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附 录 (第2/3页)

》。



    按《明帝纪》,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



    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充三十八岁。



    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充三十九岁。



    虞廷为司徒公。《吉验篇》。



    按《虞廷传》,事在永平八年。



    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充四十岁。



    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充四十一岁。



    广陵王荆迷于……巫,孝明三宥,王吞药。《恢国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年春二月,广陵王荆有罪自杀,国除。



    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充四十二岁。



    庐江皖侯国际有湖出金。太守遣吏收取,遣门下掾奉献。《验符篇》。



    明帝致麟、醴泉、白雉、嘉禾。金出。《宣汉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一年,漅湖出黄金。时麒麟、白雉、醴泉、嘉禾所在出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充四十三岁。



    永昌郡有金。《验符篇》。



    按《明帝纪》,永昌郡,永平十二年置。《郡国志》注云:二年误。杨子山为上计吏,见三府作《哀牢传》,不能成,归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兰台。《佚文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内属,于是置永昌郡。《西南夷传》曰:罢益州西部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置哀牢、博南二县。《郡国志》:永昌郡哀牢县,永平中置,故牢王国。



    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充四十四岁。



    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充四十五岁。



    帝立广陵王荆子。《恢国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四年封故广陵荆子元寿为广陵侯。



    楚王英惑于侠客,王吞病。《恢国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四年四月,楚王英卒。



    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充四十六岁。



    蝗虫起泰山郡,流徙郡国,荐食五谷,弥衍兖、豫,过阵留、寿张界,飞逝不集。谢承《后汉书》(《后汉书虞延传》注、《书抄》三十五)。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充四十七岁。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充四十八岁。



    永平中,神雀群集,百官颂上。《佚文篇》。



    按:《东观汉记》十八《贾逵传》曰:永平十七年,公卿以神雀五采,翔集京师,奉觞上寿。上召逵,敕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范晔《后汉书贾逵传》亦云:永平中。明帝时,致甘露、神雀、紫芝,离木复合。《宣汉篇》。



    按:《明帝纪》:永平十七年正月,甘露于甘陵。是岁,甘露仍降。树枝内附,芝草生前殿。神雀五色,翔集京师。《东观汉记》:明帝永平十七年正月,夜梦见先帝太后,觉悲不能寐。明日上陵,树叶有甘露,上令百官采之。(《类聚》九十八)。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充四十九岁。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充五十岁。



    建初孟年,北州连旱。《明雩篇》。



    建初孟年,无妄气至。《恢国篇》、《须颂篇》。



    岁遭气运,谷颇不登。《宣汉篇》。



    按:《章帝纪》:永平十八年,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槀。其以见谷赈给贫民。又建初元年丙寅诏曰:比年牛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



    地动。《恢国篇》。



    按:《章帝纪》,事在建初元年三月。



    第五司空,股肱国维。《恢国篇》。



    按:《章帝纪》,永平十八年八月即帝位,十一月第五伦为司空。



    隐强侯傅,县书市里,诽谤圣政,今上海恩,犯夺爵土。《恢国篇》。



    按:《后汉纪》十一云:建初元年三月丙午,傅坐骄溢,免为庶人。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充五十一岁。



    元二之间,嘉德流布。《恢国篇》。



    建初孟年,中州颇歉,颍川、汝南民流四散。圣主忧怀,诏书数至。《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言不纳用,退题记草,名曰《备乏》。酒縻五谷,生起盗贼,沉湎饮酒,盗贼不绝,奏记郡守,禁民酒。退题记草,名曰《禁酒》。《对作篇》。按:《章帝纪》,建初二年三月辛丑诏曰: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后汉纪》十一,建初二年夏四月,太后诏曰:今水旱连年,民流满道,至有饿馁者。帝立楚王英子。《恢国篇》。



    按:《楚王英传》,建初二年,封英子为楚侯。



    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充五十二岁。



    零陵生芝草五本。《恢国篇》、《验符篇》。



    按:《章帝纪》,建初三年,零陵献芝草。



    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充五十三岁。



    夏六月,雷击杀羊五头,皆死。《雷虚篇》。



    甘露降五县。《恢国篇》、《验符篇》。



    按:《章帝纪》,建初四年,甘露降泉陵、洮阳二县。



    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充五十四岁。



    芝草复生泉陵六本。黄龙见,大小凡八。《验符篇》、《恢国篇》。



    按:《章帝纪》,建初五年,零陵献芝草。有八黄龙见于泉陵。



    章帝建初六年(公元81年),充五十五岁。



    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充五十六岁。



    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充五十七岁。



    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充五十八岁。



    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充五十九岁。



    元和二年,始用四分历,时待诏张盛、京房、鲍业等以四分历请,与待诏杨岑等共课岁余。盛等所中多,四分之历,始颇施行。见《后汉书章帝纪》及注引《续汉书》。《后汉书律历志》云,在永平五年。



    章帝时,麒麟五十一至。《御览》八**引《论衡》佚文。



    按:《东观汉记》,元和二年以来,至章和元年,麒麟五十一至。



    元和、章和之际,此篇(谓《讲瑞篇》)已成。《讲瑞篇》。



    按:《会稽典录》云:《论衡》造于永平末,定于建初之年。故至元和、章和之际,《讲瑞篇》稿已成。《论衡》各篇,据其征引史实,而可推定其造作先后者:《恢国篇》、《验符篇》言章帝建初六年事(芝草生六本,黄龙见)。《齐世篇》云:方今圣朝,承光武,袭孝明。《佚文篇》云:孝明文雄会聚,今上即命,诏求亡失。又云:杨子山见三府作《哀牢传》不成,归郡作上,孝明奇之。哀牢内属,在永平十二年。既云孝明,又称今上、圣朝,则《齐世篇》、《佚文篇》亦于章帝时作。《须颂篇》言章帝建初元二年灾。《讲瑞篇》、《指瑞篇》、《是应篇》、《治期篇》、《齐世篇》、《宣汉篇》、《恢国篇》、《验符篇》、《须颂篇》、《佚文篇》并为宣汉恢国而作,故并定为章帝时所撰。《谴告篇》避明帝讳,称楚庄王为严王;《明雩篇》言章帝建初元二年灾;《遭虎篇》言楚王英死,按英死于永平十四年,则《遭虎篇》当作于明帝永平十四年以后。《商虫篇》言蝗起太山郡,事在建武三十一年。《自然》、《感类》、《寒温》、《谴告》、《变动》、《明雩》、《顺鼓》、《乱龙》、《遭虎》、《商曰》等篇皆属于为汉应变论灾之作,则可据《遣告》、《明雩》等篇定为章帝时作品也。《程材篇》言宗均为东海相,事在永平元年,则《程材篇》必作于永平以后;《别通篇》称孝明;《超奇篇》言孟坚为尚书郎,事在永平五年,则《超奇篇》必作于明帝永平五年以后;《别通篇》作于明帝后,章帝时也。《答佞》、《程材》、《量知》、《谢短》、《效力》、《别通》、《超奇》、《状留》等篇,俱为校量贤佞知操之作,当属于一时,则并定为章帝时作。《实知篇》避明帝讳称庄襄王为严襄王,则亦为章帝时作。《实知》、《知实》、《定贤》三篇同一旨趣,当属于一时之作。九虚、三增、《谈天》、《说日》、《问孔》、《刺孟》盖属一时。《雷虚篇》,雷击杀羊五头,事在建初四年,则诸篇同为建初前后之作。《正说》、《书解》、《案书》、《对作》又属一类。《案书篇》言班固为尚书郎,事在明帝永平五年,《对作篇》载建初二年奏记郡守事,则此诸篇作于章帝建初前后。《逢遇》、《初禀》等篇,盖当为一时之作。《吉验篇》言虞延为司徒,事在永平八年,则《吉验篇》必作于明帝永平以后。《初禀篇》目见《恢国篇》,《恢国篇》作于章帝元和中,则知《逢遇》诸篇当作于永平以后,元和以前。唯《论死》、《祭意》等篇为祛迷讥术之作;无以推定。通览全书,可知其先后顺序之例。如《初禀》、《寒温》、《谴告》等篇属稿在先,则居于《自然》、《恢国》等篇之前。(《初禀篇》目见《恢国篇》,《初禀》第十二,《恢国》第五十八。《寒温篇》目见《自然篇》,《寒温》第四十一,《自然》第五十四,可证。)据此,则《论死》以下等篇,必成于《宣汉》、《验符》诸篇之后。总上所考。则知《论衡》大半作于章帝时。《讲瑞篇》云:此论草于永平之初。至和帝永元中,还改定旧稿。则仲任于此书致力前后凡三十年,亦云勤矣。



    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充六十岁。



    徙家辟难,诣扬州部丹阳、九江、庐江。《自纪篇》。



    入州为从事。《自纪篇》。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后汉书王充传》。



    按:《自纪篇》入州为从事句,次于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句下,乃通前后事言之,非为从事、为功曹并一时事也。入州为从事,即本传所云刺史董勤辟为从事。



    《自纪篇》云后入为治中,即本传转治中。王充明言徙家辟难,诣扬州部丹阳、九江、庐江,后入为治中,则入州为从事当在此时也。



    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充六十一岁。



    后入为治中,材小任大,职在刺割,笔札之思,历年寝废。《自纪篇》。转治中。《后汉书王充传》。



    按:云历年寝废,则转治中与为州从事当隔一年,故志于此。元和章和之际,嘉瑞奇物,同时俱应。凤皇麒麟,连出并见。《讲瑞篇》。永平以来,讫于章和,甘露常降。《讲瑞篇》。



    按:《后汉记》十二:元和二年二月,凤皇集于肥。五月丙戌诏曰:凤皇、黄龙、鸾鸟比集七郡。神雀、甘露降自京都。《东观汉记》:元和二年以来,至章和元年,凡三年,凤皇三十九见郡国,麒麟五十一,白虎二十九,黄龙三十四,青龙、黄鹄、鸾鸟、神马、神雀、九尾狐、三足乌、赤乌、白兔、白鹿、白燕、白鹊、甘露、嘉瓜、秬秠、明珠、芝英、华苹、朱草、连理,实日月不绝,载于史官,不可胜纪。《古今注》:元和二年,甘露降河南,三足乌集沛国,麒麟见陈,一角,端如葱叶,色赤黄,芝生沛,如人冠。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充六十二岁。



    罢州家居。《自纪篇》。



    自免还家。《后汉书王充传》。



    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后汉书王充传》。谢夷吾荐充曰: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荀,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通过也。谢承《后汉书》(范晔《后汉书》本传注)。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充六十三岁。



    续《讲瑞篇》稿。



    按:《讲瑞篇》云:至元和、章和之际,孝章耀德。则其续稿,已在章殁后,故志于此。



    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充六十四岁。



    年渐七十,时可悬舆,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自纪篇》。



    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后汉书王充传》。按:臧琳《经义杂记》四曰:《后汉书王充传》:充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载节嗜欲,颐神自守。案充所著《论衡》八十五篇,今本无缺,而《养性书》失传,隋、唐志亦无著录。《论衡》末有《自纪》云:章和二年,罢州家居,年渐七十,作《养性》之书十六篇。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以上疑用十六篇之目),庶冀性命可延,期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惟人性命,长短有期,人亦虫物,生死一时。年历但记,孰使留之?犹入黄泉,消为土灰。上自黄、唐,下臻泰、汉而来,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详该。命以不延,吁叹悲哉!读此,可想见其书之仿佛。



    年渐七十,乃作《养生》之书,凡十六篇。《会稽典录》。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已而作,岂虚语哉?《文心雕龙养气篇》。年七十余,乃作《养性》一十六篇。韩愈《后汉三贤传》。



    按:《会稽典录》作养生,性、生字通。《文心雕龙养气篇》作养气,盖《养气篇》为《养性书》之目。年渐七十与七十余义异,韩氏失之。王充年在顺耳,道穷望绝,惧声名之偕灭,故《自纪》终篇。《抱朴子自序》。按:六十耳顺,云六十者,举成数也。仲任六十二罢州家居,年渐七十,作《养性书》,而《养性书》目,已见《自纪篇》,则其《自纪篇》非六十岁时作也。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充六十五岁。



    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充六十六岁。



    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充六十七岁。



    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充六十八岁。



    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充六十九岁。



    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充七十岁。



    永元中,病卒于家。《后汉书王充传》。



    按:永元共十六年,其云永元中,故志于此。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推定仲任为八十岁。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表》因之,并未考也。



    又按:清唐煦春《上虞县志》二十五下:汉郡功曹王充墓,在县西南十四都乌石山(据《万历志》),嘉庆十二年,邑人林鉴修治(据《嘉庆志》),咸丰五年,林鼎臣、谢简廷重修立石。



    (录自黄晖《论衡校释》)



    三、《论衡》版本卷帙著录《论衡》一书,在王充死后五六十年就逐渐流传开来。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进士杨昌文把当时的通行本与史馆藏本对照合校,并为之作序刊刻。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会稽太守洪适(ku阔)又重刊杨刻本。目前保存下来的宋本只有残卷或经过后来修补的印本。



    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图书寮的宋版《论衡》残卷(卷一至卷二十五),是宋代的刷印本。



    抗日战争前,国立历史博物馆藏的宋版《论衡》残卷一册,(卷十四至卷十七),是元代用牍背纸印的宋刻本,今下落不明。



    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宋本《论衡》,由于元、明两朝多次补修,版框高低不一,字体和版口的格式各异。其中一小部分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至二十一字,版心顶端载本页字数,下端有刻工姓名,与日本宫内厅所藏的宋版《论衡》残卷相同。一部分是元代补刻的,绝大部分是明代补刻的。明刻部分版心上端分别有弘治十七年补、正德十六年补刊、嘉靖元年补刊、嘉靖元年重刻等字样。明代三次补刻,都没有序跋,只有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刊本在首卷目录后有黑色图记两行: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国子监补刊完。



    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新刊王充论衡》十五卷本,每半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是翻刻南宋乾道三年的刻本。书中目录后重抄宋本序跋,仍称三十卷。首卷标题下,有浙江海宁蒋氏衍芬堂藏书印章,是明初坊间刻本,过去被称为元小字本。



    明代以后的刊本很多,流传较广的是嘉靖十四年(乙未,公元1535年)



    吴郡苏献可刊刻的通津草堂本,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末卷后有周慈写陆奎刻六字,卷一《累害篇》中垤成丘山,污为江河以下缺一页四百字。万历年间程荣刊刻的《汉魏丛书》本、何允中刊刻的《广汉魏丛书》本,还有后来的黄嘉惠校刻本、钱震泷刻本等等,都是根据通津草堂本刊刻的,所以《累害篇》都缺一页。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刘光斗等所刻《论衡》,序文声称是根据北宋杨文昌本校刻的,其实也是根据通津草堂本,《累害篇》同样缺一页。清乾隆年间,王谟刊刻《增订汉魏丛书》本、光绪年间湖北崇文书局刻的《子书百家》本,以及民国以后的许多刊本,包刮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缩印本,绝大多数都是根据通津草堂本或《汉魏丛书》本,其中有的补足了《累害篇》的缺页。



    现存《论衡》版本目录《论衡》三十卷南宋乾道三年绍兴府洪适刻本元、明递修本,八册,清钱谦益批点,黄丕烈跋,叶昌炽题识,有汲古阁、言里世家、铁琴铜剑楼、士礼居等藏印。又一部,十四册装,有涵芬楼藏印。北京图书馆藏。《新刊王充论衡》十五卷明初刻本,八册,旧称元小字本。北京图书馆藏。



    《论衡》三十卷。



    明嘉靖十四年吴郡苏献可通津草堂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分十册装者有清陈揆校并跋。



    《论衡》三十卷明万历年间程荣刻《汉魏丛书》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分六册装者有清陈揆校并跋。



    《论衡》三十卷明天启六年刻本,明刘光斗评。



    《论衡》三十卷明刻本,清王振声校并跋。北京图书馆藏。



    《论衡》三十卷明何镗刻本。



    《论衡》三十卷明万历年间黄嘉惠校刻本。



    《论衡》三十卷明钱震泷刻本。



    《论衡》明万历年间刻《百子类函》本。



    《委宛子》明刻《诸子汇函》本,明归有光辑评。



    《论衡》明崇祯年间刻《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明叶绍泰、黄澍辑评。



    《论衡》三十卷清刻明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



    《论衡》三十卷清顾汝琏校刻本。



    《论衡》三十卷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抄本。



    《论衡》三十卷清乾隆五十七年金溪王谟《增订汉魏丛书》本。



    《论衡》三十卷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子书百家》本。北京图书馆所藏分六册装者有章钰校并跋。



    《论衡》三十卷清光绪二年蜀南卢氏红杏山房刻《增订汉魏丛书》本。



    《论衡》三十卷清光绪二十年湖北艺文书局刻《增订汉魏丛书》本。



    《论衡》三十卷清光绪二十一年石印《增订汉魏丛书》本。



    《论衡》三十卷民国初年潮阳郑氏刻《龙溪精舍丛书》本。



    《论衡》三十卷1912年鄂官书处重印《子书百家》本。



    《论衡》三十卷1917年上海育文书局石印存古堂增辑《增订汉魏丛书九十六种》本。



    《论衡》二卷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诸子文粹》本,李宝淦选。



    《论衡》民国初年京师图书馆传抄《说郛》本,元陶宗仪辑,张宗祥重校。



    《论衡》三十卷1919年上海归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圈点本。



    《论衡》三十卷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通津草堂本(1943年中法汉学研究所以《四部丛刊》影印通津草堂本为底本,编成《论衡通检》)《论衡》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评注《论衡》三十卷1924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陈益评注。



    《委宛子》19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