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富民

    四、富民 (第3/3页)

室和卿大夫的斗争情况可知,谁能"爱民"、"富民",人民就归附于他,他的势力就会壮大,从而在争夺政权的角逐中取得胜利。孙武主张"爱民"、"富民",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政治措施,由一些进步的卿大夫来重新统一鲁、齐、晋等国,结束公室和卿大夫之间长期纷争的混乱状态,出现一个崭新的政治局面。在汉简《孙子兵法·吴问》篇中,孙武预测晋六卿纷争的结局,范、中行氏"先亡",智氏为次,韩、魏又次,而赵氏由于"爱民"、"富民","晋国归焉"。

    后来的历史事实,与孙武的预测并不完全一致。范、中行、智氏的先亡,孙武是预见到的。韩、魏、赵三家由于势均力敌,再也无法兼并下去,晋国卿大夫的纷争只得以三家瓜分晋国领土而告终。虽然如此,孙武能以政治措施的是否"爱民"、"富民",大致预测各家卿大夫在兼并战争中的命运,这已足够说明,孙武不仅是一位多谋善断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春秋末年这场公室与卿大夫的夺权斗争中,孙武显然支持相对来说能比较"爱民"、"富民"的季氏、田氏、赵氏,认为他们夺取诸侯国君的权力,乃是必然的规律。而孔子死守西周以来的宗法等级统治秩序,反对卿大夫去夺取昏庸腐朽的诸侯国君的权力。孙武的政治态度,显然比孔子高明和进步。

    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变法,他把孙武关于田宽、税轻,"以御富民"而成为"固国"的思想,进一步加以发挥和运用。《通典》卷一七四《雍州风俗》说:"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大力余,地利不尽,于是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太平御览》卷七五0 引《一行算法》亦有同样的记载。商鞅把"步百为亩"拓宽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以使农民得到足够的土地,让他们发展生产,尽快地富裕起来的做法,正是从赵国学来,也是从孙武的议论中得到启示的。商鞅又指出:"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商君书·垦令》)商鞅变法时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所谓"复其身",即免除其徭役。《商君书·徕民》篇更主张对三晋西来之民,"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这种轻税减役的措施,必然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各诸侯国之民纷纷投奔秦国。孙武"富民"的思想和计划,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得到了实施,它为秦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综上分析可见,孙武政治主张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他对于兼并战争,既提出要"慎之"、"警之",千万不可莽撞行事;又提出"军争为利",当有利可得时,要"攻其无备","侵掠如火",尽力去兼并土地,夺取财富。对于君民关系,他既主张用"仁义"来"修道",施恩惠于民而"令民与上同意";又强调废止特权而"保法",建立严格的赏罚制度。对于经济政策,他认为必须用"田宽、税轻"、"休民、艺谷"等措施去"富民";谁能使人民富裕,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在诸侯国的兼井战争和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不难发现,在孙武的政治主张中,既吸收了早期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讲究"仁义"、"爱人"、"富民":又承继了春秋时代各国法制建设的优秀成果,强调"法令"、"赏罚"、"耕战"的那一套措施。这说明春秋战国问儒法诸家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和扬弃。孙武在春秋末年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努力研究探索,在战争谋略和军事哲学之外,又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体系,同样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觉得《孙子评传》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