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队的组织和建设

    二、军队的组织和建设 (第3/3页)

春秋时代各国都在进行法制建设,军事方面的法制也逐渐完备。《国语·齐语》载齐桓公时,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当即齐国制订的军事法令。《吕氏春秋·高义》记楚将子囊作战遁逃,自觉有罪,"遂伏剑而死"。《战国策·齐二》又云:"楚之法,覆军杀将,??官为上柱国,爵为止执。"显然,楚国也有一套严格的军事上的奖惩制度。公元前493 年,晋赵氏伐范、中行氏,赵鞅在军中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免。"(《左传·哀公二年》)这是用赏罚来鼓舞士气的具体例子。据说,越王勾践"赏厚而信,罚严而必"。有一次,他焚烧宫室,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下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于是,"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韩非子·内储说上》)。可见赏罚严明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所起的作用。到战国时期,利用赏罚来激励士气的事更加普遍。特别是秦国的军队,"忸之以庆赏,之以刑罚",其士兵"功赏相长",因而勇猛异常,在诸国中"最为众强长久"(《荀子·议兵》)。这证明,孙武关于用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赏罚来组织和建设军队的思想,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当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 官兵的和谐

    在军队的建设方面,孙武特别重视军队内部官兵关系的和谐,认为它是士气旺盛、能够战胜敌人的保证。他在论述官对兵的态度时说:"(将)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对于法令如何能贯彻执行,他认为:"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在论述战争取胜的条件时,他又说:"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显然,官兵之间真诚相待,感情融洽,同甘共苦,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将帅的号令之下,士兵个个奋勇当先,视死如归,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关于军队中官兵和谐的重大意义,战国时代的许多军事著作有过很好的发挥。《吴子·治兵》说:"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尉缭子·战威》说:"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师虽久而不老不弊。"《六韬·龙韬·励军》说:"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这些都是在《孙子》基础上的进一步具体论证。

    官兵关系的和谐能够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当时的战争实践所证明了的。公元前701 年,郧人将伐楚。楚将斗廉曰:"师克在和,不在众。"结果,楚以不多的军队击"败郧师"(《左传·桓公十一年》)。公元前578年,秦晋战于麻隧。鲁孟献子曰:"晋帅乘和,师必有大功。"所谓"帅乘",即军帅和车上的甲士,"帅乘和"亦即官兵和睦。结果,"秦师败绩"(《左传·成公十三年》)。当时许多将帅都亲自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齐景公时,将军司马穰苴关心士卒疾苦,使士气大振。他率兵追击,收复了被晋、燕侵占的全部土地(详后)。战国初年,吴起为魏将,他"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并为之吸吮,因而他"尽能得士心","为将击秦,拔五城";"为西河守,甚有声名"(《史记·吴起列传》)。吴起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苦,他所统率的军队战斗力强,攻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这又是一例成功的实践。由上分析可见,孙武关于军队的组织和建设的论述,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其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见解。他的关于将帅的品质"智信仁勇严"五方面必须辩证统一 的思想,关于军队必须平时加强训"练"的思想,关于用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赏罚"来组织军队、激励士气的思想,关于官兵"爱""同"能极大地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思想,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对于现代的军队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如果觉得《孙子评传》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