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六、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 (第1/3页)

    这里用"访问列国诸侯",不沿用"周游列国",因为后者使人有一种逍遥自在之感。其实,孔子仕鲁碰壁,被迫弃官出走,走时很仓促,连参加春祭戴的礼帽也来不及脱①就匆匆离开鲁国。虽然孔子在国境上曾略作停留,那是橡孟子所说的,被迫离开"父母国",心情不安,故尔"迟迟吾行也"②。如果说孔子离鲁时事前就有什么计划,逍遥自在地去周游列国,那是不符合实际的。

    ①《盂子·告子下》:"不税(音"脱")冕而行。"②(盂子·万章下):"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一)访问列国诸侯的目的

    孔子在鲁国政治上碰了壁,不得不匆忙离开,然后去访问列国诸侯,目的主要是为了"求仕"(寻求进用做官,以便有机会治理国家)、"行道"(推行"仁政德治"主张)。那时一个人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通过做官来实现,拿孔子高足子路的话来说,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做他应该做的事情罢了"③,这话是可以反映孔子真实思想的。有一次到郑国去,孔子和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独立在城郭的东门。有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站着一个人??奔走疲惫,茫然无所适从,傻一条失去主人家的狗那样。子贡将此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说我的相貌如何如何,那是次要的;而说我傻一条失去主人家的狗,很对!很对!"①这也可以说明孔子"求仕""治国"之心是多么强烈。这种"优国忧民"的强烈心情比之那些对世事漠不关心或消极"避世"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值得赞赏的。孔子在十四年走访列国诸侯的过程中,不断和人论"道"(讨论各种政治。伦理和历史、学术问题),继续利用各种可能条件对弟子讲学等等,那是附带的事情,不是目的,目的是"求仕",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任用他实行"仁政德治"主张的理想中的贤明诸侯(国君)。③《论语·微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颖似尧,??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日:'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至于崔述怀疑孔子适郑,认为"郑在宋西,陈在宋南,自宋适陈,必不由郑",全属不了解当时孔子"似丧家之狗"的处境。他访问各国的次序。并不是有预定的计划,偶然性很大,因此决不能按路线顺逆去推断孔子决未去郑。故不从。

    (二)访问列国诸侯的简要经历

    孔子访问列国诸侯的主要目的是"求仕",是为了实行"仁政德治"的主张("行道"),已如上述。但"像失去主人家的狗"那样,他茫然无所适从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到处碰壁,主要目的始终没有达到。所以司马迁也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这里所说"干君",即"求仕",所说"莫能用",即"碰壁"。至于"干七十余君",那显然是夸大。据汉王充考证,至多不过十国①。其实,除了访问列国之前曾去齐国等不算外,在访问列国期间,真正到过的有文献可查的不过卫、陈、曹、宋、郑、蔡等大小六个国家②,经过而停留过的有记载的地方,也不过三四个,即匡、蒲、陬乡(卫国)和叶(楚国)等。这些国家和地方,主要不出今山东、河南两省,即从山东的鲁国(曲阜)出发,西面和北面未过黄河(指古黄河),南面未到长江,就这么个方圆一二千里的地区而已(参考所附《孔子访问列国图》)。但在两千年前的时代,孔子为实现自己的主张什行道"),在交通十分不便利的条件下,带着数十个随从弟子③,走走停停,花了十四年功夫,访问了六国国君,虽然经历艰险,到处碰壁④,仍不灰心,姑不论其主张是否切合实际,这种奋斗不懈的精神,至今仍令人敬慕不已。

    至于当时孔子弃官离鲁时不东向去齐而西向适卫,这主要是因为"夹谷之会"时孔子触犯了齐景公,后又为"齐赠女乐"之事所激怒,在这种背景下孔子当然不便去齐。卫国和鲁国是兄弟之邦①,当时卫国政治较安定,经济较富庶②。加上子路的妻兄颜浊邹③是有贤①王充《论衡·儒增》:"言于七十国,增之也。按《论语》之篇,诸子之书,??至不能十国;传言七十国,非其实也。"梁玉绳《史记志疑》:"《儒林传序》亦称'仲尼于七十余君,无所遇'。??此盖战国时诬说,《史》漫述之,??"此话甚当。

    ②钱穆:"孔子自定公十三年春去鲁,至哀公十一年而归,前后十四年。而所仕惟卫陈两国,所过椎曹宋郑蔡。"(《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46页)。

    ③崔述:"孔子之从者不过数十人,??"(《洙泗考信录》卷之三)。

    ④《论语·卫灵公》"绝粮章"孔安国注:"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食。"了了数语,大体上概括了孔子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的困境。①《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为周公之后,卫国为康叔之后。周公和康叔为亲兄弟,所以政治情况相似,傻兄弟一般。

    ②《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孔子一进入卫国就有"人口兴旺"的感觉。"人口兴旺"在当时常常是安定富庶的一个标志。

    ③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遂适卫,主(住)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孟子·万章上》:"于卫主颜雠由。"郑环认为"邹即雠由之转音",因此,颜浊邹和颜雠由是一人。崔述认为:"《盂子》作颜雠由,《世家》疑误。其谓子路妻兄云者,盖因弥子为子路僚婿而误也。"(以上郑环和崔述语均见《史记会注考证》卷四七第36页)郑、崔二人都认为颜浊邹和颜雠由是一个人,但郑未说明颜是否子路妻兄,崔则认为颜非子路妻兄,弥子才是子路"僚婿"(即"连襟"),《世家》误把颜当作子路妻兄。但崔意亦系猜测,并无确证。看来应认为:1.颜浊邹和颜雠由实为一人:2.既无反证可以证明颜不是子路妻兄,则仍以肯定《世家)所说颜是子路妻兄为是。因为,承认颜是子路妻兄,和"弥子为子路僚婿",名的卫国大夫,还有蘧伯玉④等有贤名的人,可以相互谈论问题("论道"),这些人事等因素,很可能促使孔子决定访问列国诸侯的路线是西向,而第一站是卫国。

    孔子访问列国诸侯的经历,包括时间和地点,向来说法不一,争议很大。现根据主要文献和近现代学者考据成果,实事求是地、有所取舍地加以综合,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卫国(今河南省北部,国都帝丘,为濮阳县旧址)为中心的阶段;二是以陈国(今河南省中南部,国都陈,为今淮阳县旧址)为中心的阶段;三是又回到卫国的阶段。三个阶段,主要停留地区(立足点)是卫、陈两国,在卫国前后两次停留时间长达十年,在陈国也长达四年(都包括短期离仟时间在内),二者合计十四年。

    并不矛盾。既然如此。还是既采《世家》之说,认定颜为子路妻兄,也采《孟子》之说,认定弥子是子路"僚婿",可能更符合历史情况。但颜当时是卫国的贤大夫,所以孔子住他家。弥子即弥子暇则是卫灵公的劈臣,"幸于灵公不以正道"(见《盂子》赵氏注),所以他想通过子路请孔子住到他家去,孔子拒而下去。可见孔子当时声望已很高,各种人都以和他往来为荣,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孔子接近什么人,在他认为符合所谓"道"的前提下,还是有明确的选择的,不是无原则的。④蘧伯玉是卫国有名贤人。崔述怀疑蘧当时可能已去世,认为襄公十四年(前559年)孙林父访蘧伯玉后,蘧"从近关出"(见《左传》)。至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共六十五年,假定襄公十四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