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第3/3页)

系水左右有讲室";并引虞喜曰:"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侍游士。"然则,学宫是在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稷山之下,那里有讲室、馆舍。学者们定期在那里聚会,进行讲学活动。来到学宫讲学的人,称"稷下先生".他们"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而齐王对他们也给以优厚的待遇,"皆命日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宣王对稷下学者"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由于统治者的扶持提倡,稷下学宫的规模愈来愈大,学士云集,盛时达到"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当时各国各学派的著名学者,大部分都到稷下学宫来讲过学,并有著作流传于世。仅据《史记)和《汉书·艺文志)所载,来稷下的著名学者就有齐人田骈(著《田子》二十五篇)、接子(著《接子》二篇)、淳于髡(著作名未详)、邹衍(著《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邹爽(著《邹子》十二篇)、鲁仲连(著《鲁仲连子》十四篇).楚人环渊(著《子》十三篇),宋人宋(著《宋子》十八篇)、尹文(著《尹文子》一篇),邹人盂轲(有《孟子》十一篇),赵人慎到(有《慎子》四十二篇)、荀卿(著《荀子》三十二篇),等等。这些学者及其著作,分属于道、儒、名、法、墨、阴阳、纵横、小说各家,有的兼有几家的特点。他们自由讨论,各行己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探讨学术的空气。据考证,现存的《管子》一书就是稷下部分学者论文的汇编。

    孙膑活动在齐威王、宣王的时代,正是稷下学宫繁荣鼎盛的时期。他必然会受到畅所欲言、热烈辩论的稷下学风的影响,或者他本人到过稷下学宫,他的兵法著作就是在稷下学者的启发下写成的。还应当指出,齐威王时《司马法》一书的撰著,也是出于稷丁先生的手笔。《史记·司马穰直传》云:"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这里所谓"大夫".即上述"皆命曰列大夫"、"为上大夫"的大夫,是稷下学者的官位和尊号。古《司马法》与《穰苴兵法》均因稷下学者而得到追论整理,使它们重放光辉。

    (五)

    兵家在实践中发展

    随着战国时代军队人数的激增、攻守武器的进步、作战方式的多样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战场指挥愈来愈成为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由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和军事实践的促进,兵家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汉书·刑法志》云:"(战国)雄竿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孙膑、吴起、商鞅等兵家"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可见其时兵家勃兴的背景和声势。

    据《汉书·艺文志》载,战国时期"兵家"的著作就有十余种。列于《六艺略》"礼"类的《军礼司马法》,原在刘欲《七略》中是列于《兵书略》的。班固"出《司马法》入礼",并在书名前加"军礼"二字。这本《司马法》是齐威王使稷下先生编纂的。也应是战国兵家的成就。《管子》中有《兵法》、《地图》、《参患》、《制分》等篇,讲论用兵作战之道,显然是稷下兵家的著述。列于"道家"的《太公·兵》八十五篇,应该包括今存伪托太公论兵的《六韬》在内,而《六韬》据考证,又是战国时期兵家的著作。可见战国兵家之盛,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

    由于兵书数量繁多,侧重不一,西汉成帝时"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第一种"兵权谋家",其主旨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是讲究权谋策略的。属于此类的战国著作,除孙膑的《齐孙子》外,尚有《公孙鞅》27 篇、《吴起》48 篇、《李子》10 篇①、《庞媛》3 篇、《儿良》1篇。第二种"兵形势家",其主旨在"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是讲究快速变化的。战国时有《尉缭》31 篇、《魏公子》21 篇、《景子》13 篇属此类。第三种"兵阴阳家",其主旨在"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五行相胜),假鬼神而为助",是讲究巫术迷信的。此类战国著作有《神农兵法》1 篇、《黄帝》16 篇。《力牧》15 篇,等等。班固均自注谓:"六国时作。"第四种"兵技巧家",其主旨在"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是讲究军事技巧的。

    此类战国著作有《逢门射法》二篇②等。由上述《汉志》著录观之,四类兵家,战国时皆有著述。这就更足以表明,战国兵家的蓬勃发展。

    孙膑在战国兵家中属"兵权谋家"。这一类兵家的思想最丰富,技术最全面。《汉志》称它是"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孙膑继承了孙武的军事谋略思想,又吸收各家各派的特点,在战国中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时代哺育和造就了他,而他也以卓越的军事谋略和兵法著作,对时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① 《汉书·艺文志》原作"《季子》十篇"。王先谦《补注》曰:"官本作李";又 引钱大昭、朱一新曰:"闽本作李子";"汪本作李"。沈钦韩曰:"疑李俚。" 然则《李子》十篇当为李悝的兵法著作。法家而有兵法著作,如商鞅、吴 起然。

    ② 逢门,又作■门,古之善射者。见于《荀子·王霸篇》、《吕氏春秋·听言》、 《史记。龟策列传》。《汉书·古今人表》等。其人时代虽然甚早(约在夏 代),但《逢门射法》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于《伍子胥》之后和《李将军 (广)射法》之前,其部位应是战国时期。疑其为战国时人假托"逢门"之 名而撰。

    如果觉得《孙子评传》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