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富民

    四、富民 (第2/3页)

的联合反击,导致战争失败而自取灭亡。赵国正与此相反,军队不多,官吏精简,"主敛臣收",民众富裕,人人为保卫自己的国家斗志高昂,因而国防巩固,国力强盛。按照孙武的分析,晋国将由赵来统一。

    在汉简《孙子兵法·黄帝伐赤帝》一文中,孙武还叙述黄帝征伐东、南、西、北"四帝"时,都"□年休民、□(艺)谷、赦罪"。这里所强调的"休民、艺谷、赦罪",同样表示对人民要宽厚,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所谓"休民",就是要使人民得到充分的休息,不能滥用民力,连年征战;统治者部署作战计划时,必须有节制和间歇。"艺谷"是告诉人们:战争不要忘了生产;只有广种谷物,前线的士兵才能有足够的粮食,后方的秩序才能稳固。"赦罪"是要在战争中减免刑罚:对人民刑罚太重必然会失去民心;赦罪免刑可以使人民感恩戴德,激发其征战杀敌的勇气。"休民、艺谷、赦罪",和上述"田宽、税轻、士少",都是要发展生产,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人民的生活安定,物质富裕,自然就会拥戴统治者,出死力为本国作战。孙武认为。黄帝的这种做法,是"得天之道,??民之请(情)",所以能够"胜四帝,大有天下","天下四面归之"。黄帝以"休民、艺谷、赦罪"的政治方针统一天下,赵氏也可以用"田宽、税轻、士少"的富民措施来统一晋国,其道理是一样的。

    吴王阖庐在听了孙武对于晋国六卿情况的分析后,曾感慨地说:"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汉简《孙子兵法·吴问》)阖庐所总结的"王者之道"必须"厚爱其民",确实概括了孙武在当时条件下应该如何对待民众的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与孔子所提倡的对庶民要"富之"、"教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宽则得众,信则民任"(《论语·子路、学而、尧曰》);"使民富且寿"(《论苑·政理》)等等,是十分接近的。

    孙武提出"田宽、税轻、士少","休民、艺谷、赦罪"等一系列"富民"、"爱民"的政治主张,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因一定的斗争环境而发的。春秋后期,在晋、齐、鲁等一些诸侯国中,下属卿大夫如晋的六卿、齐的田(陈)氏、鲁的"三桓",其势力逐渐壮大,并有夺取国家政权、取代诸侯国君之势。这些卿大夫在斗争中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施惠于民,使人民都来归附,从而壮大自己,削弱和孤立对手。鲁国的季氏数代对人民施舍,他的剥削较公室为轻,穷民都到他家取食糊口,甘愿做他家的徒属和卫士。因而季氏人多势众,在和公室的政治斗争中每每取得胜利。有人就指出:"政自之出久矣,隐民多取食焉,为之徒者众矣";"季氏甚得其民,??有天之赞,有民之助。"(《左传·昭公二十五、二十七年》)季氏依靠着减轻剥削、施舍粮食,取得人民的归附和支助而控制了鲁国的政权。齐国的田(陈)氏更用大量贷出、小量收进的办法来争取民众,而当时的国君齐景公却"征敛无度",刑罚苛重。景公的大臣晏婴谏诤说:"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若君欲夺之,则??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但是齐景公并没有接受晏婴的忠告,惠民措施很不得力。于是,田氏在齐国的势力越来越大,齐国的政权将归田氏所有,遂成定局。晋国的公室也奢侈腐化,对人民残酷剥削。史称晋国的"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相比之下,晋国的六卿对人民的剥削相对减轻,因而他们得到人民的拥护,领地不断扩大,晋国的政权逐渐为六卿所控制。

    从上述各诸侯国中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