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兼并

    一、兼并 (第2/3页)

·文公十六年》)。公元前574 年,舒庸人因为楚师在鄢陵被晋击败,就叛楚而亲吴,给吴国"围巢伐驾"当向导,"遂恃吴而下设备"。楚人见舒庸在战争中帮助吴国,就派"公子橐师袭舒庸,灭之"(《左传·成公十七年》)。上述触目惊心的事实充分说明,玩忽战争,不谨慎对待,就有被兼并的危险。孙武的告诫,是以深刻的历史教训为依据的。

    对于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来说,兼并战争固然是有危险的,但若获胜,又可取得巨大的利益,它可以侵占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财物,把别国的人民归并到自己的统治之下。正像孙武所说的:"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篇》)发动兼并战争,除了有"危"的一面外,还有"利"的一面。因此,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同上)这就是说,侵掠别国要像烈火燎原一样,来势凶猛,给以毁灭性的破坏;掠夺敌国乡里的财物,要分兵数路,这样就能搜括殆尽;占领了敌国的领土,要分兵把守在有利的地形,以防敌国的反攻。总之,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孙武还宣扬,要在兼并战争中当"霸王"。他说:"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必争天下之交,必养天下之权,信(伸)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九地篇》)孙武颂扬的"霸王",依靠其军事的优势,"伸己之私,威加于敌",拔人之城,毁人之国,号今天下,所向披靡。当年吴王阖庐及其子夫差,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败齐于艾陵,并远征至黄池与晋争长。其在兼并战争中气焰之嚣张,正是孙武所描绘的"霸王"的架势。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为了"伸"一己的"私"欲,拔城扩地,大肆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孙子对于兼并战争的态度,与同时代的孔子比较起来,他们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据《论语·述而》载:"子之所慎:齐(斋)、战、疾。"这说明孔子对待战争十分谨慎,就像对待祭祀时的斋戒和身上的疾病一样。这当然是因为,战争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带来灾难,被别国所兼并。在子贡问"政"时,孔子提出要"足食、足兵"(《论语·颜渊》),这同样是为了备战,防御敌国在兼并战争中的突然袭击。有一次,子路问道:''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答:"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