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第2/3页)

下,短、轻者上。"杠杆的上下,不仅决定于力的轻重,而且还决定于力臂的长短。《墨经》中辽对人像的倒影、凹面镜、凸面镜的照射效果等光学原理进行科学的解释。磁石的指极性能也已被发现。并利用它制造了一种定方向的仪器。《韩非子·有度》篇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所谓"司南",就是指南针的雏型。

    (4)医学。战国时期出现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它论述人体解剖、病理、病困、诊断等基础理论,又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内容,说明当时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上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和《导引图》等,反映了战国时期在经脉、医方和体育医疗等方面的成就。

    不言而喻,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提高各家学说的科学水平,为百家争鸣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推动各种思潮的发展,促进学术文化的繁荣。

    (三) 各种学派的林立

    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游说之风的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时学派纷呈,各显其能,在学术文化史上大放异彩。除了孙膜所属的兵家之外,参加争鸣的,主要有下列诸家:

    (1)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前期宋国人,或说鲁国人。他的弟子多来自社会下层,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政治主张,又提出如何判断是非的"三表"法。墨家的言论著作,汇编在《墨子》一书中。

    (2)儒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邹人孟轲与赵人荀卿。盂轲活动于战国中期,他主张实行"仁政",又倡导"性善"说。《盂子》一书是他言行录的汇编。荀卿活动于战国后期,他主张礼治和法治并重,宣扬"性恶"论。他的著作汇编为《荀子》。

    (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宋人庄周。他把万物本原的"道"进一步神秘化,宣扬相对主义和忘掉一切。他的著作保存在《庄子》一书中。道家还有一些流派。《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齐人田骈、接子,楚人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木",则其为道家无疑。有人把主张"为我"的杨朱,也归人道家一类。

    (4)法家。前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李悝在魏国变法,著有《法经》;商鞅在秦变法,其思想主张保存在《商君书》中;申不害在韩,主张用"术"行法;慎到初"学黄老",后强调"立法",特重"势位"。战国后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5)名家。这是一个以辩论名实关系力主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夸大事物的相对性。他的辩论命题保存在《庄子·天下》篇中。公孙龙夸大事物的特殊性,他的著名命题是"白马非马"。其著作与言行记录,汇编为《公孙龙子》。

    (6)阴阳家。西周春秋时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阴阳五行学说,到战国时期被一些游说之士蒙上宗教迷信的色彩。其代表人物是齐人邹衍(一作驺衍)。他"称引大地剖判以来,(上木金火水)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宣扬神秘的历史循环论。

    (7)纵横家。为适应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外交活动的需要,一些谋士向各诸侯国君游说合纵、连横等策略,称为纵横家。其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的游说辞保存在《战国策)和近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汉书·艺文志)并著录有《苏子》31 篇和《张子》10 篇。

    (8)农家。这是战国时期专门谈论农业问题的学派。《汉书·艺文志y农家"类中著录有《神农》20 篇、《野老》17 篇。班固并注云:"六国时"。《盂子·滕文公上》篇载:"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带着其徒到处游说,就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9) 杂家。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杂家是一种兼容并包各家、杂取众家之长的学派。说到杂家,往往会举出战国末期吕不韦召集宾客所撰的《吕氏春秋》。其实,该学派在战国中期早见端倪。如宋研、尹文二人,"其言黄老意"应属道家;但《汉书·艺文志》载,《宋子》属小说家,《尹文子》属名家;《庄子·天下》篇说二人"愿天下之安宁,以话民命",此类儒家;他们还主张"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又酷似墨家。可见宋、尹二人已开杂家之风。

    争鸣的学派如此繁多,它们必然会对孙膑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军事谋略,产生深刻的影响。孙膑对百家学说进行取舍和扬弃,以建立自己的军事思想体系。

    (四) 稷下学宫的盛况

    在百家争鸣的热潮中,齐国的稷下学宫接待学者、提供讲坛、鼓励辩论,起着积极的组织和促进作用,是战国时期学术争呜最热闹的场所。

    稷下学宫由田齐的桓公(前374-前357 年在位)创建。徐于《中论·亡国》篇云:"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至桓公子威王时,稷下学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威王于宣王更"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直到齐襄王(前283-前265 年在位)时,稷下学宫犹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叙述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正值"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苟卿三为祭酒焉"。这里所谓"老师"、"列大夫"、"祭酒"、当都是稷下学宫中的尊称和职位。可见学宫的学术活动,一直延续了一百余年。

    关于学宫的地理位置、讲学环境,《史记·田世家·集解)引刘向《别录)曰:"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索隐》又引《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