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队的组织和建设

    二、军队的组织和建设 (第2/3页)

孙武在谈论战争双方胜负的条件时,其中之一就是:"士卒孰练?"(《计篇》)他强调:"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军争篇》)军队在金鼓旌旗的指挥下,进退整齐,步调一致,这是古代的战争特别应该注意的。孙武认为,要做到这样,必须使"(贵贱少)长远近习此教也,以为恒命。此素教也,将之道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见吴王》)。所谓"素教"、"恒命",就是要在平素加强教育、操练,使士兵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关于军队如何训练的问题,孙于还指出:"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势篇》)刘寅《孙武子直解》谓:"偏裨卒伍之分,十百千万之数,各有统制。"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杜牧注"夫形者,陈形也":王晰注:"名者,各有其名号也。"孙武在这里申述,指挥众多的军队参加战斗,像指挥寡少的军队一样,必须依靠组织编制("分数")的严密,利用旌旗金鼓、队形名号("形名")

    的变化。军队能够做到如此,必然要在平时进行刻苦的操练,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军队的训练在春秋时代的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语·齐语》载齐桓公时管仲论述齐军的编制和训练计划,说: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搜振旅,秋以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队整于郊。正是由于齐军有着如此严密的"分数"组织和指挥系统,有着"春搜整旅"、"秋治兵"的训练措施,故齐军当时强于天下,"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任霸主。晋国的军队也是训练有素的。公元前589 年齐晋鞍之战,晋中军元帅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其御解张鼓励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病未及死,吾子勉之!"于是,解张左手并执两根缰绳,右手持鼓槌代克击鼓。这时."马逸不能止。师从之"(《左传·成公二年》)。晋军在鼓声的指挥下,向齐师猛冲而来,因而获得大胜。晋军并没有因主帅的受伤而停止进攻,全军只听鼓声的指挥而奋勇冲击。这说明"金鼓旌旗"真正起到了"一民耳目"的作用。晋军之所以能在这次战争中获胜,就因为它是一支如孙子所说的有"素教"、"恒命"的军队。

    (三) 法令与赏罚

    孙武主张军队要建立健全的法令制度,运用赏罚的手段来加强法纪,激励士气。他在谈论战争双方胜负的条件时其中就有:"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关于"注",孙武解释说: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陶汉章注云:"曲制,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指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孙子兵法概论·附录》第76 页)可知孙武的"法",包括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有了严密的法制,还必须有赏有罚,以保证这些法制的执行。孙子认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火攻篇》)李筌注:"赏不逾日,罚不逾时,若功立而不赏,有罪而不罚,则士卒疑惑,曰有费也。"对于如何进行赏,孙子主张,应赏有军功的人。他指出:"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以)上,赏其先得者。"(《作战篇》)只有用财货奖赏士卒,才能激励士卒的杀敌积极性,奋勇地去夺取敌军的物资,成为我军的胜利品。在奖励特殊的军功时,还要"施无法之赏"(《九地篇》),即奖赏的数目大大超过常规。这样,就能使全军称羡,群起效仿。至于罚的运用应当慎重,孙子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梅尧臣注:"令以仁恩,齐以威刑,恩威并著,则能必胜。"显然,军队中严明的赏罚制度,对于夺取战争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