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移家南京

    四 移家南京 (第2/3页)

窦等始来,以天文算法售于时。因召集徒众欲行其所奉天主教,识者忧之》。在这首长诗中,他认为这些传教士虽然"其人号多智,算法殊精特,外兹具淫巧,亦足惊寡识",但廷祚却怀疑他们传授技术的企图,说"此岂为人用,来意良叵测",指出他们的目的实在是"包藏实祸心,累累见蚕食"(《金陵诗征》卷十八)。这样的识见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传主吴敬梓从十八岁前后往来于大江南北,就与他交游密切,当然获益匪浅。

    刘著,既是一位科学技术专家,又是颜李学说的信徒。吴敬梓移家南京之后,就与他有了接触和交往,著字允恭,号学稼,湖北江夏人。其"性颖悟,负奇气,不屑为举子业",早先从塨学习,后来他又认为"学以经世,天下事必求端于大时",因而"闻宣城梅文鼎以历算专家",乃"鬻产走千里,受业其门"(《刘湘煃传》,《湖北通志》卷一五二)。帅弟二人相互切磋,研讨学问,梅文鼎著《历学疑问》,允恭就为他作有《历学疑问订补》三卷;刘允恭著《五星法象编》五卷,文鼎"叹为古所未有",为他摘要成《五星纪要》一书(《畴人传》卷四十)。康熙时,无锡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二十卷,刘著得见其书,校读"十余年,爱其精博而微疵其纵横,著《读史方舆纪要订》"(《郎潜纪闻》三笔卷五)三十卷。雍正六年(1728 年)十一月,刘著携带着顾氏著作来游南京,在程廷作家坐馆。顾燝闻知其事,乃潜入其寓中窃去顾祖禹所著书,并且诬陷刘著"交匪类,藏**"。总制范时绎乃于雍正七年(1729 年)十二月十日发兵包围程廷祚宅第,"取其书以去"。刘著也因此被下狱论罪,直到乾降元年(1736 年)才"得释,更名湘煃"。因之,刘允恭"客江南九载,而为燝困,前后七年,父死家破,几至刑戳"(程廷祚《纪方舆纪要始末》,《青溪文集续编》卷三)。吴敬梓移家南京时(雍正十一年),刘允恭正在狱中。因此,传主对刘氏冤案的经过详情必当十分了解。其实,刘著此次来南京并非首次游江南,吴敬梓知其人也并非全由于程廷祚。早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吴敬梓二十岁时,刘著就在南京附近的宁国跟从梅文鼎学习。这一年十二月初,李塨到了宁国以后,"刘允恭持门生帖来视。允恭旧日门生,此时从梅定九学数也。"梅文鼎此时已八十八岁高龄,行动极不方便,转请刘允恭前往邀约时年六十二岁的李塨前来舍中晤面谈学(《恕谷年谱》卷五)。这一时期吴敬梓常来南京,对这两位学者的晤谈及其中介人刘著必当有所知闻。有此因缘,此后传主的长子吴烺从刘著学习历算之学,也就并非偶然。刘著《答全椒吴荀叔历算十问》(见《章氏遗书》卷十六所载《学稼堂存稿目录》)一文就是为吴烺而作。刘允恭无论作为"至契"程廷祚的西席,还是作为长子吴烺的业师,传主吴敬梓与他定当有十分密切的交往,并了解他的生平大节和学术造诣。

    传主吴敬梓毕竟不是科学家,而是诗人、文士,他所交结的友人仍然以诗人、文士为多。这一时期结识的文人,声名最著者有客居南京的朱卉、李葂、徐紫芝,以及南京本地诗人姚莹、黄河等。

    朱卉,初名灏,字草衣,又字夌江,自号织??山人。安徽芜湖人。四岁父亲病死,母亲改嫁,自幼依傍舅氏。不久,舅父也死去,朱卉遂去吉祥寺依僧人为生。成年后,曾为塾师。原聘之妻,因家境贫寒无力迎娶,他迫不得已亲书文约退婚。孑身一人,纵游各地,所到之处,几半天下。中年以后来南京侨居(光绪八年《江宁府志》卷四十二,顾云《盋山志》卷四)。在南京,朱卉被名士史痴翁招赘为婿,生有一女。家境依然一贫如洗,某年中秋节,朱卉曾邀请他的女婿踏月,步行至家中,随即令其女与之成婚。由此一事,也可见他的困窘程度。当时诗人陈嘉谟还以此事写有《草衣朱山人赘婿即事》一诗,夹注中说:"今草衣以中秋亦邀婿踏月,即至家,令其女与合卺"(《金陵诗征》卷十八)。朱卉极能诗,尤工近体,他的七律《由灵谷寺经孝陵》十分有名:青山无复翠华踪,古寺荒凉路几重。秋草人锄空苑地,夕阳僧打破楼钟。苍苔漠漠丰碑蚀,黄叶萧萧享殿封。宫监白头今卖酒,年来犹护几株松。

    朱卉也因此诗而被人称为"朱破楼"。身后葬于南京清凉山,袁枚题其墓曰:"清故诗人朱草衣先生之墓"(《随园诗话》卷九)。传主移家南京后不久,就与朱草衣夫妇相遇。他们住处相去不远,吴敬梓经常见到草衣夫妇二人相敬相爱,在《洞仙歌·题朱草衣白门偕隐图》词作中说"羡双仙,一种游戏情怀"。当朱卉"行年五十"之际,吴敬梓又写有词作《金缕曲·七月初五朱草衣五十初度》,一方面对朱卉"南越北燕游倦矣"仆仆风尘的生涯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又劝慰草衣"且休忧尘世无相识",最后又祝福他"长寿考,比金石"。一年深秋,吴敬梓旧病复发,回首自己多年的坎坷际遇,曾感慨万千地写下《秋病》四首,其一云:女兰香细掩窗纱,白袷单衣病里加。一缕药烟当水槛,寒蝉声断夕阳斜。

    朱卉见到此诗以后,随即和作一首:月影初临树影加,茶烟将断篆烟斜。闲凭曲录阑干立,一架秋风扁豆花。

    有一年寒冬腊月,吴敬梓深夜不眠,窗外霜月满地,邻家歌舞宴彻,在"独吟"之中"忽念朱居士",也必定在寓中"耽吟夜撚髭",于是又写下《寒夜坐月示草衣》二首,希望能坐对一搏酒,"斟酌月明时"。在这些唱酬中,显示了两人极为深笃的友情。

    李葂,字让泉,一字啸村,号皖江铁笛生,安徽怀宁人。据有关记载,啸村生性颖异,"总角应童子试,辄冠一军"(道光五年《怀宁县志·文苑》、《金陵诗征》卷四十四)乾隆丙寅(十一年, 1746 年)观补亭阁学主持上江科试,点名至啸村,笑着对他说:"久闻秀才诗名,此番考不必作四书文,作诗二 首可也。"并出题为《卖花吟》。啸村应命作诗,有"自是卖落行人手,瓦缶金尊插任君"、"自笑不如双粉蝶,相随犹得人朱门"之句,观补亭阁学赏识不已,乃"拔置一等"(《随园诗话》卷十)。但从此以后,际遇却极不佳,"落拓无所遇"。金兆燕在《喜李啸村至,即同汪琴山访晤??》诗中有"昔年壮岁且却聘",并自注云"举鸿博不应"(《棕亭诗钞》卷二),这是说李葂曾被荐举应乾隆博学鸿词科而不赴试。但《怀宁县志》的记载却是这样的:"雍正乙卯(十三年, 1735 年)试博学鸿词,两淮都转卢氏见曾以葂名荐,为学使者放归。"今复查《词科掌录》,在"举目"中所被荐举者二百余人中并无李葂;《公东征士录》"举主总目"中也无卢见曾。可见李葂被荐举应鸿博之试一节,似无其事。乾隆辛未(十六年,1751 年)弘历南巡召试,李葂却曾参加,但也许未取得任何功名,只是被"赐宫缎从内造针黹等物"(《怀宁县志》)。啸村工近体诗,卢见曾为他刊刻《啸村近体诗》三卷。还善作画,尤擅山水,兼精翎毛花卉,曾到扬州为卢见曾画虹桥揽胜图,名噪一时(《墨林今话》、《清画家诗史》、《扬州画舫录》),是"扬州八怪"之一(据《扬州画苑录》)。当传主吴敬梓移家南京之后"春雨如丝"的一天,李葂即"冲泥"去"板桥"访问。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论文,"水色萦窗,衣香满座,共倚河亭短烛烧"。吴敬梓对他极为倾致,比之为"佯狂李白,思原无敌",而自拟"工愁吴质,益用增劳"。但两人相聚不久,"黯然欲别魂消",啸村离开南京,传主不胜惆怅地写道"君思我,在秦淮十里,杨柳千条",还希望以后再会,"何日论文倒浊醒"(《沁园春·送别李啸村》)。别后不久,吴敬梓十分怀念与自己身世相似的李葂,又写了四首七绝寄给他,一 方面推许他的才能如同李泌、李白,"邺侯风骨谪仙狂,白 下空台咏凤凰";一方面又同情他的不幸遭遇,"飘零身世同秋雁,寂寞郊坰狎野宾";最后又予以深切的劝慰,"共君相约年年醉,世上升沉安足论"(《寄李啸村四首》)。李啸村也常至地处青溪附近的秦淮水亭闲步,并留下《青溪即事)一绝:粉墙红扫落花痕,一带楼台树影昏。雨细风斜帘未卷,纵无人在也消魂。

    --见《金陵诗征》卷四十四"纵无人在"的"人",很有可能包括他的至交密友吴敬梓在内,他既然曾经"假盖冲泥"去访问移家来宁不久的吴敏轩,那么,如今当他于"雨细风斜"之日再来青溪,却未见到故人而楼台依旧,怎不令他"消魂"不已!

    徐紫芝,字凤木,一字玉巢,安徽建德人。宣统《建德县志·人物志》"文苑传"中有他的小传,他原姓童,拔贡。平生孝事节母,潜心古学,安贫乐道。据袁枚记载,紫芝极工近体诗,武进庄念农出任建德县令,闻知紫芝诗名,前往拜访并写诗相赠,"凤木得诗喜,刻之集中"。庄念农死后十余年,诗多散失。其子宸选搜寻其父诗作而不可得,袁枚乃从紫芝集中抄出交付宸选。对于这样一件事,袁枚不禁感叹道:"鸣呼!使无凤木代为之存,则人琴俱亡矣;岂非爱才之报乎?"(《随国诗话》卷三)后因屡试不第,乃纵游各地,"南浮湘汉"、"北走燕云"。年华老大以后曾来南京作客,所谓"玉巢诗老客江东"(汪恺《题家东湖叔来刻诗》,见《金陵诗征》卷二十六)。正因为此,他与南京的一些诗人文士有了往还。当时布衣诗人陈毅辑录《所知集》,还选其诗二首,其一题为《清和朔日溪上》,诗云:昨日东风何处归,溪边春尽落花稀。白鸥情更闲于我,点破青烟不乱飞。

    他的诗集名《玉巢诗草》,北京图书馆有收藏。卷首有吴骧、郑相如和传主的三篇序。郑序中说"凤木人举场三十年矣,宏博之科今亦一与矣",但并未能博得一第。不过,他"虽屡蹶于遇",却能"不以得失介意"。吴敬梓和郑相如先后为《玉巢诗草》作序,可见郑相如也可能与吴敬梓有过交往。特别是传主的至友周荣光、周榘父子也同是郑相如的友人,据《金陵诗征》卷二十二周榘《感怀》诗之八:论定先人今盖棺,一追幽德一心酸。乞铭已累荥阳笔,佳传还劳旧史官。

    诗中周榘自注:"泾县郑相如明经为先父撰墓志铭,宁波全谢山太史为立传。"由此可知,吴敬梓、徐凤木、郑相如,和周荣光周榘父子,尽管辈份有不同,年岁也有差异,但却同为诗友,常在一起活动。吴敬梓为《玉巢诗草》作序,其时为雍正甲寅(十二年,1734 年)"重阳前三日",即传主移家南京一年半以后,从序中知道当时凤木从四方倦游归来,"秋风襆被,匿影僧楼",寄居在南京的寺院中。吴敬梓曾在秋雨之夜,邀请他来秦淮水亭相互"推敲"凤木的"新篇",直至深夜,还在"且同剪烛,仍命开樽",友情之笃,于此可见。

    传主在为徐紫芝《玉巢诗草》写序的同一天,还应友人朱卉之请,为巢湖汤懋坤(字石臞)所作的《石臞诗集》作序。在序中称道汤石臞"家本通华,才称绮丽",自幼聪颖过人,"七龄揖客,辨座上之杨梅;五岁摊书,易赋中之枯树。"最后相信汤懋坤的诗作必当传之后世,所谓"悬之国门,自合不腔而走;肤之箧衍,仍疑破壁以飞"。至于如何评价石臞所写的诗作,姑且不论,而这篇在"雍正甲寅秋季重九前三日",传主"书于秦淮寓斋"的四六文,和他在同一天所写的《玉巢诗草序》一文一样,都充分显示了传主吴敏轩写作骈文的纯熟技巧。同时,在序言中也流露了传主对汤石臞的倾致之情。

    朱卉、李葂、徐紫芝都是原籍安徽而因各种原因流寓南京的诗人,与传主吴敬梓的生平有近似之处,他们意气相投,自然容易缔交。此时,吴敬梓还与南京本地诗人逐步建立了友谊。在他移家南京不久,就与黄河、姚莹等诗人有所往还、唱酬。传主的"秦淮水亭"与黄河的住处相去不远,所谓"衡字相望",因而两人时相过从,乃至"晨夕唱酬"。黄河称吴敬梓的诗作"如出水芙渠,娟秀欲滴",说敏轩的词作"婉而多风",都是"可传"之作。

    他曾经准备出货刊刻传主的诗词,使之"以垂不朽",后因方嶟先他"成此盛举"而告罢。但他依然为《文木山房集》写了序言。黄河字崙发,吴敬梓将他比做快上黄权(《月夜怀姚文洁、黄崙发》)。黄权字公衡,三国时四川阆中人。大将军司马宣王与诸葛亮书中说"黄公衡,快士也"(《三国志·蜀志》卷十三)。吴敬梓的诗句"掀髯唯笑傲,捧腹更从衡"(《赠黄崙发二十韵》)正勾画了"快士"黄河的形象。传主常与他"行觞一座倾"(《赠黄崙发二十韵》),而在座中还有诗人朱卉,《所知集》卷五中辑有朱破楼的《饮黄崙发斋中》五律一首:衔杯堪永夕,挥麈亦生春;老态难胜醉,清谈不厌频。一窗灯照雪,三径月迎人;揖别天街静,梅花几处新。

    从吴敬梓《赠黄崙发二十韵》中"渴骥临摹妙,捕蛇诗句清"来看,黄河不仅能诗(有《自怡集》),还能画,尤工画马。吴敬梓与他交谊很深,一度离开南京出游时,航行在月明春江之上,还曾想起他们的友情,写诗抒怀。与黄河并提的还有姚莹。《金陵通传》卷三十二中有他的小传:姚莹字文洁,号玉亭,亦辽宁人。性孝友,执亲丧,哀毁骨立,遗产尽以让兄。工诗善画,志耽山水,隐于医。著有《环溪草堂集》。

    乾隆十三年袁枚修《江宁新志》卷十七(南京图书馆藏抄本)也有他的小传:姚莹字文洁,雅志山水,不乐仕进, 工诗书,日以歌咏自娱,性孝友,执亲丧,哀毁骨立,遗产悉让兄。著有《环溪革堂集》。

    由此可知姚莹不仅是位文士,还是一位儒医。他的居处在南京城东周处读书台附近,《金陵诗征》卷十七《芮屿小传》说芮屿"居孝侯台下,与姚玉亭居相近"。他的"环溪草堂"就筑在周处台附近的青溪之畔,与传主在江总宅舍遗址上所置的秦淮水亭相去不远,芮屿的长子芮宾王(字鲁川)曾写有《环溪草堂歌》,诗云:草堂结隐青溪侧,一水萦回漾寒碧。波天晴对孝侯台,柳色阴连江令宅。架上烺烺富文史,先生日据乌皮几,胸中久贮五车书,笔底常倾三峡水。白门风雅至今存,独赖骚坛执牛耳。北窗高枕数十秋,五岳名山总卧游,衷怀淡比云间月,富贵看同水上沤。

    --《金陵诗征》卷十七这是袁枚《新志》小传中所说的"雅志山水"、"日以歌咏自娱"的形象描绘。当时南京一些名人如武进士顾国泰以及与吴敬梓友情深挚的画家王溯山等人,常在环溪草堂作客,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草堂中"池水流涓涓,林木争相荣"的水木风光,书房中"虚堂绝尘迹,图书有余清"的宁静气氛,相聚终日"入夜犹眷恋,山月当窗明"的情投意合(顾国泰《同王溯山过姚玉亭环溪草堂》,《金陵诗征》卷十三),在在都使客人难以忘怀。而这些客人中也必然有住在附近的吴敬梓。对这位诗人而兼儒医的姚莹,传主吴敬梓即使在离开南京出游他乡时,也经常怀念起他来,还拟之以诗人姚合,说"姚合擅诗篇"(《月夜怀姚文洁黄崙发》)。姚合是唐代有名宰相姚崇的曾孙,以诗名于时,今存《姚少监集》十卷。传主既然将他比作姚合,可见姚莹极工诗。在《天台红藤杖歌为姚文洁作》一诗中,敏轩写道:??应羡山灵有夙缘,自惭尘坌无欢趣。百岁闲情非易求,得意当思五岳游。??正表现出姚莹"雅志山水"的性格。

    除了诗人、文士以外,吴敬梓还结交了一些著名的画家,加王宓草、王溯山等人。

    王蓍原籍浙江秀水,后侨居南京莫愁湖畔。蓍原名尸,字伏草,又字宓草,号湖村。据袁枚《江宁新志》卷二十二小传,他生平"不事举子业,诗学香山,善隶书、工画"。《金陵通传》卷二十四小传记载:陈鹏年知江宁府,与张武闻频过访,咨以政事。安南贡使丁默斋闻其名,造门索诗而去。

    王蓍著有《瞰浙楼集》。作为著名的画家,王蓄所作山水深得黄公望笔意,并善花卉、翎毛,兼工书法、篆刻。他的兄弟王??也是画家,两人齐名。??字安节,著有《山飞泉立草堂集》,山水学龚贤,亦善人物、花卉、翎毛。当时有人以元方、季方称其兄弟二人。元方、季方事见《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日: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可见王蓍、王??兄弟二人才德齐名。王宓草不但年长于吴敬梓许多,而且较年岁大于吴敬梓的朱卉也年长。《金陵诗征》卷四十三中收有朱卉《呈王宓草先生》一诗:岿然身似鲁灵光,日日长吟醉一筋;八十年尤夸矍铄,五千言最核精详。诸侯问政来花径(昔年陈长沙总宪、张武闻鹺使频过访先生以政事相咨),重译求诗到草堂(安南贡使丁默斋造访求诗而去);白发天留知有意,摩挱铜狄??云霜。

    吴敬梓移家南京后不久,就结识了朱卉等诗人,由此可以推断在传主三十四、五岁时,就与这位前辈画家有了往还,并且常去这位画家隐居的三山之下、莫愁湖畔的瞰浙楼过访。"窗前野竹秀,户外汀花明"的清幽景致,给吴敬梓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王蓍"高隐五十载,画苑推蓍英"的高尚人品和艺术成就,更令传主钦迟不已。

    吴敬梓移家南京之后不久,还与另一位画家王溯山结交,友谊也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日益深厚。他们曾一齐同登青溪之侧的周处台,吴敬梓为此还抒发了"工愁吴季重,深情王怕舆。抗志慕贤达,悠悠千载余"(《登周处台同王溯山作》)的感慨,表示了自己的志向。他一方面以吴质(季重)自喻,一方面又以王廞(伯舆)推许王溯山,这是因为吴质与乡里极不和睦,与传主自身的遭遇颇有类似之处,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始(吴)质为单家,少游邀贵戚之间,盖不与乡里相沉浮。故虽已出官,本国犹不与之士名。及魏有天下,文帝征质,与车驾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并诸军事,治信都。太和中,入朝,质自以不为本郡所饶,谓司徒董昭日:"我欲溺乡里耳。"昭曰:"君且止,我年八十,不能老为君溺攒也。"由此可见,在对故乡的厌恶方面,吴敬梓与吴质极其类似。王伯舆事见《世说新话·任诞》:王长史登茅山大恸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伯舆生平作为颇与常人异,甚至"以女为贞烈将军"以聚众响应王恭起兵进讨王国宝(见《宋书·王华传》)。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自然为吴敬梓所钦敬。由传主自况吴质并以王伯舆喻王溯山,可以看出传主与这位画家的友谊极为密切,感情十分深挚。而在他们同登周处读书台时,必然相互倾诉了学习奋力除三害、折节苦读书的古人志向。王溯山原为公则人家,但却懒人名场,隐居南京城外山中作画。传主又曾将他比作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在诗中说"平生我爱王摩诘",将王溯山所作的《左茅右蒋图》比之于王维的《辋川图》,"谁其峙者茅与蒋"(《题王溯山左茅右蒋图》)。而王溯山的"东庄幽居"也正建在蒋山(即钟山)与茅山之间,《金陵诗征》卷十三中有顾国泰《王溯山东庄幽居落成》一诗,对王溯山的性格、情操有所刻画,诗云:东南地势何茫茫,蒋山蜿蜒横青苍;陵峦气象多变幻,朝暾夕照生辉煌。茅山古来你地肺,三峰出没烟云际;餐霞饵术隐仙人,其中草木皆灵异。我有友人王溯山,诛茅筑室两山间;不为时流费揖让,独与樵牧相往还。溯山本是公卿子,懒入名场拾青紫;兴至行吟邱壑间,夜归烧烛观经史。眉宇萧疏绝点尘,胸襟廖廓无渣滓。

    陶情世外乐天真,飘然麋鹿相为邻。偶尝采药崇岩下,时复垂纶溪水滨;愧予鞅掌徒碌碌,谢簪欲往青溪曲。之子栖迟清曲幽,愿将襆被从君游;更携斗酒并雷梦,醉来一弄空山秋。

    吴敬梓与他的友谊后来发展到"十日不相见",就要"相思契转深"(《雪夜怀王溯山山居二十韵》)了。王溯山不仅在经济上对传主有所帮助,而且在感情上也对吴敏轩有所慰藉。

    在这一阶段,传主吴敬梓除了结识一批新交之外,同时还与全椒的亲友故交保持着联系,仍然相互往还不断,如族兄吴檠、表兄金榘和旧友章晴川等人。

    吴檠字青然,是传主的族兄。他长于敬梓五岁,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 年)。原为吴国龙之孙吴雷焕的次子,出嗣给没有子女的叔父吴雱澍为子。在故乡时,传主的族兄很多,惟有与吴檠相友善,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吴檠以谢康乐自况,而以谢惠连比喻敏轩。在传主吴敬梓三十初度时,吴檠写诗祝贺他时就是如此称谓的:"阿连今日开酒甔。"据《宋书·谢灵运传》:与族弟惠连,??以文章赏会,??惠连幼有才悟而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谓方明日:"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他们用谢氏康乐、惠连族兄弟自喻,不仅是表明他们的亲属关系,同时还流露了以大小谢自诩的感情。吴敬梓迫不得已离开故乡移居南京之后,他们的情谊并未中断。当传主寓居秦淮水亭以后不久,吴檠也离开了全椒,来到南京秦淮河畔小住。在这一时期中的一个重阳佳节,吴敬梓曾经邀约吴檠一同登高,但吴檠却因故未能前来,敏轩十分怅惘,为此写有《九日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其二云:绿橙手孽味清嘉,黄菊枝头渐著花;独坐河亭人不到,一帘秋水读《南华》。

    其三云:吾家才子推灵运,也向秦淮僦舍居;故国莱萸从插遍,登高作赋已全虚。

    从之三一诗中,可以知道吴檠此际已在秦淮河岸赁屋寓居;从之二一诗中,可以知道吴敬梓此时对《庄子》已发生浓厚兴趣。这可能与他在离乡前夕、续娶之后这一段时期内,受到岳丈叶草窗的影响有关。草窗"平生业"正是"《周易》蝇头字,旁及老庄言。"故交中的章晴川,原就与传主关系极为迩密,吴檠在《为敏轩二十初度作》中也说"章三金大亦好友"。他们在全椒时就终日在一起悲歌扣剑,饮酒纵谈。吴敬梓移家南京于秦淮水亭安顿之初,一些亲旧故交曾集会祝贺,晴川也是与会者之一。当时在畅饮之余,他们曾步行在秦淮河岸,吟诵宋代词人贺铸的作品。但这次相聚为时不久,章晴川就返回全椒,直到半年之后吴敬梓才收到章三的书信,感到极大的慰藉,传主为此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