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赣榆生涯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二 赣榆生涯 (第1/3页)

    传主吴敬梓的幼年时代,遭遇到许多艰辛,他的青年时代也同样充满了许多不幸。从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十四岁随嗣父吴霖起远赴江苏赣榆起,直到雍正元年(1723 年)二十三岁时止,正是传主的青年时代。这整整十年中倒有九年是在赣榆度过的。当然,传主在这几年中也曾经一度返回故乡全椒,结婚、生子;也曾多次渡江而南到过白下,侍疾、进学。同时,在这十年中,他先后也遭遇到生父病逝、嗣父罢官的变故。传主后来回忆起青年时代的生活。实在也很少想起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事,只是发出"青云悲往事"(《遗园》四首之四)、"往事随流水"(《风雨渡扬子江》)的慨叹。

    吴敬梓究竟是哪一年去赣榆的呢?他自己说: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侍。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赠真州僧宏明》明白无误他说自己十四岁时随嗣父吴霖起离开故乡前往江苏赣榆教谕任上。当他三十岁生日时,他的表兄金榘写诗相赠,在回忆传主这段经历时也说:??我前叱日勿复语,我三十时尔十三。是年各抱风木恨,余方招魂来湖南。??旋侍家尊到海澨,斋厨首蓿偏能甘。??--《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也极为清楚不过他说传主在十三岁丧母之后,旋即侍奉"家尊"前往"海澨"的赣榆去过那种"首蓿"生涯。

    但是,吴敬梓自十四岁去到赣榆以后,并没有一直株守在海隅一地,当他逐渐成长并得到嗣父吴霖起同意后,曾经仆仆风尘于赣榆、全椒之间,往返于大江南北、淮河两岸。所以,他的族兄吴檠在《为敏轩三十初度》诗中说:"汝时十八随父宦,往来江淮北复南。"这只能说,在传主十四岁随吴霖起赴赣榆仕官以后,当他在赣榆度过几年岁月,到了已可自行外出的十七、八岁时,曾经离开过赣榆,前往淮北、江南而已,并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吴敬梓在十四岁时偶然去赣榆一次,到十八岁时才"长期蹲点下去"。吴敬梓十四岁抵达赣榆以后,嗣父吴霖起对他抓紧进行科举时代所谓正规的教育,也就是传授和训练他应付科举考试的知识和本领。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还对他讲述"光荣"的科举发家史。在这种精心的培养和反复的灌输之下,青年时代的吴敬梓就逐渐滋生和形成了门第优越感,以及追慕先人力图获取功名的思想。而且,和在故乡全椒不一样,在他的嗣父吴霖起担任教谕的赣榆学宫中是不可能藏有任何"绮语""秘函"的,封建朝廷的功令又一再禁止"淫词小说"的阅读和流传,所以吴敬梓此时也没有可以阅读"秘函""缔语"的客观条件,只能安心接受做为县学教谕的嗣父吴霖起的教导。在长期灌输和反复强调下,他对四书、五经、八股文这些"学问"的厌恶之情,也不象早年那样强烈了。跟随着嗣父吴霖起过着教读生涯,终日沉浸在诗书礼乐的学习生涯之中,因此也就打下了写作八股制艺文的比较扎实的基础,对四书、五经也着实下了一番工夫。虽然,这些训练,在今后的科举考试中,并未为他博得一第,但对他晚年研治经学却不无裨益。

    这样的攻读生涯大约有两、三年之久,传主吴敬梓已成为十六、七岁的青年了。吴霖起眼见他一年一年地成长,自然感到十分欣慰。特别是见他经过这两三年的培养和教育,已经渐渐收其放心、安心于举业,作父亲的也就更为放心了。同时,他也就不能不考虑要让业已成年的吴敬梓出去走走,见见世面。全椒固然是内地闭塞的小县,赣榆也是地处海滨的偏僻县城。故乡全椒固然有族人之间的纠葛和矛盾,但毕竟还有不少亲朋旧友;远在异乡赣榆固然听不到族人的聒噪,但却人地生疏,究竟不如全椒故乡。老家的房产、田地仍在,自不能任其自行颓圮、荒芜。同时,吴敬梓是自己唯一的嗣子,吴霖起不能不尽早考虑他的婚事。全椒是他们的故里,吴霖起自然要在全椒亲故中为子择妻。出于这种种考虑,他就更不能让吴敬梓长期守在自己的身边,不得不让他不时地回归故乡全椒。

    大约在十六、七岁前后,吴敬梓终于和全椒陶钦李的次女结婚。陶氏和吴家原就有亲谊,陶钦李为吴敬梓亲祖吴励的女婿,即吴敬梓的姑父,他的长女嫁给金榘,次女就嫁给吴敬梓。而吴敬梓族兄吴檠的母亲即吴雷焕的妻子,原是金榘的姑姑,因而吴敬梓和金榘本为表兄弟,此际又分别同娶陶钦李的长女和次女为妻,这就使吴敬梓和金榘的关系更为密切,由表兄弟进而为"僚婿"即俗称的连襟了。这桩亲上加亲的婚事,吴霖起是极为满意的。因而在乃子成婚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吴霖起并没有让新婚夫妇来到赣榆,而是十分放心地听任吴敬梓留在故乡全椒岳家居住。

    不过,吴霖起对吴敬梓的教育并未放松,还为他留在全椒继续学习做了妥善的安排。吴檠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中说"广文不作常儿畜,归辄命之从梦庵",这就表明吴霖起要求嗣子返乡后,要跟从一位叫"梦庵"的塾师学习功课。这位梦庵先生是谁呢?由于资料匮乏,现在难以确考。不过,在金榘的弟弟金两铭的《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中则记作"用庵",很可能是吴檠误记了。因为这位"讱庵"同时是金两铭的老师,金两铭诗云:"从宦祝其归里后,俎豆吾师曰讱庵。"一般说,学生记者师的名讳是不致有错的。可见吴霖起在其子归乡完婚之际,一再吩咐他要崇奉一位名叫"讱庵"的塾师,跟着这位塾师好好学习。因为这位讱庵先生教读颇有本领,也很有名气,吴霖起才放心把嗣子委托给他教育。吴敬梓在讱庵先生精心教诲之下,又得到象金两铭这样亲友的相互切磋之助,"学问"大为长进,入股文写得相当成熟。因为金两铭并非没有根底的平庸士子,而是颇有"家学"的。他的父亲也曾悉心学习八股制艺,还写有"塾训",把自己写作八股文的心得体会加以总结后传授给子孙。例如他在《塾训》中就说:作文要体贴书理,要揣摩圣贤语气。前后要有步骤、有针线,思路要生发得开。凡一题到手,睁开眼孔,放开手笔。将题之前后、左右、虚处、实处,周详审度,实实在在,出自心裁,做一番新样文字出来方好。而头一篇更要紧,头一篇之破题、承、起讲,尤着实要紧,不可草草混过。起讲头须要有意思,有体格、有气焰,不可纤小取憎。至于小学论,则随意生发,无所不可。愈出愈奇,愈奇愈正,手舞足蹈,左宜右有,自入佳境。但不可冗沓驳杂以起厌耳!书法要笔笔端楷,亦开卷引人欢喜之一端也。勉之,勉之:切记,切记!

    这篇文章被收入金榘的儿子金兆燕的(棕亭古文钞》卷十中,可见得金榘接受了父亲的教导,又以之教诲儿子。

    其实,这些心得体会并不"陌生",而是颇为"面熟",原来在吴敬梓高祖吴沛所作的《作法六秘说》、《题神六秘说)中就有类似的见解。作为他后人的金两铭和吴敬梓,一方面接受讱庵先生的教诲,一方面也从他们先人的遗教中揣摩,科考学问自然不断长进,八股文章也就愈写愈好。吴檠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诗中就说传主自从跟"从梦庵"之后,"下笔C C 千言就,纵横食叶如春蚕";金两铭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诗中也说传主在"俎豆吾师曰讱庵"之后,"大扣小扣发秘奥,勃窣理窟辟丛蚕。溺管为文摧侪偶,渐得佳境啖蔗甘"。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吴敬梓来全椒之后,在他的嗣父吴霖起培养的基础上,在讱庵先生的精心教诲之下,在与同学如金两铭等人的相互切磋中,应付科举考试的学问大有长进。

    不过,这还只是吴敬梓生活内容的一个方面,虽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方面,但毕竟不是传主生活内容的全部。他还有另一方面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忽视。而且,这方面的生活在这时期虽然只占次要的地位,但却对他后来的文学生涯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这就是他对"绮语""秘函"的兴趣又有所高涨。回到故乡成婚后,既远远离开嗣父,吴霖起也就管教不到,全椒故居中又藏有大量的"秘函",那些"绮语"当然也就再度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和吸引力。早年喜爱广泛浏览小说、戏曲的兴趣又再度激发起来。

    吴敬梓既然满怀喜悦地沉浸在"绮语"中,那么,这种"绮语"又使得吴敬梓的心灵从四书、五经、八股文中得到一定的解脱,长期被压抑的个性从此得到舒张。他的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性格,在婚后留居全椒的一段时期内,又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并且也有一些为守旧的人所看不惯的所谓"出格"的表现。他的才华横溢,自不免做视他人,吴檠诗中说他"雄词博辩万人敌,我来一语俯首甘"(《为敏轩三十初度作》),正表现了吴敬梓这一时期在故乡颇遭人嫉、常常要与人辩论不休的性格。一个年青人如此逞能的表现,这在讲究长幼有序、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法社会中,不但要受到物议,而且要为守旧士绅所不容。传主的这种作为和全椒社会的舆论,很快就传到远在赣榆教谕任上的吴霖起那里。吴霖起考虑到敬梓住在岳家,是"娇客"身份,岳父、岳母当然不能过份约束女婿的行为。为了随时抓紧对嗣子的教育和管束,他就要嗣子吴敬梓携带妻子陶氏一齐前来赣榆同住。这样,吴敬梓在十七岁左右就又从故乡全椒再次来到江苏赣榆嗣父任所。

    在吴霖起的严命之下,传主不得不回到赣榆,但大约只住了不到一年时间,吴敬梓又不得不往返于赣榆、全椒,奔波于江南、淮北之间了。

    康熙五十七年戊戍(1718 年),十八岁的吴敬梓曾冒着盛暑从赣榆只身回到全椒。传主这次返回故乡的主要原因,是岳母家发生了一些事故:岳父已经病故,岳母为人懦弱,妻子的兄弟不善于持家,生活又十分豪侈。在这种情况下,外人趁机侵凌,家产日削,境况越来越恶化。吴敬梓既为陶氏女婿,有"半子"身份,当然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眼见岳家产业即将削蚀殆尽,他不得不将自己有孕在身的妻子留在赣榆,一人前往探视。吴霖起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不便阻拦。

    当传主吴敬梓回到全椒后,他的岳母己十分衰老,又患病在身,但见到爱婿回来却十分高兴。不过,未能见到爱女同归,不禁十分怅惘,向爱婿仔仔细细地询问了女儿的生活情况和健康状况。吴敬梓十分耐心地回答了所有的询问后,她才放下心来。她又派人通知大女婿,也就是传主的表兄金榘前来相聚。金榘闻讯后立即赶到陶家,连襟两人和岳母就一同在园中小饮细谈。这时只见园中假山上披盖着细茸茸的绿草,假山四周的树木已枝柯相接。连襟二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栽种这些树木的岳父来。当然,他们也会想到岳父当年着意经营的园宅今后还不知道归于谁姓所有,都不禁有些神伤起来。面对日趋败落的困境,岳母既无计可施,两位女婿也无能为力,只能做一些无补实际的劝慰而已。不久,岳母又病故,吴敬梓和金榘也就更无力挽救岳家的颓败了。金榘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一诗中,曾经回忆了这次与敬梓在岳母家晤面的情景:??忆昔著雍方盛夏,尔从夹谷归相探。老人一见色殊喜,爱女平善得细谙。急遣长须招我往,小园共宴乐且耽。妇翁手植树已拱,假山石发垂鬖。酒后耳热争刻烛,平分风月谁独担?何图沧桑在转瞬,彩鸾倏向云中骖。五柳幽居属他姓,重到惟看月印潭。??诗中"著雍"指康熙五十七年戊戊(1718 年),据《尔雅·释天》太岁在戊曰"著雍",在戌曰"阉茂";吴檠同题诗中有"康熙之未岁阉茂",所以确知传主是在康熙五十七年盛夏回到全椒的。在赣榆县西有"夹谷",诗中就以此代指赣榆县,"五柳幽居"是借陶潜宅舍以指陶钦李的园第。从这一句诗看来,在传主回到岳家不久之后,陶钦李的房产已经为他姓所得了。此行既然无补于事,并未能保住岳家的财产,吴敬梓只能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重新回到赣榆。不久,传主又不得不再次离开爱妻和嗣父,只身从赣榆出发前往南京。其实,吴敬梓早年曾经来过南京,但这次前往南京却与过去不同。少年时代的吴敬梓来到六朝故都的南京,主要是为了游览钟山淮水,领略江南的秀丽景色。这在他中年移家南京时写的《买陂塘》词中可以看出来,词云: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绑C 维处闻萧管,多在柳堤月树。朝复夜,费蜀锦吴綾,那惜缠头价。??但传主这次来南京,却是为了侍奉他的生父雯延。吴敬梓的先人曾经来过南京,有的是为了避"难",有的是由于仕宦;而长期居住南京的则是吴敬梓的生父吴雯延。朱绪曾《国朝金陵诗征》卷四十四中记载:??敬梓,字敏轩。??父雯延,诸生,始居金陵。

    陈作霖在《金陵通传》卷三十三中为吴敬梓长子吴烺作传时亦说:吴烺字荀叔,号杉亭。??祖雯延,始居金陵。父敬梓,字敏轩??。

    不过,吴雯延虽然"始居金陵",但依然是寄寓性质,他自己并没有购置房宅,而是借住在道院中的。吴敬梓在《过丛霄道院》一诗的小序中曾经透露出这一消息:康熙丙子岁,先君子读书其中。令道士尚存,年九十余矣。

    康熙丙子为三十五年(1696 年),那时吴敬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