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二、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第1/3页)

    为了在诸侯各国的兼井战争中赢得胜利,必须进行一些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这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所证明的。在战国中期孙膑生活的时代,有不少国家已经进行或正在着手这一方面的变法改革。魏国自公元前445 年魏文侯即位后,就任用李悝为相,同时任用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县令,进行了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力大增,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赵国自公元前408 年赵烈侯即位后,也任用牛畜、荀欣、徐越等贤才,对国家的选拔人才、处理财务、军事训练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楚国在公元前390 年左右,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他革除特权,精简官吏,用节省的开支供养"选练之士"。经过吴起变法,楚国也强盛一时,连续在对外战争中取得大胜。韩国在公元前355 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为相,对官吏的任免、考核、赏罚等方面作了不少改革,使国内大治,诸侯不敢来犯。秦国在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进行变法,其内容之广泛深刻,更是人所共知的。在这样各国都在变法图强的时刻,孙膑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他在初见威王时就指出,要想在当时的兼并战争中取胜,制服不从王命的诸侯国,"[非]素佚而致利也"(《见威王》)。他告诫威王不能"素佚",除了应该用兵"战胜而强立"外,当也包括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增强国家的实力,保证用兵作战的顺利进行。在经济上,孙膑提出改革的目标就是"富国"。当时的齐国是游说的文人学士荟萃之地,有稷下学宫作为如何治国的百家争鸣的场所。齐威王渴望得到"强兵"之术,曾向各派学者征求改革的措施:有的学者教"以政教",即实行仁政、对民教诲,这可能是儒家一派的主张;有的学者教"以散粮",即把粮食散发给穷困的民众以示"兼爱",这可能是墨家一派的主张;有的学者教"以静",即不烦百姓,"无为而治",这可能是道家一派的主张。孙膑对于上述各派主张均表示异议,认为"皆非强兵之急者也"。那末,什么是强兵的急务呢?他的回答是:"富国。"(《强兵》)因为"富国",就可以有充分的财力、物力来供应战争的需要。他十分重视物资供应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见威王》);"积弗如,勿与持久。"(《五度九夺》)这里所谓的"委"、"积",都是指禾谷、柴草等军需物资的积累。委积充足,攻有威力,守能强固:反之,难以持久。孙膑对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如何能使国家有充足的委积而富强起来呢?孙膑认为:"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篡卒》)这就是说,作战结束要迅速归去,回乡从事生产;不能滥用民力,要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这样,物资就会丰盛,国家就会富强。

    上述用"亟归"、"休民"的方法,以达到"委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