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师友

    第五章 师友 (第2/3页)

46),《雪堂先生文选》,卷15,(南昌。顺治十二年原刻本,1655)

    传)。“①关于涂绍煃生年,一时仍找不到记载。我们过去曾一度假定在万历十五年(1587),现在看来为时稍迟,他的生年似介于宋应异、应星兄弟之间,大约在万历十年(1582)前后。他日找到可靠线索,容再更正。如前所述,当宋应异、宋应星、涂绍煃于庐山白鹿洞书院学习时,他们还有位同学和朋友万时华。当崇祯元年(1628)涂绍煃调任四川提督学政时,万时华写了《送涂伯聚督学川中》之诗,收入其诗集《溉园诗集》中。诗的内容是:”新朝抗疏动明君,北阙因劳谕蜀文。

    蛮部正当鼙鼓定,师儒旧已斗山闻。

    葭沾别路秋江雨,猿避官舆晓峡云。

    城号芙蓉花尚在,今看桃李共氤氲。“

    万时华(1590—1639)字茂先,南昌人,其父曾任四川马湖知府。宋应异《方玉堂全集》文稿卷四由万时华及喻士頵校订。陈弘绪为万时华写的传记中称:“时华生而敏慧过人,读书五行俱下,诸经子史无不历览成诵。初应童子试,受知南昌令樊壬家,拔冠军。”②天启时江西左布政使李长庚之子李春潮,才而好奇,合豫章(南昌)诸能文者为“豫章社”。参加这个文学团体的有临川的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还有东乡的艾南英、泰和的肖士玮、鲁大奇和吉水的刘同升、进贤的李光倬、南昌的万时华、万曰佳。“时华尤为所推服。海内传诵豫章社,只识时华姓名。”①“时华以制艺、以诗、以古文名海内几四十年,然终屈在诸生中如故,?生计日落。

    贫愈甚。又年逾五十而无子室,中人又悍伯氏(胞兄)殁,益鲜同心。于诸生中亦无如时华困者。“陈弘绪又写道:”海内家有时华制艺。诵其文者,往往举进士、举孝廉(举人),而时华独屈在诸生中。“其遭遇颇为坎坷。至其晚年,以保举守令诏下,布政使朱之臣列其品行闻于朝,应徵北上,庶几可多少展布。乃抵淮扬辄病,病月余辄不起。”

    崇祯十二年(1639),万时华因江西左布政使朱之臣荐举,去北京吏部领邑县令。七月至南京,因患风寒为庸医所误,遂病倒。当时他的复社盟友桐城的学者方以智(字密之,1611—1671)正流寓南京,前往探视。方以智在《流寓草》卷六有首诗赠万时华,序中说:“新秋(七月)。万茂先来南中(南京),为医所误,余自其榻前握手。翼日,雨中简赠之,时亦将北上应诏矣。”以智探视时华后次日,值大雨,题诗一①熊文举:偶感涂伯聚先生往事(1655),《耻庐近集》,卷一,第21 页,(顺治十八年李仲章刊本,1661)。

    ②陈弘绪:先友祀乡贤万徵君传(1655),《陈士业先生集,敦宿堂留书一》,第39—40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原刻本,1687)

    ①陈弘绪:先友祀乡贤万徵君传(1655),《陈士业先生集。敦宿堂留书一》,第39—40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原刻本,1687)

    首相赠:榻前一拜手还招,散发惊人为尔搔。

    路上凉风生薄暮,城头暴雨急终期。

    庸医岂谓能疗骨,圣主方将劝折腰。

    北道安车堪载笔,还应学射好鸣镳。②万时华因急于北上,带病离开南京,沿运河行至扬州府再次病倒,遂一病不起。1639 年冬十二月,一代才华如此悲惨地客死他乡。得年五十,卒后遗一女,无子,被私谥为文懿先生。

    著有《溉园初集、二集》,皆古文词。又著《园居诗》、《田居诗》、《东湖集》,皆诗。更有《诗经偶笺》,其制艺亦多刊刻。

    万时华的老师舒曰敬赞曰:“吾友万茂先,挟济时之才,具八上书而不见收(八次乡试而不中举人),行者恻焉。情境相迫,愤激萌生,郁积既久,勃发千岁。?抒幽思于璋词,引一机为万绪,淋漓莫挚,无所偎傍,而自成一家。?尝谓古诗在今日,七言未亡,亡五言耳。能存五言古者,落落乾坤仅一万茂先。”①当时华于扬州病危时,幸得友人黎遂球多方照料,卒后又为之发丧,持棺自扬州经长途奔波护送至南昌。黎遂球(1602—1946)字美周,番禹(今广州)人,崇祯举人,工诗、古文,善山水画,是万时华的知己。

    时遂球旅次扬州,以其诗才压倒当地名士而闻名。明亡后,遂球赴唐王幕下,起兵抗清,提督广东,率兵援刘同升于江西赣州。1646 年壮烈牺牲。则遂球亦为义武兼备之义士②。他与时华同为诗人,但互相敬重,而不相轻,特别同情时华的不幸遭遇,尝叹曰:“予所闻某某诵时华艺,举进士,出为江西守令、司理(推官),若御史、中丞、督学使者,而时华尚以文侍试门下;某某诵时华艺,举进士,贵为编〔修〕、检〔讨〕、给事,典试江西,而时华复不得为其门下士,闻其言无不为之陨涕。”①盖时华以雄世之才而屡试不第,与其友人应星类似,晚明考官有目无珠,可胜叹哉!吾人治史,意在谴世间之不平、鞭无识之当道。

    万时华不但以文才著,且品行高尚,于家孝悌,于友忠信,“于古今得失,国家是非、时政利害,识始虑终,诚信勇决。议论之所及,节概之所掺持,虽贲育、庆忌(古时的勇士)不能敌也。督学使者侯峒曾称之为真儒,举而把之学宫。”②侯峒前已述及,他1638 年正月从南京赴任江西提学时,其友人方以智为之相送并题诗。他是个正直的官吏,亦为复社成员。我们再谈万时华,其《溉园集》有贺奉新诗人余纫兰(字猗叔)七十寿序,并亲去余府祝寿。这时他必会与宋应昇、应星相逢。时华还有送姜曰广使朝鲜诗。

    而余、姜均为应星友人及亲戚。《溉园集》还提到友人李匡山、刘同升等,这些人都是应异、应星兄弟的共同朋友。总之,宋应星在江西学界中有很广泛的社交圈。

    在宋应星社交圈中,他有一位多年的知己密友陈弘绪(1597—1665),须着重介绍。六十年代初,当我南下调查应星事迹时,不少新资料是从弘绪①舒曰敬:万茂光(田居诗)序,载陈弘绪:康熙《南昌郡乘》。文徵。序三,卷7.第28—29 页(康熙二年原刻本,1663)

    ②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第539 页①陈弘绪:先友祀乡贤万徵君传,《陈士业先生集。敦宿堂留书一》,第39 —40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原刻本,1687)

    ②同上作品中发现的。其传记见于康熙《西江志》(1680)卷69、康熙《新建县志》(1720)卷28 以及其本人与友人的记载,《明史》卷241 亦有提及。

    陈弘绪字士业,江西新建人,明末江西著名学者,名宦之后。陈弘绪是陈道亨(1552—1628)长子,道亨字孟起,号蠡源,万历十年(1582)举人,十四年(1586)成进土,授南京吏部郎中,移疾归。万历三十六年(1608)荐起任湖广(今湖北)武昌参政,迁山东按察使(1610),进江西右布政使(1612)。转福建左布政使(从二品),改工部左侍郎、总理河道事(1620)。天启二年(1620)冬,转南兵部尚书(正二品),参赞机务。时东林党人杨涟(1572—1625)奏劾阉奸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而遭斥责。陈道亨乃愤偕九卿再次抗疏:“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令内臣(阉宦)止供扫除,不得典兵预政。陛下徒念〔魏〕忠贤微劳,举魁柄授之,恣所欲为,举朝忠谏皆不纳。何重视宦竖,轻天下士大夫至此!?”①疏人,不纳。道亨遂愤而辞官归里,崇祯元年(1628)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保(从一品),谥清襄。②《明史》卷241 赞陈道亨官南吏部时,“同里邓以讚、衷吉贞亦官南部,人号‘江右三清’,?道亨贞亮有守,自参政至尚书,不以家累,身随一苍头执爨而已。”③陈弘绪就出身在这样一个正直的清官家庭,受其父影响较深。弘绪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母周夫人,幼从父荫以庠生人北京国子监。其弟弘纶(1600—1639)字士言,赵夫人生,亦以附生荫人国子监。弘绪“赋性警敏,少而好学,与同郡刘斯升、邓履右、徐世傅诸子友善,四方名士莫不延至其家。家集书万卷,兄弟友朋日夜讲习其中。清襄孝廉,绪以好书好客,故家益贫,岸然不顾也。”④据陈弘绪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他昔日在庐山与友人步虎溪,崇祯五年(1635)“谭友夏(名元春)

    再诣江州(九江),约茂先(万时华)与予为九奇峰游。予以病未果。“①这表明他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从师舒曰敬,而与万时华、宋应昇、宋应星、涂绍煃、徐世博等同学。崇祯十一年(1638),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宗祥荐举陈弘绪任京师真定府晋州(今河北晋县)知州,得允。

    陈弘绪虽无乡试、会试功名,但作为国子监监生及故少保、尚书之后,是可以直接选官的。据陈弘绪的《晋州城守略》记载,他于1638 年八月六日到任,九日到城内视察,发现城守不力,立即召良工修缮城池,整军备战,“他〔如〕神枪、万人敌、火笼箭、弓矢、刀斧、礌石、猛棍,以次或制或修,①张廷玉:《明史》卷241,陈道亨传,第845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本,1986)

    ②陈弘绪: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行略(1638),《陈士业先生集。石庄初集一》,第4O—52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原刻本,1687)

    ③《明史》。卷241,陈道亨传,前揭。

    ④杨周宪:康熙《新建县志》。隐逸列传。陈弘绪传,卷28,第5—7页(康熙十九年原刻本,1680)

    ①陈弘绪:西林寺大悲阁记,《陈士业先生集。鸿桷集》,卷一,第25~26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原刻本,1687)?予革裹万人敌,乘风掷之,火盛贼不能当。“②果然十一月清兵来围城下,弘绪登城死守,激军民以大义,并与之共艰苦,清兵攻七昼夜不下,乃退,城与居民得安。弘绪自己亦称:”囊予刺晋州,适岁试之役甫毕,虏(清兵)遽薄城下。

    予跃马提革,寝食城上者,四十余日。“③晋州在京师外围,此守城之捷鼓舞了明军士气,亦使清兵受挫。明守城者如都象弘绪这样,则清兵无可奈何,大明江山可保。陈弘绪知州抗清守城之捷,除上下齐心奋战且早有战斗准备外,还有个原因是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爆炸性火器”万人敌“。而这正是他的友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佳兵》章所介绍的。宋应星指出:”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火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敌攻城时,燃的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

    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住,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守土者留心可也。“①应星叙述了万人敌的的制法并附插图。我在研究了”万人敌“的构造及性能后,认为它是一种旋转型火箭弹。②而陈弘绪用的”火笼箭“,则是集束火箭。③这两种火器都轻便灵活,适用于打击密集的敌人队伍,而以”万人敌“最为有效。看来陈弘绪1638 年出任晋州时,己随身带去了刚出版的《天工开物》,乃召良工依式制造万人敌,再亲自试用,后施之于清兵,遂大奏其功。值明军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之际,独弘绪以寡敌众而奏捷,使朝野为之一振。

    崇祯十一年(1638)冬,多尔衮率清兵分路南下攻明,从墙子岭(今密云)人长城,明京师戒严。首辅刘宇亮自请督察军情,行至保定,值总督卢象升阵亡,乃过真定府安平,闻清兵将至。刘宇亮贪生怕死,不敢与清兵作战,急趋晋州欲躲避清兵。“知州陈弘绪闭门不纳,士民亦歃血誓不延一兵。

    〔刘〕宇亮大怒,传令箭亟纳师,否则军法从事。弘绪亦传语曰:‘督师之来,以御敌也。今敌且至,奈何避之?刍粮不缴责有司,欲人城,不敢闻命’。宇亮乃驰疏劾之,有旨逮治。州民诣阙讼宽,愿以身代者千计。弘绪得镌级(降级)调用,帝自是疑宇亮不任事,徒扰民矣。“①弘绪以一介州官守小邑,与清大军对阵尚且得胜,刘宇亮身为首辅拥万军却遇敌逃避,为弘绪所不齿。他断然拒绝刘宇亮人城避敌,乃大无畏之义举,但遭诬告。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遣锦衣卫百户徐光耀将②陈弘绪:晋州城守略(1638),《陈士业先生集。恒山存稿》。卷一,第2O—24 页(锦**云书院刊本,1687)

    ③陈弘绪:雉城童试选序,《陈士业先生集。鸿桷集》卷一,第29 页(锦**云书院原刻本,1687)

    ①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万人敌》,下册,第34—35 页(明崇祯十年原刻本影印本,中华书局,1959)

    ②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第521 页(成都:巴蜀书社,1989)

    ③潘吉星:《中国火箭技术史稿》,第68 页(科学出版社,1987)

    ①张廷玉:《明史》,卷253,刘宇亮传,第848O—8481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本,1986)

    陈弘绪逮捕,二月人狱。晋州百姓为之鸣不平,朝内亦哗然。三月二十一日,“奉上传以保全晋州故,谕令刑部速结。”①四月,降二级调外用。抗清英雄陈弘绪竟下狱论罪、遭谪,临阵避敌的刘宇亮反保相位,天下公理何在?!

    陈弘绪任晋州知州从1638 年八月至1639 年正月,共五个月。其中一个半月他是手持武器与士兵在城上寝食的。1639年出狱后,他被贬任湖州府经历,十月到任。旋改南直隶庐州府舒城(今安徽)县令。舒城时有土豪恶霸濮氏,依巡按御史撑腰,假势私干州县,弘绪不畏奸恶,与之相抗,遂忤当道,崇祯十三年(1640)辞官归。十五年(1642)八月,刑部尚书郑三俊(东林党人)改吏部尚书,知弘绪奇才,又蒙冤狱,乃强荐其出山。于是年起,弘绪再任南直安庐监军推官,理安庆府、庐州府军务,实际上相当兵巡道。奈此时天下事已不可为,未几解甲归里。甲申(1644)京师陷,陈弘绪会翰林杨廷麟于南昌,相视恸哭。及福王立于南京,南明弘光朝言官马嘉植以弘绪为史才荐于朝,②兵部尚书兼宰辅史可法(1601—1645)

    亦素知弘绪,劝出相助。此时弘绪积极与南明史可法、姜曰广、刘同升等阁臣及史可法部下副总兵官汪思诚(字纯一,1591—1645)等联络抗清大计。值权奸马士英、阮大钺当国,招徕逆党,摧残善良,弘绪乃辞不就。此时宋应星亦荐以滁和兵巡道,与弘绪一样,辞未赴任。未几,史可法、姜曰广亦遭挤逐。乙酉(1645)五月,南都陷,可法壮烈殉国。消息传至南昌,陈弘绪、刘同升、徐世傅、杨廷麟、周鼎瀚等21 人会至普贤寺痛哭,共伤国事。①此时弘绪为表彰南明殉国烈士,亲自为刘城(字伯宗,1598—1650)、汪思诚等人树传,又辑《宋逸民录》以见志。甲申秋,弘绪于南昌西山建“寒崖草堂”隐居,山中盗起,乙酉移居石庄,从事著述,并记录往事。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江西地方官多次礼遇弘绪,劝令出山,终不可屈其志。顺治十二年(1655)弘绪只应命纂修《南昌郡乘》,始返南昌,同时与黎元宽课士子于澹台祠。十五年戊戍(1558)二人恳辞祠务。②《郡乘》卒业,康熙二年(1663)刊行,四年乙己(1665)三月五日弘绪卒于南昌,享年六十有九。

    陈弘绪文武双全,一生酷爱藏书,是江西藏书万卷大家之一,其藏书情况见所著《西阳山房藏书记》(1622)、《续藏书记》及《塞崖藏书记》(1644)。尝自称:“予束发(1616)好观书,迄今逾不惑且八载(年四十八,1644),殆将老矣,而嗜之尤甚。”③举凡经史百家书,无所不藏,甚至欧洲人利玛①陈弘绪:特恩纪跋(16339)。《陈士业先生集。恒山存稿》,卷一,第25 页(锦**云书院刊本,1687)

    ②杨周宪:康熙《新建县志》。隐逸列传。陈弘绪传,卷28.第5—7页(康熙十九年原刻本,1680)

    ①陈弘绪:龙沙别友记(1645),《陈士业先生集。鸿桷续集》。卷1.第21—22 页(锦**云书院藏板,1687)

    ②陈弘绪:《江城名迹记》,卷下,《证今一。澹台洞》(乾隆十八年本刻本,1758 年)

    窦(Matthieu Ricci,1552—1610)、庞迪我(Jacques de Pantoja,1571—1618)及徐相国(光启)督修的《崇祯历书》亦托人访求。徐世溥称:“余与士业游二十徐年矣。藏书数十万卷,一夕所阅,十吏兼书不能给,于典故、律令、星历、舆图、兵、农、谱牒之学,无不贯穿。”④弘绪善结交名士。与弟弘纶及友朋日夜讲习于书室,自得其乐,故家境益贫。宋应星自是弘绪书斋的常客,故得机览阅其丰富藏书。今观弘绪所著《荷锄杂志》,多载鸟兽、虫鱼、草木之属,足见其对科学亦有浓厚兴趣。而其《寒崖近稿》中《水利议》、《屯田议》、《盐法议》、《清赋役议》。亦与应星《野议》中各议观点有相同处,则弘绪与应星可谓志同道合,互为知己。弘绪赞赏应星著述,是应星作品的最早读者和评论家。这才是君子以文会友、以志同道合会友。

    陈弘绪自幼随父游南北各地,有广泛见闻,知识渊博。尤长于古文辞,文体近于宋代江西名流欧阳修(1007—1092)、曾巩(1019—1087)之间。而其诗作大类唐代文豪韩愈(768—824)之后学。故同邑彭士望称:“敝乡古文辞,近称艾千子(名南英)、陈士业、徐巨源(名世溥)”。①南直桐城诗人施润章(字尚白,号愚山,1618—1983)

    赞陈弘绪“博闻强记,长于文辞,下笔辄千百言。?所与交同郡万茂先时华、徐巨源世溥、图25《陈士业先生集》扉页刘士云斯升(1597—?)、万美叔曰佳、余小星正垣(1598—1633)辈凡十余人,皆知名。”②这些人亦为宋应昇、应星友人。弘绪亦如应星,著作等身,有《石庄集》、《恒山存稿》、《寒夜录》、《鸿桷集》、《周易备考》、《诗经群义》、《尚书广录》、《荷锄杂志》、《峿斋诗》、《宋逸民录》、《江城名迹记》、《南昌郡乘》等,或行世,或藏于家。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由友人汇为一起,刊行《陈士业先生集》(图25),由锦**云书院藏板,但乾隆年(1780)修《四库全书》时,将这位义士的全部著作列为应予全毁的“**”,我所见此集乃幸免于焚的稀见本。

    陈弘绪有强烈的个性,对友人则殷勤好客,谈笑风生;遇权奸则刚直不阿,横眉冷对;逢清兵则死守城池,坚决抗战。他对政治特别关心,是与东③陈弘绪:寒崖藏书记(1644),《陈士业先生集。鸿桷续集》,卷2,第1—3页④徐世溥:《榆溪逸稿》。卷4.第12 页(康熙三十年原刻本,1691)

    ①彭士望:《彭躬庵文钞》。卷三,(清道光年刊本)

    ②施润章:故徵君晋州知州陈公墓志铭,《施愚山文集》。卷20.林党类似的复社社员。崇祯五年(1632)“弘绪泛舟吴会(苏州),经秣陵(江宁),与西安刘客生、贵池吴次尾(名应箕)、桐城方密之(名以智)、安成傅玉生(名鼎臣)等群集秦淮,刑牲而盟之。”①这是出席复社在虎丘举行的第三次大会。复社由翰林院庶吉士张溥(1602—1641)发起,崇祯二年(1629)首会于尹山,次年大会于金陵(南京),明末已有2025 人。②《明史。温体仁传》称其“与东林相应和”。宋应星除未参加党社外,在很多方面都与老友陈弘绪有类似之处。而弘绪致应星信及其评论应星所著《谈天》、《原耗》及《春秋戎狄解》,拟在本书其余有关章中介绍,此不赘述。

    我们现在要介绍的宋应星另一友人是姜曰广(1583—1648)。③姜曰广字居之,号燕及,也是新建人,十岁丧父,人库后于万历四十四年乙卯(1615)

    江西乡试中第,与宋应星、宋应异、涂绍煃等为同榜举人。这些同年学友还共同参加了次年丙辰(1616)科的北京会试,但均落榜而归。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他们第二次会试时,涂绍煃及姜曰广却榜上有名,曰广中二甲进士。我们至今还能看到他1619 年二月十九日第一场考试时的答卷,①试题内容见第三章。1619 年,授曰广为翰林院庶吉士,天启二年(1622)进编修。六年(1626),翰林院编修姜曰广偕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王梦尹作为饮差大臣出使朝鲜,负抗清使命。与以往使节不同,曰广出使“不携中国一物往,不取朝鲜一钱归,朝鲜人为立怀洁之碑。〔归后〕陈海外情形,有裨军国者八事,多议行。”②天启五年(1625),曰广任京师顺天府会试考试官,魏忠贤逼曰广为其甥、孙徇私考取,而遭拒绝。魏阉恼怒,以曰广为东林,将其削职为民。③归江西后,姜曰广与万时华、徐世溥、陈弘绪等相聚,分赠自朝鲜购回的高丽纸作为礼物,④宋应异、宋应星亦与之相见,并得此纸。曰广还向应星介绍朝鲜等情况,其中部分内容已反映于《天工开物》中。大启七年(1627)八月,魏阉后台熹宗死,信王朱由检即位,即崇祯帝,宣布魏阉罪状,召姜日广起原官,所奏多议行。崇祯元年(1628)曰广奏劾武①《明代登科录汇编》,万历己未(1619)会试录,第22 册,第11979页(台北:学生书局影印本)。

    ②自潢、查慎行:康熙《西江志。人物志。姜曰广传》,卷70.第9—10页(康熙十九年原刻本,1720)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1670),卷十二上,姜曰广传,第392—3393 页(中华书局本,1984)

    ①陈弘绪:送别刘客生序《陈士业先生集。鸿桷续集》,卷一(锦**云云书院藏板,1687)

    ②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161—164 页(商务印书馆,1934)

    ③关于姜曰广,见《明史》(1735)卷274 本传;康熙《西江志》(1720)。卷④同②,康熙《西江志》,卷139.艺文,第36 页经略马世龙遇清兵不战,准奏,罢马世龙。崇祯三年(1630)

    补曰广为日讲官,复任南直隶应天府乡试主考官,旋起为詹事府右中允,任内廷文学侍读官,谏崇祯帝“勿任性,勿用左右小人”。崇祯帝尝谓阁臣曰:“姜曰广在讲筵,言词激切,大见不平,朕知其人。”①九年(1635)积官至吏部右侍郎(从二品)。

    曰广为人忠梗,直言不讳,以国家大事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崇祯十年,乃因忠谏而获罪,迁南京太常寺卿,引疾归。十五年(1642),再荐起任南京詹事府詹事,掌翰林院印。

    甲申国变,南京朝臣商议拥立新君。兵部侍郎吕大器及翰林院詹事姜曰广等东林党人用周镳、雷縯祚言,主立潞王,而凤阳总督马上英、勋贵刘孔昭等武人及阉宦主立福王。马士英握兵权,以武力要挟,使福王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

    五月即位于南京,改明年为弘光元年,是为南明。组阁时,马士英指使勋贵语侵史可法,遭姜曰广痛斥,自是群小目摄曰广。及廷推阁臣,以曰广对福王嗣位有异议,不举,用史可法、高弘图及马上英入阁。及再推,乃改曰广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正二品)。时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扬州,姜曰广与高弘图协心辅政。马士英挟拥君功,内结勋贵、阉宦,外连诸镇刘泽清等将领,谋擅朝政,深忌曰广。②因为姜曰广可称为“姜大炮”,谁不正便轰谁,连皇帝都不怕。当马士英擅权时,只有姜曰广敢于当面痛骂马奸。马士英欲荐起阉党逆案阮大钺,遭曰广强力反对,但昏君仍准荐,逆阉阮大钺得人阁。曰广乃抗疏乞休,这位忠良阁臣在上疏中列举明亡的得失,历数先帝(崇祯帝)用人独断专行,不听朝臣忠谏,从宫中传口谕任命朝臣,结果所得者尽是败类,希望弘光帝接受这些亡国教训。

    姜曰广在上疏中首先指责弘光帝说。崇祯时定的阉党逆案为何今又翻案?这违反其数日前即位诏之明言。接着转向崇祯帝:“先帝之善政虽多,而以坚持逆案为尤美。先帝之害政间有,而以频出口宣为乱阶。”曰广于是历数崇祯帝内传的阁臣、勋臣、大将、言官的嘴脸:“而所得阁臣,则淫贪巧猾之周延儒也,逢君殃民,好险刻毒之温体仁、杨嗣昌也,偷生从贼之魏藻德也。所得部臣,则阴邪贪狡之王永光、陈新甲也。所得勋臣,则力阻南迁、尽撤守御狂稚之李国桢也。所得大将,则纨绔支离之王朴、倪宠。所得言官,则贪横无赖之史范、陈启新也。凡此皆力排众议,简自中旨,后效可验。”①曰广如此痛骂这些导致明亡的朝廷败类、斥责崇祯帝的昏庸,意在教训弘光帝勿重蹈覆辙,并骂给马士英、阮大钺、刘孔昭、刘泽清一伙听的。

    象他这样激烈言词,在明末恐是少见的。

    姜曰广疏内浩然之气不可侵,爱国之心不可泯,弘光帝没有接受他的辞①计六奇:《明季南略》(1670),卷十二上,姜曰广传,第392—393 页(中华书局,1984)

    ②《明史》,卷274.姜曰广传,二十五史本,第10 册,第8538—8539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①《明史》。卷274,姜曰广传;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二,姜曰广论中旨,第64—65 页(中华书局,1984)为全文。

    呈,降旨“慰留”。这使马士英、阮大钺等不悦,勋贵刘孔昭以曰广“诽谤先帝”为名,交章攻之。刘泽清则攻击曰广“渐于朝政”,拟下刑部议罪,弘光帝不许。曰广为保全南明复兴已竭尽全力,却屡遭诬陷,甚至被迫害的危险。他便屡疏乞休,甲申九月得准。当他处境不利时,接友人宋应星来信,说要辞去凤阳府毫州知州之职,希望曰广与其门生淮阳巡抚路振飞周旋,办个辞官手续。此时“燕老价归,遂已许诺,今果出于路皓老。”①上面那句话是陈弘绪1644 年秋致宋应星信中提到的。大意是说,弘绪已按应星的拜托,将致姜曰广的信托付玉生带到南京,时曰广正要返乡,但答应应星的嘱托。果然从路振飞那里得到辞官的批准。路振飞(1590—1647)字见白,号皓月,北直广平府曲周(今河北)

    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任泾县令、福建巡按御史,破红夷(荷兰)海寇,除贪官。崇祯九年(1636)巡抚苏松,以事件旨,谪河南按察司检校。十六年(1643)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阳,正好是宋应星的上司。十七年(1644)母丧,解官归。乙酉(1645)唐王立于闽,召为左都御史,升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后二年(1647)卒于粤中,谥文贞。②此即信中提的“路皓老”。

    1644 年九月,姜曰广临行前,人宫辞行,诸大臣在列。他当着弘光帝和马士英、阮大钺的面,义正词严他说道:“微臣触忤权奸,自分万死,上恩宽大,犹许归田。臣归后,愿陛下以国事为重。”消息传开,南京百姓痛惜朝廷失此忠良,乃编为榜语:“朝堂留了姜阁老,弘光方可保。去了姜阁老,弘光并要跑。”及曰广归后,百姓又编成隐语:“死马(马士英)无缰(姜曰广),纵有金铃(金陵)摇不响。”①可见曰广深得民心。后来确如百姓所预言,1645 年四月清兵渡淮,五月再渡江,南明亡,弘光帝出逃后被杀。拥有重兵的明左良玉部将金声桓降清。六月,清命金声桓攻江西。次年(1647)正月,金声桓复于南昌举兵反正归明,杀清巡抚章于天,以姜曰广为号召举为盟主,用南明隆武年号。②应星甲申后被授以南瑞兵巡道,可能就在此时,但他没有出任。次年(1648)金声桓南下取赣州,清兵乘虚围南昌,曰广乃作六歌,③投家池而死,为抗清而捐躯,一家死者达三十余人,时年六十六岁,曰广生于万历十一年(1583),长应星四岁。他生前著有《皇华集》三卷及《輶轩纪事》一卷,后者记使朝鲜事,收入《明季①陈弘绪:复宋长庚刺史书(1644),《陈士业先生集。鸿桷续集》,卷二,第35—36 页(锦**云书院刊本,1687)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1670),卷一,路振飞传,第23—25 页(中华书局,1984);归庄:路文贞公行状,载《路文贞公集》书首(1841 年木刻本);又《明史》。卷276,路振飞传。

    ①崔登鳌:道光《新建县志》(1849)。《艺文志》。卷70,第22 页(道光二十九年原刻本)

    ②谢国祯:《南明史略》。第154—155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③姜曰广临难赋诗古风六章、绝句二首,全文见计六奇:《明季南略》(1670),卷十二上,第393—396页(中华书局,1984)

    野史》及《三异词录》,均有清抄本。姜曰广不但与宋应异、应星兄弟是朋友,而且是亲戚。查《宋氏宗谱》卷五,载应异次女嫁“南昌尚书姜曰广公孙,鹿出。”④与姜曰广有类似经历与个性的宋应星另一友人是刘同升(1587—1645)。

    刘同升字孝则,一字晋卿,江西吉水人,生于万历十一年(1587),与应星同岁。刘同升出于名臣之家,其父刘应秋字士和,万历十二年(1583)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十八年(1590)召为中允,充日讲官,累官至京师国子监祭酒,二十六年(1598)被诬告,引疾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