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讳篇第六八

    四讳篇第六八 (第2/3页)

(13),见子孙被刑,恻怛憯伤(14),恐其临祀,不忍歆享(15),故不上墓,二义也。



    【注释】



    全:完好无缺。



    曾子:曾参。参见22注(18)。有疾:生病。这里指病重将死。



    开:《论语泰伯》作启。王充避汉景帝刘启讳而改。意思是掀开被子看。《论语泰伯》郑注: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之,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也。免:指身体免于毁伤。



    小子:对门徒的称呼。引文见《论语泰伯》。



    临绝效全:临终时检验身体发肤完好无损。



    这句话引自《孝经开宗明义》,意即孝道最基本的要求。



    怕:通迫。入:遭受。



    毁伤发肤:指受髡(kūn坤)刑或黥(qng情)刑,被剃去头发或在脸上刺字。泊:通薄。



    (11)庙祭:在祖庙中祭祀祖先。



    (12)齐:通斋。齐戒:参见26.31注。



    (13)缘:推测。



    (14)恻怛(cd策达):非常悲伤。憯:同惨。



    (15)歆(xīn欣):指祭祀时,神灵祖先享受供品的香气。



    【译文】



    依据事实解释它的道理,刑徒不能上坟墓有两层含义,是出于礼义道理方面的禁忌,而不是吉凶方面的忌避。刑徒这样做的用意是认为祖先完整无缺地把子孙生下来,子孙也应当完整无缺地回到祖先那儿去。所以曾子有病,就召集他的门徒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可以免于毁坏损伤了,弟子们!曾子特别慎重,临死时仍要检查身体是否完整,很高兴避免了毁坏损伤身体的祸殃。孔子说:身体,毛发,肌肤,是父母授予的,不能够有一点毁坏损伤。讲孝道的人被迫遭受刑罚,身体被刻画,毛发肌肤被毁坏损伤,这是由于道德差,行为恶劣,不谨慎所造成的。惭愧受到刑罚侮辱,深深地责备自己,所以不上坟墓在先考先妣面前祭祀。古代的礼仪是在祖庙中祭祀,现在的习俗是在坟墓上祭祀,所以刑徒不上坟墓,是内心感到惭愧对不起死去的父母,这是一层含义。坟墓,是鬼神居住的地方,也是鬼神接受祭祀的地方。祭祀的礼仪规定,要斋戒沐浴洁身,极为郑重其事。现在已经受刑,受刑而伤残的人,不适宜参与祭祀侍奉死去的父母,谦逊恭敬,退让于后是自认为卑贱的意思。推想先祖的心意,见到子孙受刑,悲伤心痛,担心自己来到祭祀之地,先祖不忍心享受祭供之物,所以刑徒不上坟墓,这是第二层含义。



    【原文】



    686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意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太王薨,太伯还,王季辟主。太伯再让,王季不听。三让,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王季知不可,权而受之。夫徒不上丘墓,太伯不为主之义也。是谓祭祀不可,非谓柩当葬,身不送也。



    【注释】



    太伯、王季:参见121注。



    太王:即古公亶父。参见121注。意欲立之:古公亶父想立王季为继承人,以便将君位传给姬昌。按照奴隶主阶级的礼法,是应该立长子太伯为继承人,并由他的子孙世袭君位,故言意欲。《韩诗外传》十:大王亶甫有子曰太伯、仲雍、季历。历有子曰昌。太伯知大王贤昌而欲季为后也。



    吴:古吴地,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



    断发文身:参见5812注。



    薨:参见44注。



    辟:通避。主:这里指主祭宗庙社稷的人,即君王。



    越:古越地,约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相邻部分地区。



    刑余之人:这里指断发文身的人。



    宗庙:君王祭祀祖先的地方。社:参见385注。稷:五谷神。社稷:参见2836注。不可句:《谷梁传昭公二十五年》:何为不为君?曰:有天疾者,不入乎宗庙。《古今乐錄》:泰伯与虞仲俱去,被发文身变形,托为王采药。及闻古公卒,乃还发丧,哭于门外,示夷狄之人,不得入王庭。



    权:权变,变通。



    【译文】



    过去太伯见到王季有个圣明的儿子文王,知道太王想立王季为继承人,因此他便到吴地去采药,剪断自己的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以便适应吴地的风俗。太王死后,太伯归来,王季就避开祭祀宗庙社稷的主位。太伯两次谦让,王季不听从。太伯第三次谦让说:我到吴越两地去,吴越两地的风俗,是断发文身,我如受过肉刑残伤肢体的人,不可做主祭宗庙社稷的人。王季知道无法推辞,就权变常礼,接受了王位。刑徒不能上丘墓,是太伯不做祭主的含义。这只是说不能主持祭祀,并不是说棺材入土时刑徒不该亲自去送葬。



    【原文】



    687葬死人,先祖痛;见刑人,先祖哀。权可哀之身,送可痛之尸,使先祖有知,痛尸哀形,何愧之有?如使无知,丘墓,田野也,何惭之有?惭愧先者,谓身体刑残,与人异也。古者用刑,形毁不全,乃不可耳。方今象刑,象刑重者,髡钳之法也。若完城旦以下,施刑,彩衣系躬,冠、带与俗人殊,何为不可?世俗信而谓之皆凶,其失至于不吊乡党尸,不升佗人之丘,惑也。



    【注释】



    用:当作肉。下文象刑正与肉刑相对。



    象刑:参见3612注。方今象刑:从汉文帝开始,废除墨(在额上刻字)、劓(y义,割掉鼻子)、剕(fi废,断足)等肉刑,改为杖刑后穿上特殊颜色的衣服服劳役,有的还要剃去头发,颈上束铁箍。



    髡(kūn昆):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钳:用圈束颈的刑罚。《周礼秋官司刑》疏:汉除肉刑,宫刑犹在。不知王充何故以髡、钳为重刑。



    完:古时一种较轻的刑罚。《汉书刑法志》:完者使守职。颜师古注:完,谓不亏其体,但居作也。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史记秦始皇本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律说》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城旦,四岁刑。



    施(shǐ始):通弛。免除。



    彩衣:犯人穿的特殊颜色的衣服。《汉书贾山传》师古注:犯罪者,则衣赭衣。系躬:穿在身上。



    乡党:亲戚,族人,同乡。



    【译文】



    埋葬死人,先祖沉痛;见到受过刑的人,先祖悲哀。暂且让受过刑的人去埋葬那使先祖悲痛的死尸,假使先祖有知觉,痛惜死人悲哀受刑人残缺的身躯,受过刑的人有什么可惭愧的呢?假使先祖没有知觉,丘墓,同田野一样,受过刑的人有什么可惭愧的呢?对不起祖先的原因,是说身体受刑致残,与别人的躯体不同。古代用肉刑,使肢体残缺不全,这才不可以去送葬。当今使用象刑,象刑判得最重的,不过是髡钳的刑罚。如果是完刑城旦刑以下的,则免除刑罚,让他穿上彩衣,帽子和腰带与一般人不同,有什么不可以去送葬呢?世间习俗迷信而说这些都是凶象,这种错误甚至发展到不去吊唁亲友的死尸,不上别人的坟墓,太糊涂了。



    【原文】



    688三曰讳妇人乳子,以为不吉。将举吉事,入山林,远行,度川泽者,皆不与之交通。乳子之家,亦忌恶之,丘墓庐道畔,逾月乃入,恶之甚也。暂卒见若为不吉,极原其事,何以为恶?



    【注释】



    度:通渡。



    据文意,丘字前当有舍字。



    卒:同猝。暂卒:突然。



    【译文】



    三是忌讳妇人生孩子,认为不吉利。将要举办吉利的事情,出门远行,横渡大河大湖的人,都不与产妇接触。产妇的家里,也忌讳厌恶产妇,让产妇住在墓侧或路旁的茅舍里,满月才能回家,厌恶产妇厉害之极。突然见到产妇好像会带来不吉利,彻底追究这件事的根源,有什么可厌恶的呢?



    【原文】



    689夫妇人之乳子也,子含元气而出。元气,天地之精微也,何凶而恶之?人,物也;子,亦物也。子生与万物之生何以异?讳人之生谓之恶,万物之生又恶之乎?生与胞俱出,如以胞为不吉,人之有胞,犹木实之有扶也。包里儿身,因与俱出,若鸟卵之有壳,何妨谓之恶?如恶以为不吉,则诸生物有扶壳者,宜皆恶之。万物广多,难以验事。人生何以异于六畜,皆含血气怀子,子生与人无异。独恶人而不憎畜,岂以人体大、气血盛乎?则夫牛马体大于人。凡可恶之事,无与钧等,独有一物,不见比类,乃可疑也。今六畜与人无异,其乳皆同一状。六畜与人无异,讳人不讳六畜,不晓其故也。世能别人之产与六畜之乳,吾将听其讳;如不能别,则吾谓世俗所讳妄矣。



    【注释】



    胞:胞衣。《说文》包部:胞,儿生裹也。段注:胞谓胎衣。扶:当作枎,形近而误。下文扶壳的扶同。枎(fū夫):同柎。花萼。这里指保留在果实上的花萼。



    里(裹):据递修本应作裹。



    六畜:牛、马、羊、猪、狗、鸡六种家畜。



    钧:通均。



    【译文】



    妇人生育孩子,孩子体内含有元气而出生。元气,是天地间最精微的东西,怎么会又凶又恶呢?人是物,孩子也是物。孩子的出生与万物的产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忌讳妇人的生育称之为恶,万物的产生也同样恶吗?婴儿出生时胎衣也随之而出,如果认为胎衣为不吉利,人有胎衣,如同树木的果实有花萼一样。胎衣包裹婴儿的身体,随着婴儿一起出来,就像鸟蛋有壳一样,有什么妨害而认为它恶呢?如果恶就认为不吉利,那么各种生物有枎壳的,应该都是恶的了。万物又广又多,难以一一列举出来验证一下事实。人的出生与六畜的出生有什么不同呢?都因含有血气而怀上它们的仔,仔的出生与人没有什么不同。偏偏厌恶人而不恨牲畜,难道是由于人的躯体大、气血旺盛吗?那么,牛马的躯体比人更大。凡属可恶的事物,没有同它均等的,只有这一种事物有这种情况,找不出可以类比的事物,这才是可疑的。现在六畜和人没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生育都是同一种状态。既然六畜和人没有不同,忌讳人生育而不忌讳六畜生育,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世人如果能区别开人的生产与六畜的生产,那么我将相信他们的忌讳;如果不能区别,那么我说世俗所忌讳的事情太荒唐了。



    【原文】



    6810且凡人所恶,莫有腐臭。腐臭之气,败伤人心,故鼻闻臭,口食腐,心损口恶,霍乱呕吐。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鲍鱼之肉,可谓腐矣。然而,有甘之更衣之室,不以为忌;肴食腐鱼之肉,不以为讳。意不存以为恶,故不计其可与不也。凡可憎恶者,若溅墨漆,附著人身。今目见鼻闻,一过则已,忽亡辄去,何故恶之?出见负豕于涂,腐澌于沟,不以为凶者,洿辱自在彼人,不著己之身也。今妇人乳子,自在其身,斋戒之人,何故忌之?



    【注释】



    有:当为若,形近而误。



    霍乱:中医泛指有剧烈腹痛、吐泻的肠胃疾病为霍乱。



    更衣之室:更衣,大小便的婉辞。更衣之室则是指厕所。



    鲍鱼:腌鱼。



    后一个不同否。



    澌(sī思):死。腐澌:指腐烂的死尸。



    洿:同污。



    【译文】



    况且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像腐臭的东西那么可憎的了,腐鼻的气味,损害人心,所以鼻子闻到臭气,口吃到**的东西,内心受到损伤口里也很厌恶,腹痛呕吐不止。厕所里面,可说是很臭的了;腌鱼的肉,可说是很**的了。然而,却有人自愿上厕所去,并不认为有什么忌讳;把腐鱼的肉当好菜吃,也不认为有什么忌讳。心里不认为那是坏东西,所以就不计较可去不可去,可吃不可吃了。大凡可憎恶的东西,就像溅出的墨漆沾在人的身上一样。现在眼睛看到鼻子闻到,一过也就完了,很快就消逝了,为什么要厌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