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新音乐是不是以西域音乐为主体?

    唐代新音乐是不是以西域音乐为主体? (第2/3页)

故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这种中外音乐都很盛行的情况,有力地促进了词的发展:“配合词调的音乐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在这些学者看来,产生词的音乐是以西域传来的为主。

    (2 )隋代的“九部乐”和唐代的“十部乐”证明西域音乐在唐代新音乐中占了主要地位。唐代统治者历来都重视大曲。所谓大曲,就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曲。唐在建国初期,即依隋制在宫廷里设置了燕乐、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安国(今中亚布哈拉)、扶南(束埔寨)、高丽等“九部乐”;贞观十六年(642 年)又增入高昌一部,改为“十部乐”,在宫廷举办的重要庆典或宴会上进行演出。可见,九、十部乐演奏的乐曲,

    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大曲和各民族或各国的传统乐曲。另外,从某些古书的有关记载中也可相互印证。如《新唐书。舆服志》说:“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元《法曲》诗说:“女为胡服学胡装,伎进胡音务胡乐,”可见西域音乐多么盛行。

    (3 )史载,唐时西域乐器和乐律盛行于中原,也可说明西域音乐占了统治地位。比如现存敦煌佛教壁画北壁初唐“东方药师净土变”的歌舞,即其典型一例。该图中两边是伴奏乐队,中间有四个女性舞者,分为两组,各在一个小圆毯子上翩然起舞。伴奏乐队共28人。右侧上席有筝、排箫、尺八、方响(十六板)、筚篥、琵琶;下席有笛、杖鼓、拍板、䥽,一人似在歌唱。

    左侧下席有拍板、贝、鼓三种、笛,一人似在歌唱,一人情况不明;上席有拍板、筚篥、尺八、笙、竖箜篌、铜䥽,一人情况不明。这个乐队,从其乐器来看,当为清乐、西凉、龟兹的混合乐队。从乐人的服饰、形貌来看,除部分汉族乐人外,不少是西域的乐人。中间的舞者,有两人上身**,头戴宝石冠,头发散开,下身穿宽大的长裙,双臂挽着飘带,在作大幅度的旋转动作。此图在佛前表演的就是《柘枝》这类来自西域的大曲,音乐自然就成为主体了。和这种观点针锋相对,不少学者始终认为:在唐代音乐的成分中,主要是中原音乐,此外也包含西域音乐等。他们首先对肯定西域音乐主体说的观点和理由提出了异议:词最初是唐代音乐发展的产物,但它主要是配合中原乐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教坊是政府的俗乐机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享乐而设置的,但也是搜集民间音乐并安置、训练乐工以及传播音乐的地方,而教坊曲可以说是当时最流行的代表最高水平的乐曲。近人根据曲名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