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科举发家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五 科举发家 (第1/3页)

    全椒吴氏从科举谋求出路虽从吴沛开始,但从科举发家则始自吴沛下一代。吴沛不但教子有方,而且又善于安排,他替他的五个儿子做了分工,次子国器"遵父命,任家政"(康熙《全椒志·吴国器传》),以保证其余"兄弟皆业儒"。因而长子国鼎、三子国绪、四五孪子国对、国龙先后都考取进士,成为科举史上盛传的美谈,朱彭寿就有所记叙:同胞兄弟有四人并摧甲科者殊鲜,特志之:安徽全椒吴沛子国鼎(明崇祯癸未)、国缙(顺治壬辰)、国对(顺治戊戌、探花)、国龙(明崇祯癸未)。

    --《旧典备征》卷四吴氏兄弟四人同时成为进士,也并非偶然,这与乃父吴沛传授自己的经验、严格要求他们认真揣摩是分不开的。据《吴沛传》云:"长君国鼎初隽于乡,犹戒以男子事不止此",甚至临终之前还"召诸子各训以话",对他们督责极严。这种严格要求,不但表现在学业上,而且也表现在为人行事上。据吴国器说,吴沛经常对他们兄弟几人进行教育:"若辈姿好不一,能读书固善,不然做一积阴德平民,胜做一丧元气进士。"(《先君逸稿跋言》)这与吴沛本人在幼年时接受其父吴谦严格教诲的影响有关。与此相关的一件事是吴沛的诞日与其父吴谦的忌日为同一天,因而每遇自己诞辰,则"哀不举觞,并不受诸子觞,终其身不改"(《吴沛传》)。后来,其子国鼎于崇祯癸未十六年(1643 年)考中进士,朝廷因而敕赠吴沛为文林郎,称其"气骨高超,性质古隽。庭闺笃行,抱白雪香草之思;梦寐躬修,怀夜雪空山之况。每徽粹白于肝胆,不示块磊于须眉"(康熙《全椒志》)。从这些方面来看,吴沛颇能严己律身,为子弟表率。

    吴沛一生所写的"诗歌记序已梓行世"即《西墅草堂集》。有吏部侍郎姜曰广、滁州太仆冯元飚二人为之作序。姜序中称赞其"生前语出千人废,死后名从四海知";冯序中说其"古文词,如周秦间物","能自成一家言者也"。乃子国鼎写有《先君逸稿小引》、国对有《先太史遗集重刻引言》、国绪有《先君遗稿跋》、国对还有《先君遗稿跋言》、国龙有《先君逸稿小跋》。至于吴沛所著《诗经心解》,则未能梓行。

    吴沛为吴敬梓高祖,沛子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为敬梓曾祖辈。如前所说,兄弟五人四成进士,敬梓亲曾祖国对且为探花,因而敬梓在《移家赋》中不无自诩地写道"曾祖兄弟五人,四成进士,一为农":在词作《乳燕飞》中也不无夸美地称说"家声科第从来美",颇以出身世家而无比自豪。正由于传主如此着重自己的家世,因而在他今后的创作活动中也的确受到其先人的很大影响;而且,更由于有关吴敬梓历代先人的材料,过去很少披露,因而此处有必要稍加介绍。

    吴国鼎,为吴沛长子,字玉铉,号朴斋。据康熙《全椒志·吴国鼎传》,他于明崇祯庚午三年(1630 年)中举,次年父死。吴沛临终前仍谆谆教导他不要以一举人而满足,务必要进一步考取进士。但直到崇祯癸未十六年(1643年)他才与乃弟国龙同榜考中进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入清以后,到了顺治三年丙戌(1646 年)因其母死,他即庐墓山中,"一意于丰草长林,足迹不至公府",而且"自榜其堂以'世多君子扶皇极,天放闲人养太和'之句",颇有以"闲人"自居的味道。传主在《移家赋》中对这位充任中书舍人没有几年的伯曾祖夸美道:"伯则邀游蔽省。"薇省,乃紫薇省的略称,即唐时的中书省。后乃称中枢机要官署为薇省。明清两代废中书省,设中书科,署中书舍人。但明清时代的中书舍人,仅为在阁内抄写文书的从七品小官员,没有什么权势,并不能与唐时中书省相比,也不为时人所看重。

    从《吴国鼎传》中可以知道,国鼎乃是一孝悌君子。当其父吴沛病死之后,如上文所述,他曾师法乃祖吴谦,"携一奴及堪舆士遍历诸山,浃两岁始得石虎山之吉址"以安葬其父。当其母盛氏七十大寿时,他与乃弟国龙"先后乞差过里,得奉母寿筋,一时称为人伦美事"。而在父母生前,又能克尽孝道,"亲或色有不怿,即长跽伏地,不命不敢起"。由于吴沛早卒,国鼎为长子,但他能"抚诸弟敬爱备至,故诸弟咸敬事之"。吴国鼎晚年生有二子暹吉、怀吉,但也如同乃祖吴谦一样,不因晚年得子而放松管教,国鼎对其二子"施教必勤":对子侄也一样,"视诸侄如己子",严格要求。

    国鼎妻杨氏,继娶姜氏。据康熙《全椒志·姜氏传》说她"性庄而和,遇事善解,尤多先见"。国鼎以长子"任家政二十年,无私财,无谇语,一切惟古人是求,实孺人有以相夫子、慰两尊也。"当国鼎任职中书舍人时,姜氏"犹躬自操作,食故脱粟,衣故练缟";及至国鼎归隐之后,更是"辑意蓬蔂,绝无忮求态"。

    国鼎乡试时所做《谥法》一策,曾被主司录之"以为程式"。他生平雅慕陶潜、白居易。著有《诗经讲义》、《园集》,并选有《唐代诗选》。其《黑石》一诗,多少反映了他的归隐主张:涧底青松只自妍,时呼白石听流泉。游人若个来相问,笑指桃花此树间。

    吴国鼎在明季末叶,因"流寇告惊"即农民起义力量逼近全椒,而"奉母避地白下"。可以说他是全椒吴氏族人中第一个到南京的人,其后屡有子弟来游南京,到了传主吴敬梓时更移家南京。

    吴国鼎有年六十七,生卒年不可考。其子暹吉撰有年谱一卷,未曾见及。吴国器,为吴沛次子,字玉质,号懒翁。据康熙《全椒志·吴国器传》,国器有年六十一;又据王士禛《用韦寄全椒道士韵追赠全椒吴仙人国器》一诗小序云"康熙甲辰仙人已化去"等记叙可知国器卒于康熙甲辰三年(1664年),上推六十一年,则其生年当为万历甲辰三十二年(1604 年)。由于此际全椒吴氏仍然"家贫",为了保证兄弟"业儒",国器一身专"任家政",因而以布衣终其一生。在六十一岁时"无病而逝",因而传主在《移家赋》中说"布衣公无疾而终,人传仙去"。王士禛在他病逝后曾写诗赠之:先生谢人世,逍遥友园客。时登云外峰,自扫峰头石。山深不知晓,采药恒日夕。兴尽下山时,查查麘麘迹。

    国器生平"好老子术"(陈廷敬《吴国对墓志铭》)。据《吴国器传》,他还"精邵子皇极诸书"。他曾说:"主静持敬,圣贤之学,所难者心恒耳。"平素他还认真"做袁了凡功过格",无论善善恶恶都记录下来以自勉励。

    国器与妻膝氏,夫妇"椎布操作,隐居独山,足迹不入城市"。独山的景色极为幽深,其弟国缙写有《独山》一诗,从中可以觇知:临空出地回,致雨接云低。莫道孤峰小,千山一望齐。

    与乃兄国鼎一样,吴国器得于亦很晚,其名字也不可考知。

    吴国缙,为吴沛第三子,字玉林,号峙侯。崇祯己卯十二年(1639 年)举人,清顺治己丑六年(1649 年)进士,壬辰九年(1652 年)殿试授文林郎。生卒年月不可考,只知卒时年已七十有四。据康熙《全椒志·吴国缙传》说,以他的才望本应人馆选,但为忌者中伤,谢归二十年,后因"性好山水游,遂应江宁郡学博之命"。江宁郡学原为南雍故址,早已"荒秽弗治"。国缙到任后,见到郡学一片荒败景象,不禁叹息道:"庙貌弗饬,文教何兴!"于是倡议修复,"乞募不足则捐俸,捐俸不足则从江北运田谷佐之"。在修葺过程中,又遭康熙庚戌九年(1670 年)大水之患,府学墙垣"有圯者再三",而他仍"补葺弗倦"。吴国缙这一善举对后来传主的嗣父吴霖起修复赣榆县学、传主本人修复南京先贤祠,都可能产生过影响。

    吴国缙再三倾囊修葺学宫的作为,得到总督麻勒吉特疏保荐,说他"身端其范,士廪于绳"。在江宁府学任上,国缙又能"周急解纷,大倡义侠"。当时江宁县前任县令崔某以交代不清羁留南京,后任吕某客死道院,国绪"皆为安全而经纪其丧"。除此之外,他还"雪梅生进瑚之冤,助豫章难妇之赎",具体内容虽已不可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传主后来曾将他的某些行事摄人其《儒林外史》中。如虞育德中了进士之后"朝廷要将他选做翰林",后因皇帝嫌他年纪己大,让他去做个闲官,补了南京国于监博士,他极其欢喜他说道:"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我家乡相近。??强如做个穷翰林。"这一情节就与吴国绪的经历十分相似。虞育德在国博任上也曾雪监生端某之冤。吴国缙"助豫章难妇之赎"一事,可能被吴敬梓移置到虞育德的好友、南京的"老名土"、同官知县尤扶沫身上去。尤扶徕在任上曾帮助广东充军来陕西的军妻,资助其回归故乡。

    吴国缙虽然大倡"义侠",但却反对农村中利用水力资源开设磨坊,认为这会破坏风水。他曾接连上书给县令、藩台,要求将这些磨坊"尽行撤毁,永远封禁"。藩台徐某竟然同意,将他的上书批示县令蓝学鉴执行(吴国绪《禁止石濑水磨呈》)。

    吴国缙与当时一些著名文人也有交游,在一起结社论文。据《铜山县志·张传》:张,字季超??暇则肆力芸编,约文会友,一时名流毕集,中州侯方域朝宗,北谯吴玉林国缙,皆间关入社,有《同声集》行世。湖上李笠翁渔、同里吕春履、维扬孙直绳、曾巩、徐硕、林海之数子,常与流览于山水间。

    张此人殊堪注意,其子张竹坡曾经评点过《金瓶梅》,而闲斋老人在序《儒林外史》时,说吴敬梓所创作的这部讽刺小说具有"《金瓶梅》之笔之才"。他们先人的交接怕曾影响及后代,也未可知。

    吴国缙一生"苦心于著述",有《诗韵正》五卷、《世书堂集》四十卷。

    现录其《龙山》一诗,以窥一斑: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转梯扳殿月,破竹引山泉。尽日登临处,都来翠秀搴。

    由于吴国缙是以进士资格而坐冷衙门,传主在《移家赋》中不无遗憾地写道:"叔则栖迟槐署"。槐署,李善为《??鸟赋》作注就说贾谊"纵横海之巨鳞,矫冲天之逸翰,而不参谋棘署,赞道槐庭"云云(见《文选》卷十三),可见槐省棘署,当为高官显爵的官署。沈括《梦溪笔谈·故事》"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閤于,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后来却用作对学官所居的冷衙门的美称。传主如此描写国缙的仕宦,与称美国鼎"遨游薇省"正形成强烈的对照。"遨游"与"栖迟"显然有赞叹与惋惜之分。这也正表明了传主吴敬梓的思想境界。即使早年颇历坎坷但进入中年之后,仍不时流露出对仕途显赫的歆羡情绪。

    吴国对,为吴沛第四子,是吴敬梓的亲曾祖,字玉随,号默岩。据陈廷敬《翰林院侍读吴默岩墓志铭》"君以庚申十一月一日卒于扬州寓所,年六十有五",可知国对卒于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 年),上推六十五年,则知其生于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 年)。国对与弟国龙为"孪生"兄弟,《移家赋》中所说" 轴之寤寐言,趾离之告吉梦,见神物之蜿蜒,占大璋之载弄(自注:高祖梦神物而太史、黄门孪生)",以及陈廷敬在《吴国对墓志铭》中所记"初,母夫人有身,梦二龙相对,已而同乳生二男子,君先生故名对,其季曰龙",都是指国对、国龙同胞而生一事。国对虽先于国龙而出生,但功名却落后于国龙才获得。不过他的功名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