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第2/2页)

崩,可惜这点线索尚没有引起马致远的重视,倘若写出汉元帝思念成疾,遽尔升遐,昭君又在黑江自尽,有情人终在天上结为神仙美眷,岂不为中国古典爱情更添浪漫?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汉宫秋》着力写的是一个奇女子的故事。王昭君受奸人陷害,加上匈奴犯境的强大压力,不得不以一弱女子纤手擎天,牺牲个人以保国家,这是一个以一己之力独蹈家国之痛的奇女子形象!在汉元帝与王昭君的欢情上,《汉宫秋》的笔墨是简略的,一共只有元帝夜巡初遇昭君和退朝看望昭君两个场面,而且都是静态的,着力于描写皇帝欣赏王昭君的文静端庄。而对王昭君敢于挺身而出,为家国之痛而毅然出行,则大抒笔墨,在这一点上,《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积极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元杂剧《汉宫秋》同样也反映出了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消极性。例如,王昭君出关后,《汉书》、《后汉书》记载她,嫁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呼韩邪死后,其子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其长女须卜居次在王莽当政时曾入侍太后,后来王莽失败,受株连死,昭君本人,则不见记载。可是《汉宫秋》说王昭君来到番汉交界处的黑江投河自尽,这可能与古人“烈女不事二夫”的观点有关,由于民间传说她与汉元帝有一段深挚的爱情,所以出塞和亲,再嫁单于,自然不够贞烈,所以传说中她或是强忍悲欢,在胡地默默苟且偷生,或哀怨愁闷,抑郁而终。到了宋代,由于理学家持重贞节,王昭君的自杀全节几乎成了必然的结局。马致远在写作《汉宫秋》时显然也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另外由于马致远在写作《汉官秋》时掺入了自己对民族矛盾的许多感慨,他不可能理解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和亲的积极意义,对汉元帝也过于同情和美化,全剧感伤情调较浓,这都决定于作者的历史、阶级和思想上的局限。

    (蒋建平)

    如果觉得《千古之谜》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