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茗事典故-2

    第十章 茗事典故-2 (第2/3页)

经》记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还在其所着《杂录》记载:“喝茶能使人轻身换骨。从前丹丘子、黄山君就常饮茶。”陆羽在《茶经》写的“黄山君、丹丘子”也许就是援此而来吧?

    11.徐英公与茶事何相关陆羽在《茶经》所载同茶事相关的历史人物,上自“三皇炎帝神农氏”,下迄“皇朝徐英公积”。徐积,亦名李积。唐济阳郡离孤今属山东荷泽曹州境内人。名世积,字懋功。

    初事李密,后从归唐。因其屡建大功,授黎城总管,帝赐姓李,因避太宗名讳,单名积。这就是唐初颇有名声的徐懋功,为什么又叫李积的缘由。贞观时封徐积为英国公,图像凌烟阁。官累迁尚书左仆射、晋司空。卒谥贞武。

    徐英公与茶事有何相关呢?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时,命徐积增补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编纂为《唐新修本草》共五十四卷。陆羽在《茶经·七之事》援引《唐新修草本·本部》论及茶之功效的记载:“茗,苦荼,味甘苦,性微寒,无毒。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疾、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这就是陆羽在《茶经》里特书“皇朝徐英公积”对茶学贡献的缘由。

    12.煎茶风炉上的铭文典故《茶经·四之器》,详细介绍了陆羽亲自设计的煎茶风炉。

    风炉为铜铁铸造。有三足、两耳、三个通风窗孔和底部透火灰隙孔,其形体如古鼎状。炉壁厚三分,上口边缘宽九分,炉膛里搪有六分厚泥壁,用以提高炉温。这个风炉,不仅设计精巧,还有寓意深刻的铭文与图象。

    1三足铭文及其寓意第一足铭文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寓意《周易·鼎卦》之象下巽上离。“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之第五十卦。鼎状风炉是既取鼎卦之象,亦取鼎卦之意。取其象,如将卦象符号稍加变形如,很像一种容器。它的六爻是:最下一爻是阴爻,像器之足;二、三、四三爻是阳爻—,阳为实,中实而容物,像器之腹;第五为阴爻,像器之耳;第六是阳爻—,像器之铉。从上下两体来看,上体中虚,下体有足承之,正是鼎之象也。取其意,《周易·鼎卦》辞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之。”因为古鼎的用途之一,就是作为烹饪之器具,所以,必有火与水与之相遂。按《鼎》卦的寓意,“巽”主风,“离”主火,“巽下离上”,就是风在下以兴火,火在上以烹饪之意。而七字铭中的“坎上”,“坎”主水,意思是煎茶的煮水容器是置于鼎器之上,风从下面吹入,火在中间燃烧。概括了煮茶的基本原理。此外,陆羽还在风炉支架鍑部的三个格子上,也分别铸上了“巽”、“离”、“坎”卦的符号和象征风、火、水的图象和花纹。

    第二足铭文是:“体均五行去百疾”。这七字说的是饮茶的药效与功理。古代的中医学,根据:“水、火、木、金、土”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以五脏为中心,运用顺逆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说明脏腑之间生理有机联系和对病理变化产生的影响,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这七字铭文,意在说明,如能经常饮茶,就可以使五脏调和,五脏调和就可以百病不生,人自然就会健康长寿。

    第三足铭文是:“圣唐灭胡明年制”。这七字是说陆羽铸造风炉的时间。“圣唐灭胡”是指唐代宗在广德元年763最后平定“安史之乱”。是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因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归唐而在穷途末路之时自杀身亡,从而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据此推测,陆羽设计的这个煎茶风炉,当在广德二年764铸造。陆羽时在湖州。

    2伊公羹与陆氏茶陆羽在其铸造的煎茶风炉三个通风窗孔之上,铸有铭文六字:分别为“伊公”、“羹陆”、“氏茶”。将这六个字连起来,便成了“伊公羹,陆氏茶”。

    伊公,即是伊尹,名挚。为商朝之贤相。约于公元前十八世纪末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末在世。初隐耕于野,经三次礼请,始出为相。助汤伐桀灭夏,遂王天下。伊尹历经商初六代帝君。年百岁卒。帝沃丁以天子之礼厚葬。孟子称其为能承大任的圣贤。伊尹之功甚多,汤称其为“阿衡”。“阿衡”亦为官名,至太甲商朝第五代国君改曰保衡。阿衡之意是谓汤倚伊尹维持朝政的平衡与稳定。《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后引申为辅导帝王主持国政。

    伊尹,擅以鼎器烹饪而着称于世。“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为相。”《韩涛外传》古代之鼎,是为传国之重器,或用于国家举行隆重祀祭载牲体之具,也有用作烹杀罪人之刑器。到后来才用于炼丹、煮药、烹茶、焚香。

    伊尹首创以鼎器烹饪五味调和的美羹佳肴,成为千古美谈,陆羽在煎茶风炉上铸铭文曰“伊尹羹”、“陆氏茶”,这是陆羽以伊尹自况。陆羽以其创造的“陆氏茶”和“伊公羹”相媲美,亦是当之无愧的。伊尹是名垂青史的贤相;陆羽是功益古今的茶圣,各有殊勋,独领风骚,都是历史上为人们景仰的圣贤名人。

    五、茶神品泉的逸闻故事

    唐张又新①在《煎茶水记》里转述陆羽在《煮茶记》中记载的陆羽与李季卿②烹茶鉴水的故事:于元和九年814春天,予初成名,与同年好友相约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在西厢元鉴室休息。时值有一位楚地僧人亦来到。行囊中有书数篇,余偶抽出一卷阅览,文字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云代宗朝762—779李季卿刺湖州。行至维扬今江苏扬州市与处士陆鸿渐相遇。李素熟陆名,有倾慕之欢,因之同路赴郡。当到达扬子驿在今江苏镇江市,将要进餐时,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

    于是便命可靠的军士,携瓶架舟驶到扬子江心汲取南零水。陆羽整备好烹茶器等候。少时,军士取水回来,陆羽用水杓扬水观看说:“这是扬子江之水没错,但不是南零之水,颇似江岸之水”。

    取水的军士争辩说:“我驾舟深入到江心取水,看见的不下百人之多,岂敢虚诳。“陆羽不言,遂将水倾入盆中,当倒至一半时便停了下来。再用杓扬水说:“瓶中剩下的才是南零水。”

    军士闻言大骇,赔罪说:我从南零取水回岸时,因水势流急,船震荡不稳,瓶中之水洒出了一半,恐太少,于是汲取岸边江水增补。处士实在是神鉴,小人不敢说谎了。

    李季卿刺史和随船宾客共数十人无不惊讶折服。对陆羽鉴水如神和高超的烹茶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因问陆:

    “君既如此熟悉水性,对所经历地方水之优劣,自然都可精确判断喽?”陆答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于是请陆羽次第介绍了各地的名泉佳水共二十品。按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他从一位楚地僧人手中借阅《煮茶记》中所载这篇品泉故事,恰是在陆羽辞世十年之后了。

    在陆羽的生平经历中,有许多无独有偶的趣事,煎茶品泉的逸闻亦然。在唐代的品茗故事中,同是陆羽和李季卿两个角色,但在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③中,却记载着另一个内容完全相反的故事。这个故事是陆羽在世时写的,不由读者诸君不信其为真。

    故事大意说:御史大夫④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到了临淮县在今安徽省泗县东南馆。由于当时茶道很盛行,有人向李大人建议,请常伯熊⑥来表演煮茶,季卿欣然同意。伯熊穿着黄披衫,戴着乌纱帽前来,表演时,手里操持茶器,口中述说着茶名,逐一详细的说明,大家佩服异常,煮好的茶,季卿勉强喝了两杯。

    到了江南,有人又向李季卿推荐当时颇有名气的陆羽前来驿馆表演煮茶,季卿同意。陆羽穿着平素的家常野服,带首茶器应命前来。在表演时,手里拿着茶器,口中述说着茶名,逐一详细的说明。季卿心里鄙薄他又是常伯熊那一套。当陆羽煮好茶,就命奴子拿三十文赏茶博士。

    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里这则故事,至少说明了,如果不是封氏有意贬低陆羽,就是这位李钦差大人自恃高雅,不屑与一个身着家常野服,其貌不扬,且又有些口吃的“茶博士”交往。所以,不仅连陆羽为其精心烹煮的香茗都未沾唇,便下了逐客令,将陆羽逐出门外。当然更没有雅兴与陆羽谈论茶道的精深韵旨了。陆羽也绝没有想到,被特地请来烹茶却受此大辱,当时茶人的郁懑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于是陆羽曾一度对自己多年来注入了全部心血和精力推进的茶学事业,产生了失望情绪。此后陆羽曾写过一篇《毁茶论》。至南宋时陆游还曾阅过此文。他在一首茶诗中写道:“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

    由于《茶经》的问世,陆羽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尤其是在湖州期间,终以他的诚信人品,对诗词韵律和佛学的精深研究,特别是以其高超的烹茶技艺和丰富的茶学知识,在高僧文士和朝廷贤臣中赢得了声誉和尊重。张又新在《煎茶水记》里记载的陆羽和李季卿的品泉故事,正是反映了陆羽在倡导和推进他的茶学、茶艺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笺注〕①张又新:小传略详见本书第四章《茶圣陆羽下》中《遨游江湖品鉴天下名泉》笺注①。

    ②李季卿?—767: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西北人。唐玄宗朝左相李适之之子。弱冠举明经,颇工文词。应制举,登宏词博学科,遂任京兆府户县尉。肃宗朝累迁中书舍人,以公事坐贬通州别驾。

    代宗即位,大举淹仰,自通州征为京兆少尹,继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奉使河南、江淮宣慰,振拔幽滞,进用忠廉,时人称之。季卿有宇量,性识博达,善与人交,襟怀豁如。其在朝以进贤为务,士以比多之。大历二年卒,赠礼部尚书。至于张又新《煎茶水记》所云季卿于代宗朝刺胡州,《旧唐书》季卿本传未及。

    ③封演:生卒年不详。唐蓚今河北省景县人。以贡举官至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所着《封氏闻见记》,语必微实,足资考证。自颜师古匡谬正俗,李乂[yì]匡资暇集,李济刊误之外,罕见此偶。

    ④《封氏闻见记》:唐封演撰,共十卷。前六卷记典章文物和风俗习惯;七、八两卷记古迹传说;末二卷记仕大夫逸事。所述唐人掌故,多可补唐代史料之缺。

    ⑤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以及管理图籍秘书。唐代于御史台置御史大夫一人,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长官。

    ⑥常伯熊:其经历不详。为唐代中期与陆羽同一时代的民间茶人。

    “善煮茶,因陆羽着《茶经》,复广着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召伯熊煮茶,季卿为再举杯。”引自《中国人名大辞典》,1933年4月商务印书馆版

    六、茶神与瓷偶人

    陆鸿渐陆羽生时被人誉为“茶仙”,死后被奉祀为“茶神”。可是“茶神”这一带有浓厚宗教观念色彩的神灵偶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在世人的心目中认为,陆羽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灵魂依然存在于冥宇之中,仍在掌管茶事的职司,能对人间的茶茗物质世界,施加神灵的影响。所以,人们在默默地祈求“茶神”保佑,茶叶生产能年年丰收,这正如有联语所云“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下联——这两句话正好反映了古代的茶民们有祭祀陆羽的习俗,祈祷“茶神”保佑茶园“旗”肥“枪”嫩,茶茗丰收,崇信神灵的情景。而开茶社茶馆的店主则更是祈求“茶神”能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位陆茶神似乎也给一些生产茶陶器具的作坊带来了好运。

    据唐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及有关陆羽逸闻记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唐代河南府巩县地方一些制陶作坊,为了能多销售茶器具,专门烧制了一个瓷偶人,名曰:陆鸿渐陆羽,买数十件茶具的顾客方赠一鸿渐。在市井开店铺售茶者,将这位难得的瓷偶“茶神”放在煎茶炉厨上供奉祈福,可是每当茗市不利,生意冷落时,店主就将心里的怨气,迁怒于鸿渐,往瓷偶“茶神”头上浇注沸汤。

    冤哉!陆羽。这位生前向以忠厚善良着称于世,死后遗茗惠于世人的千古名贤,竟何以遭到沽茗恨利的商贾〔gǔ〕如此不公恭的对待呢?这至少说明了,古代的物神化和人神化的宗教观念——即认为在另一个溟蒙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各司其职的无形神灵在主宰着人间命运的封建迷信观念在唐代一些人的心目中的幻灭,或者说是半信半疑吧。如若对古代茶商对待陆羽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活,只好请教于马克思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论“资产者”时说:“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沽茗恨利的茶商亦然,在开市吉利时,即奉陆鸿渐为茶神;生意不景气时,即恚怨这个“茶神”不灵,并动辄以沸茶汤灌注之,店主以此来发泄盈利不佳的不快之情。

    于是乎,陆羽身后的不幸遭迂也即遂之降临在他的偶像——“瓷偶人陆鸿渐”身上了。

    也许有的读者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则故事是唐人杜撰的吧?”应该说,对“瓷偶人”故事的真实性是勿用置疑的。

    《唐国史补》记录了自唐玄宗开元至穆宗长庆年间712—824事共三百零八节。李肇自序说:“言报应,叙鬼神,徵梦卜,近箔帷则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辩疑惑,采风俗,助笑谈则书之。”陆羽是贞元末804辞世的。这说明“瓷偶人陆鸿渐”的故事,是发生在唐贞元二十年804至长庆四年824这二十年的事情。后世学者对《唐国史补》所记资料的真实性十分推崇,认为许多资料确可补唐代正史之不足。

    七、鉴真大师与荣西和尚

    1.鉴真大师最早向日本传播了中国饮茶风尚中国盛唐社会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茶文化,在日本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古代的日本统治阶级,为国家的强盛与统一,积极学习和借鉴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先进的文化与制度。从唐贞观五年631至唐季昭宗乾宁元年894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众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既是政治使节,又是文化使节。在政治、文化和弘扬佛教等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中国的茶文化,社会饮茶风尚,是何时传入日本的呢?据日本森本司朗《茶史漫话》引言中说:“作为文化之一的饮茶风尚,由鉴真和尚和传教大师带到了日本。”据史载,唐开元二十二年734,日僧荣睿、普照来中国学佛。后于公元742年专程到扬州请鉴真和尚东渡弘扬佛法。鉴真以五十五岁高龄欣然应聘,从公元743年起,在两位日僧和弟子彦祥等陪同下,历尽艰辛,五次东渡均遭失败。日僧荣睿和弟子彦详病死途中,鉴真由于劳累过度,致使双目失明,但其东渡弘扬佛法的夙志不改,鉴真一行数人,终于在公元753年12月第六次东渡成功,登上了日本国土。次年2月到达了当时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日本朝野僧俗各界的盛大欢迎。为他设坛弘扬佛法,并在奈良建造唐普提寺,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鉴真大师东渡,带去了大量的中国佛教经典、雕刻、绘画、医药、书法等文化艺术品,也将中国的茶文化,饮茶风尚传到了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763年5月6日,鉴真在日本奈良唐普提寺,双膝盘坐,面向西方的祖国而圆寂,终年七十六岁。此后,一千二百多年来,中日两国人民,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律法大师的功绩,1963年中日两国的宗教界、文化界、医药界,在扬州举行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纪念会。郭沫若写下了诗章,以志纪念: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日本学者森本司朗在茶书中披露,鉴真大师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第六次东渡时将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这是迄今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四十年了。这要比一般茶书上记载,由日僧最澄、海空来中国天台山学佛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的时间,恰好早了半个世纪。

    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仅在位数月。宪宗即位改元元和元年,日本高僧最澄、海空西渡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归国时带回了中国茶籽,种于日本近江台麓山地区,最澄倡导并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两位日本高僧向本国传播了中国饮茶的风习。

    据日茶书记载,公元815年日本嵯峨皇帝行幸近江国的唐崎,大僧都永忠,煎茶献给皇帝。这是日本关于饮茶的最初记录。森本司朗在茶书中还特别提到中国“茶道天才陆羽的煎茶法,早在嵯峨天皇809—823在位时传入了日本”。

    但是,来自中国的珍贵饮料,当时仅在留学僧侣中间流行,茶还没有普及到大众之间。在其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处于最低潮时期,所以,茶在日本的传播,到九世纪末,几乎完全断绝了。

    2.荣西和尚是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非凡使者中国的茶叶种籽在日本生根,培育成大面积茶园,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得到传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应属日本高僧荣西大师了。荣西可谓是重开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向日本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一位非凡人物。

    荣西,于1141年生于日本冈山市一个神官之家。十四岁出家受戒,到当时日本天台宗传播佛学的最高学府学佛。

    荣西在二十一岁时立志,步先哲的后尘,来中国学法,重开已中断了百年之久的中国留学之路。1168年,二十八岁的荣西,怀着求知的渴望,战胜了波涛汹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