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屈的人民

    第三章 不屈的人民 (第2/3页)

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

    1933年底和1934年初,在中国**领导和影响下的东北各抗日游击队,总计达23万人。仅据敌伪材料,只辽宁一省,1934年6月份,中国**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就作战709次,7月份增为759次,8月份、12月份再增为1700多次。抗日游击队,成百次地袭击伪奏天(沈阳)铁路局、长春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洮南铁路局等所辖各线路。在抗日游击队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下,不少伪军和部分日军发生动摇以至哗变。日寇虽增乒   30万,还利用并村屯、连坐法。保甲制和派遣大批奸细特务打入游击队内部等手段,企图瓦解破坏游击队,但均未得逞。

    1936年至1937年,随着对敌斗争的深入发展,抗日联军进行了整编,组成以杨靖字为指挥的第一路军,“七七”事变后,又组成周保中指挥的第二路军和李兆鳞指挥的第三路军,这三路游击部队在广大地区积极活动,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牵制了大量的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当时在辽、吉、黑三省民间,广泛流行着这样一支歌曲:

    抗日联军十万人,

    救国抗日一条心。

    步炮联合除倭寇,

    铁骑纵横扫妖气。

    但愿民族获解放,

    白山黑水庆升平。

    在抗联活动的游击区内,“抗日救国会”的组织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许多地方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在吉东、南满、北满一些县成立了人民政府,与日伪政权相对峙。特别是在松花江两岸、牡丹江流域及下江地区的伪三江省,广大农村布满了抗联的“铁骑”,纵横不断地进攻和袭击敌军。尤其是在依兰、烨川、勃利一带,成了抗联第三、四、五、六、八、九、十一军的集合地区,各军上下左右驰骋,灵活机动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当地的农村城镇完全掌握在抗联与抗臼救国会的手中,敌人所能控制的只是比较大的城市和分散孤立的据点而已。

    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汤原是伪三江省的中心,更是抗联第六军的故乡,他们是汤原的人民子弟兵,差不多家家都有人参军。抗联部队要打击日军,群众都自动报名前来参战,组织游击连、青年肃反队、农民自卫队。他们有的扛着土枪洋炮,有的拿着红缨枪,还有的人手里拿着汽油桶,身上背着盘蜂窝鞭炮,打仗时把炮放在桶里,响起来比重机枪还厉害,吓得敌人晕头转向,不知是什么新式武器。妇女会,儿童团、救国会也都出动了,或在路旁摆上茶水劳军,或准备担架抢救伤员,或赶着大车去拉战利品。难怪日伪军无可奈何地叫喊:“汤原地皮红透了三尺!”此外,在第三军出没的滨绥路两侧的哈东游击区里,还有在党的领导下由农民选举产生的地方政权——农民委员会。广大农民亲切地称县农民委员长是“我们的县长”。由于建立了农民委员会,打击了汉好地主,实行了减租减息,当地农民既受不到日伪特务警察的欺压和逼索,土豪劣绅、土匪地痞的剥削掠夺也大为收敛。在吉东、东满一带,有些地方的妇女会、儿童团积极参加站岗放哨,救国会负责为抗联筹划给养、供给粮食与衣物,几乎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人都参加了救国会。

    1937年,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打击敌人,扩大抗联的声势,杨靖字在东满、南满游击区联成一片之后,开始组织第一军西征,准备与挺进到热河一带的八路军打通联系,建立热、辽、吉、黑游击区,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对比,结束关内外相互隔绝的局面。两次西征虽未成功,但却显示了抗日武装力量的声威,钳制了敌人的兵力,使其不能入关南下,实际上已经起到了配合关内部队抗战的作用。在东北战场上,抗联第五军曾派独立旅远征南满,从依兰的大小罗勒密出发,到敦化、额穆、蚊河、桦甸、檬江、辑安各地,建立了南北满联合战线。1937年,他们又派兵沿牡丹江流域北上,一直扩张到穆棱、勃利、密山一带,与抗联第四军汇合。又向北过了依兰、桦川,与第三军汇合。以后向东发展,到宝清等地又与第七军联络到一起。这样,从南满到北满以至东满山地的抗日联军,全都联络汇合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有力的铁拳。

    素有光荣斗争传统的东北工人阶级,在中国**领导下,采取多种斗争形式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抗联的武装斗争。以焚毁日军大量军用物资为目标的大连放火团,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工人们用一种香皂形的固体定时爆燃人药,在码头、军用仓库等重要设施放火。为躲过敌人的搜查,他们将这小块火药卷进大煎饼里,一边走,一边拿着吃,巧妙地混过日军的耳目,带进了日本陆军仓库。

    1938年6月,在大连码头用这种办法烧了4个主要仓库,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日方损失极为严重。在这之前,甘井子石油工厂也被放了火,烧了6个小时.毁掉6万多桶石油。像这样的大火,当时在大连屡屡发生,据大连《日日新闻》统计,约有50余次,损失日市达2000多万元。

    铁路,作为交通大动脉,在铁路工人与抗日武装配合下,经常被破坏,处于“梗塞”状态,使日军急需调运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吉海铁路500名养路工人,在党的直接组织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破坏活动,扒铁路,毁桥梁,一个时期使日军的铁路运输瘫痪。他们还为抗联购买和运送武器以及其他军需品,甚至配合抗联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如1933年夏天,蛤蟆河子、老爷岭地区几十名铁路工人协助游击队,在老爷岭隧道阻击一列火车。经过激烈战斗,俘虏日军几十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武装了游击队。

    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了日寇的“心腹之患”。因此,关东军为了巩固东北这块侵略基地,采取了增兵讨伐的办法,妄图全部消灭之。从   1935年开始加强关东军的兵力,至1936年初,日军竟增至12个师团、4个混成旅和1个专驻间岛的“朝鲜派遣军”的师团,外加铁道守备队以及伪满军的兵力。敌酋东条对抗日游击区采取定期,定点、定线的“大讨伐”。他们集中兵力,纵横扫荡,来回拉网,采取所谓“蓖梳式”、“踩踏式”的办法,对付抗联及广大抗日群众。

    进攻的重点由南满、东满、吉东后发展到松花江下游、三江平原一带。敌人实行所谓军事上、政治(招降)上、经济(断绝给养来源)上全面的大扫荡。

    “七七”事变后,1938年,东条更以70万日军和30万伪军的兵力,在东北集中搞了一年多的“大讨伐”。与此同时,还拼命搜剿深山密林,摧毁抗联密营和地下粮食埋藏地,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更在全东北实行所谓“大检举”,破坏党的地下组织,许多**员、基层干部和抗日群众被逮捕,遭杀害。还组织大批武装特务深入山林,许多抗日营地遭到破坏。斗争进入一个极端艰难的时期。当时最大的困难是缺衣少粮,又无落脚休整的地方。

    露营生活正像当时流行的一首歌中所描绘的那样:“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是食粮。”这首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抗联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但是,任何困难都吓不倒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献身的抗联战士们,他们对战胜日本侵略者充满必胜的信心和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李兆麟的《露营之歌》就是抗联战士艰苦生活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

    请听: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

    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升!

    起来哟,果敢冲锋!

    逐日寇,复东北,

    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浓荫蔽天,野雾弥漫,

    湿云低暗,足渍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兄弟们!镜泊瀑泉唤起舞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

    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熄烽烟。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

    野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

    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光。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橱,冷风侵入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

    全民族,各阶级,

    团结起来,夺回我河山。

    抗联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喋血苦斗,展开了一幅幅英勇牺牲的悲壮画卷,不仅写下了中华民族解放史上光辉的一页,而且揭开了近代世界史上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最精彩的一幕。

    有名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后,参加二路军西证的女教导员冷云,带着7个女战士,在阴历九月初的一天,越过几道封锁线,来到牡丹江衅,露宿在乌斯浑河尽头作木岗山下,准备过河去克上克密营第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