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兼并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一、兼并 (第1/3页)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进行着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攻伐的战争不时爆发。因此,春秋时的许多思想家都对兼并战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这就是说,不见利之所在,不出动军队;不能得胜,就不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进行战争。他一再告诫各国的君主、将帅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同上)在处理兼并战争的问题时,千万不可感情用事,一定要衡量它的利弊得失,三思而行。孙武在初见吴王阖庐时,阖庐曾经问道:"好兵"、"戏兵"应该如何?孙武严肃地回答"兵,利也,非好也;兵,□[也],非戏也。君王以好与戏问之,外臣不敢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见吴王》)他开导吴王,用兵,只是由于它对国家有利,不能因喜欢("好")而从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子主张慎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首先,战争耗费巨大,会对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影响。他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作战篇》);"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用间篇》)曹操注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古代诸侯国家都比较小,物资匣乏,人橱不多,要进行一场战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必须全国总动员。战争的结果,往往是人员伤亡,"百姓罢敝"(《汉书·刑法志》),农事荒废,国力空虚。正如时人所指出的:"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碑;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管子·参患》)战争对国家物资蓄积的耗费;对人民财产的损伤,于此可见。

    更有甚者,在当时兼并活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战争还可能给国家带来覆灭的后果。孙子在其兵法著作的一开头就郑重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下可不察也。"(《计篇》)随后,他又向各国统治者敲起了警钟:"怒可以复喜,温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火攻篇》)春秋时代困轻率地进行战争而亡国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公元前622 年,六国因"叛楚","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左传·文公五年》)。公元前611 年,"庸人率群蛮以叛楚"。楚师伐庸,故意装出怯弱的样子,"七遇皆北"。庸人因此骄做起来,认为楚不足与战,"遂不设备"。楚人于是"分为二队",大举进攻,"遂灭庸"(《左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