富贵不以其道,则不去贫贱邪?则所得富贵,不得贫贱也。贫贱何故当言得之?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得者,施于得之也(3)。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独富贵当言得耳。何者?得富贵,乃去贫贱也。是则以道去贫贱如何?修身行道,仕得爵禄富贵。得爵禄富贵,则去贫贱矣。不以其道去贫贱如何?毒苦贫贱(4),起为奸盗,积聚货财,擅相官秩(5),是为不以其道。七十子既不问,世之学者亦不知难。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孔子不能吐辞也;使此言意结文又不解(6),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7)。弟子不问,世俗不难,何哉?



    【注释】



    (1)顾:通固。



    (2)之:去,往。



    (3)施:安,放。



    (4)毒苦:怨恨,痛恨。



    (5)官秩:官职和俸禄的等级。



    (6)结:打结。这里是纠缠不清的意思。



    (7)相:这里没有意思。形:疑作勑,校见282注(5)。悉:周密,详尽。



    【译文】



    说不以正道取得富贵就不接受,可以;富贵不以正道取得宁可不摆脱贫困和卑贱,这是什么意思?富贵固然可以摆脱,摆脱贫困和卑贱又到哪里去呢?摆脱了贫贱,就得到了富贵,没有得到富贵,就没有摆脱贫贱。如果说取得富贵不用正道,就宁可不摆脱贫贱?那么所谓得是指得到富贵,不是指得到贫贱了。这样,贫贱为什么能说得到呢?本来该说贫困和卑贱,是人人厌恶的,不以正道摆脱它,就宁可不摆脱它。应当说摆脱,不应该说得到。得字是用在得到什么东西上的。现在说摆脱贫贱,怎么能说得到呢?只有富贵才该说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得到富贵,才能摆脱贫贱。那么怎么才能以正道摆脱贫贱呢?要修身行道,通过做官才能得到爵位、俸禄、荣华富贵。得到爵位、俸禄、荣华富贵,就摆脱贫困和卑贱。不以正道摆脱贫贱会怎样呢?由于痛恨贫贱,就会起来做盗贼,积累钱财,擅自互相封官许愿,这就是不按正道摆脱贫贱。(这话)七十弟子当时既然不向孔子提问,今天的学者也不知道提出质疑。如果这话的意思无法理解而文字又不分明,这说明孔子不会说话;如果这话的含意纠缠不清而文字又不好理解,这是孔子向人表示得不明白不详尽。学生不提问,世人不提出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



    2810孔子曰:公冶长可妻也(1),虽在缧绁之中(2),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3)。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长。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学生,也是他的女婿。传说懂得鸟语。妻(q@气):把女儿嫁人。



    (2)缧绁(l6ixi8雷谢):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指监狱。



    (3)子:古代儿、女都称子。这里指女儿。以上事参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还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



    2811问曰:孔子妻公冶长者,何据见哉?据年三十可妻邪(1)?见其行贤可妻也?如据其年三十,不宜称在缧绁;如见其行贤,亦不宜称在缧绁。何则?诸入孔子门者,皆有善行,故称备徒役(2)。徒役之中无妻,则妻之耳,不须称也。如徒役之中多无妻,公冶长尤贤,故独妻之,则其称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缧绁也。何则?世间强受非辜者多(3),未必尽贤人也。恒人见枉,众多非一,必以非■为孔子所妻,则是孔子不妻贤,妻冤也。案孔子之称公冶长,有非辜之言,无行能之文。实不贤,孔子妻之,非也;实贤,孔子称之不具,亦非也。诚似妻南容云(4):国有道不废(5),国无道免于刑戮(6)。具称之矣。



    【注释】



    (1)年三十可妻:《周礼地官媒氏》:今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2)徒役:门徒,弟子。



    (3)■:《说文》:辜,从辛,古声。故今作辜。



    (4)南容:南宫适(ku^括),字子容。孔子的学生。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5)废:废置不用,指不能做官。



    (6)引文参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请问: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是根据什么,见到了什么呢?是根据他年三十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呢?还是看见品行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呢?如果是根据年三十了,不该说他在监狱;如果是看见他品行好,也不该说他在监狱。为什么呢?因为凡在孔子门下的,都有好的德行,所以才称得上具备了当学生的条件。在学生中公冶长没有妻子,那把女儿嫁给他好了,不必要称赞他。如果学生中有很多人没有妻子,而公冶长特别好,所以只把女儿嫁给他,那么称赞他就应该列出他的好品行,而不该说他监狱里。为什么呢?因为社会上无辜被强迫受惩罚的人很多,他们未必都是贤人。一般人被冤枉的多得很不只一个,如果一定要因为他无辜被拘禁,孔子就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就是孔子不把女儿嫁给贤人,而是嫁给受冤枉的人。认真考查一下,孔子称赞公冶长,有无辜的说法,却没有关于他品行才能方面的言词。如果公冶长确实不好,孔子把女儿嫁给他,就不对;要是确实很好,孔子称赞他不全面,也不对。如果孔子像把侄女嫁给南容时说的那样:国家有道的时候,他能做官;国家无道的时候,能免遭刑罚。这就是全面称赞了。



    【原文】



    28.12子谓子贡曰(1):汝与回也孰愈(2)?曰:赐也何敢望回(3)?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俱不如也(4)。是贤颜渊,试以问子贡也。



    【注释】



    (1)子贡:即端木赐。



    (2)愈:胜过。



    (3)望:通方,比较。



    (4)吾与汝俱不如也:《论语公冶长》:吾与女弗如也。但《后汉书桥玄传》李注引《论语》作吾与女俱不如也,与王充引文正合。以上事参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跟颜回哪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二件事。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这是孔子认为颜渊贤能,以此来试探子贡的。



    【原文】



    2813问曰:孔子所以教者,礼让也。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1),孔子非之。使子贡实愈颜渊,孔子问之,犹曰不如;使实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对欺师,礼让之言宜谦卑也。今孔子出言,欲何趣哉(2)?使孔子知颜渊愈子贡,则不须问子贡。使孔子实不知,以问子贡,子贡谦让,亦不能知。使孔子徒欲表善颜渊,称颜渊贤,门人莫及,于名多矣,何须问于子贡?子曰:贤哉,回也(3)!又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4)。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5)。三章皆直称(6),不以他人激(7),至是一章(8),独以子贡激之,何哉?



    【注释】



    (1)引文参见《论语先进》。



    (2)趣:趣向,倾向。这里是目的的意思。



    (3)引文参见《论语雍也》。



    (4)引文参见《论语为政》。



    (5)三:古文中三常表示多数。引文参见《论语雍也》。



    (6)章:章节。三章:指上面三句话在《论语》中的三个章节。



    (7)激:激发,激扬。这里是抬高的意思。



    (8)一章:指上文引子谓子贡曰的《论语公冶长》章。



    【译文】



    请问:孔子用来教导学生的是礼让。子路有志于用礼让来治理国家,由于他说话不谦虚,孔子就认为不对。假使子贡确实强过颜渊,孔子问他,他还得说不如;假使实在不及颜渊,也要说不如。这并不是胡乱回答来欺骗老师,而是按礼让的说法应该谦虚。如今孔子说那番话,想达到什么目的呢?假使孔子知道颜渊强过子贡,那就不必问子贡。假使孔子确实不知道而问子贡,子贡一谦虚,也不可能知道。假使孔子只是想表扬赞美一下颜渊,称赞颜渊贤能,没有学生赶得上他,那名目多得很,何必去问子贡呢?孔子就说过:贤能啊,颜回!又说过:我整天跟颜回讲学,他从来不反问,好像很笨。还说过:颜回这个人,他的思想能长期不违反仁。这三章中都是直接称赞,没有通过旁人来抬高他,但到这一章,偏偏要用子贡来抬高他,是为什么呢?



    【原文】



    2814或曰:欲抑子贡也。当此之时,子贡之名凌颜渊之上,孔子恐子贡志骄意溢,故抑之也。夫名在颜渊之上,当时所为,非子贡求胜之也。实子贡之知何如哉?使颜渊才在己上,己自服之,不须抑也;使子贡不能自知,孔子虽言,将谓孔子徒欲抑己。由此言之,问与不问,无能抑扬。



    【译文】



    有人说:是想压抑子贡。因为当时,子贡的名声在颜渊之上,孔子担心子贡骄傲自满,故意压压他的。名声在颜渊之上,是当时的人造成的,并不是子贡自己要胜过他。实际上子贡自知得怎么样呢?假使颜渊才能在自己之上,自己自然佩服他,就用不着压抑;假使子贡不能自知,孔子即使说了,他将会认为孔子只想压抑自己。由此说来,问与不问,都不能起到压抑或表扬的作用。



    【原文】



    2815宰我昼寝(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2),于予(3),予何诛(4)?是恶宰予之昼寝。



    【注释】



    (1)宰我:参见1114注(12)。



    (2)杇(w&屋):同圬。糊墙用的抹子。这里是涂抹、粉刷的意思。



    (3)予:指宰予。



    (4)予:我。诛:责备。引文参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宰我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粪土样的墙壁是无法粉刷的,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还责备他干什么呢?这是在厌恶宰予白天睡觉。



    【原文】



    2816问曰: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使宰我性不善,如朽木粪土,不宜得入孔子之门,序在四科之列(1);使性善,孔子恶之,恶之太甚,过也。人之不仁,疾之已甚,乱也(2)。孔子疾宰予,可谓甚矣!使下愚之人涉耐罪之狱(3),吏令以大辟之罪(4),必冤而怨邪,将服而自咎也(5)?使宰我愚,则与涉耐罪之人同志(6)。使宰我贤,知孔子责人(7),几微自改矣。明文以识之(8),流言以过之(9),以其言示端而己自改(10)。自改不在言之轻重,在宰予能更与否(11)。



    【注释】



    (1)四科:参见83注(22)。序在四科之列:指宰予被列入言语科。



    (2)引文参见《论语泰伯》。



    (3)涉:牵连。这里是犯的意思。耐:通耏(n4i耐)。古代刑罚的一种。汉时是把犯人鬓角胡须剃掉以服劳役。这在当时属轻刑。狱:罪案。



    (4)大辟:死刑。



    (5)将:顺,从。咎:责备。



    (6)志:心意。这里是想法的意思。



    (7)人:根据文意,疑之字之误。



    (8)识:懂得。



    (9)过:责备。



    (10)端:头绪,苗头。



    (11)更:改变,改过。



    【译文】



    请问:白天睡觉的过错,是小缺点;朽木和粪土,是**毁坏得不能再恢复的东西,是大罪恶。用指责大罪恶的话来责备小过错,怎么能服人呢?假使宰予本性不好,像朽木粪土一样,就不该入到孔子的门下,排在四科之列;假使他本性是好的,而孔子厌恶他,也太厌恶得过分了。对人的不仁行为,痛恨得过分,就会出乱子。孔子痛恨宰予,可以说过分了!即使是一个很蠢的人犯了轻罪,而司法官吏下令处死他,他一定会感到冤枉、怨恨,怎肯服罪而自责呢?即使宰予很愚蠢,那跟犯轻罪的人想法相同。假使宰予贤明,知道孔子责备他,只要稍微暗示就会自己改正。或是用明白的话使他知道,或是传话责备他,只要用话给点启示他本人就会自觉改正。自觉改正不在话轻话重,而在宰予能改不能改。



    【原文】



    2817《春秋》之义(1),采毫毛之善(2),贬纤介之恶(3)。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贬纤介,观《春秋》之义,肯是之乎?不是,则宰予不受;不受,则孔子之言弃矣。圣人之言与文相副(4),言出于口,文立于策,俱发于心,其实一也。孔子作《春秋》,不贬小以大,其非宰予也,以大恶细,文语相违,服人如何?



    【注释】



    (1)义:意思。这里是原则的意思。



    (2)采:采取。这里有称赞、表扬的意思。



    (3)介:通芥,小草。参见《说苑至公》。



    (4)副:符合。



    【译文】



    《春秋》的原则,是对细小的好事都要称赞,对细微的坏事都要指责。



    现在是用分量很重的话来表扬毫毛大的好事,用分量极重的话来指责纤介小的过错,按照《春秋》的原则,能认为这是对的吗?要是不对,那么宰予就会不接受;不接受,那么孔子的话就白费。圣人说的跟写的应该互相一致,话从口中说出,文章在简策上写着,都发自内心,实质是一样的。孔子写《春秋》,不用重话来指责小过,但他指责宰予时,却用指责罪大恶极的话来指责小过,写的与说的互相矛盾,怎么能服人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