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 曾国藩三留遗嘱 陈玉成受困遭难

    第七十四回 曾国藩三留遗嘱 陈玉成受困遭难 (第2/3页)

与忠王取得联系,仍旧攻打武汉。本藩亲提重兵,回援安庆,望一体皆知。”

    陈玉成分派已定,即日率兵起程。于是,洪秀全的西征战略也随之化为泡影了。英王援救安庆的战斗,进行得很不顺利,一次。两次都失败了,一八六一年八月七日,陈玉成发起第三次解围战。他和杨辅清从西路进攻,林绍璋、吴如孝从北路进攻,黄文金从东路进攻。曾国藩命李续宾和多隆阿部,抵住西路太平军;命鲍超、胡林翼部,抵住东路太平军;曾国荃、杨载福部,抵住北路太平军。双方在桐城挂车河、棋盘岭、凌湖、横山铺、赤同岭、集贤关一带,展开了极为惨烈的争夺战。

    八月二十日,太平军攻占挂车河、桐城、集贤关,毛岭、十里铺和关口,立大营四十余座。八月二十四日,清军全力反扑,又复夺了上述各地。八月二十七日,陈玉成亲自督战,又攻占了这些要塞。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敌我双方都付出极大的代价。

    九月一日,太平军曾一度攻到离安庆只有五里的城郊。城内守军欣喜若狂,急忙列队四门接迎,可惜,曾国藩亲自率兵来到,用湘军最精锐的部队,打退了太平军,陈玉成第三次解围之战,又告失败。

    九月五日,湘军以地雷轰倒安庆北门,杀入城中。太平军主将刘玱琳、叶芸莱、张朝爵以及四千弟兄,全部壮烈牺牲,安庆终于失陷了。陈玉成闻讯后,放声大哭。万般无奈,只好退兵庐州,向天京请援。

    在安庆失陷的半个月前,干王亲自率兵来安庆解围。途中,不幸中了曾国藩的埋伏。兵败芜湖,向天京发出呼吁。

    西征受挫,安庆失守,许多名城重镇相继沦陷,使天王大为恼火。他又变得暴虐无情了:处死了几个犯小错的女官,怒打了谢妃和惠妃,连结发之妻的赖后,也挨了他一脚。他的宠臣蒙德恩、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等,又活跃起来,天天往他耳朵里吹风,极力破坏他和洪仁玕、陈王成的关系。洪仁发说:“我早就说过,外人靠不住。他们哪个肯听你的话?闹腾了二年多,伤兵损将,失城陷地,把你这点儿家底都要输光了。你再不拿个主意,连天京都得扔了!”洪仁达也说:“你叫陈玉成打武汉,他为啥不打?谁让他撤兵去救安庆?他眼里还有你这个天王没有?要都像他这样胡闹,不就乱套了!”蒙德恩也乘机进言说:“千错万错,都错在干王身上。他主持朝政,统帅全军,就不应该纵容陈玉成。再说,干王亲提大兵三万去救安庆,几乎落了个全军覆没。像这样无能的统帅,怎能使人心服!”

    洪秀全听了这番述说,心眼儿也活动了。立刻降下两道诏旨,分别将洪仁环和陈玉成痛斥一顿,并把他们的爵位贬掉:洪仁环官降三级,司理外交事务;陈玉成被革职留用。

    应该强调说明:洪秀全这个做法,是大错而特错的。他没有看到在这个时期,洪仁玕和陈玉成所起的重大作用,洪仁玕是天国后期唯一能主持朝政的人,陈玉成是难得的军事统帅。这两个人受到处分,无疑断去洪秀全的左膀右臂,使太平天国少了两根擎天支柱。

    既然干王被赶出中央,那么,由谁来主持朝政呢?洪秀全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一个滑稽可笑的馊主意:他让幼西王萧有和为首,洪仁发为辅,洪仁达为弼,这三个人组成了内阁。幼西王萧有和,当时只有十二岁,除了玩耍什么他也不懂。于是,大权自然而然地又落到洪氏手中。洪秀全害怕众人不服,又假借天父下凡,演出了一幕丑剧。他把太平天国改名为“上帝天国”。后觉不妥,又改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洪秀全还假借天父之言,编了一个“朝天朝主图”。上边排列着很多人的名字,有洪仁发、洪仁达、萧有和、幼东王、洪仁发的儿子洪和元、洪仁达的儿子洪任元、驸马钟姓和黄姓。总之,都是洪氏宗族和他们的三亲六故。从一八六一年年末起,洪氏宗族执掌了所有的大权,一律被封王,洪秀全又怕领兵的将领不服气,一口气又封了九十多个王。到天国结束以前,共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更可笑的是,有些王连王府都没有,兜里带着木头大印到处找宿住。

    滥封诸王的结果是:离心离德,互不服气,拥兵自重,封建割据,五花八门,难于统一。

    再说英王陈玉成。他兵退庐州,向天京请援,还打算复夺安庆,为国立功。万没料到,竞被革职留用。他心如刀绞,又好似冷水泼头,当时就惊呆了。使他痛心的不是丢官罢职,而是眼看着大局不能收拾,英雄无用武之地。使他不服的是,他这个统帅被革了职,而他的部下却都升了王!

    一八六二年一月,天王命西征军远征大西北。原属英王部下的大将,新升王位的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纷纷领兵离去。只剩下三千军兵,助陈玉成守把庐州。玉成一看,倍感凄凉。

    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