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

    七、"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 (第2/3页)

渊、闵子、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求)、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二)关于"西狩获麟"问题

    和对于龙的传说一样,中国对麟也有很多神秘的传说。究竟麟为何物,谁也没有见过,古今中外的人都没有见过。

    据说孔子见过,而且《春秋》、《史记》等都有记载。大体经过是: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孔子七十一岁),春,管理山林的人("虞人")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大野")打猎。叔孙氏管车的仆从("车子")叫商的捕获一只奇怪的兽,载了归来。叔孙见此怪兽,以为不吉祥,自己不要,赐给"虞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并掩面大哭,涕泪沾襟。叔孙听说这情况,就把这怪兽留下了。据说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看到西狩捕获一麟,认为麟是祥瑞"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甚为感伤,写了"西狩获麟"这句话后,就停笔不写下去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①。麟究竟是什么呢?据孔颖达转引京房《易传》的解释说:"麟,麇(獐)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采,腹下黄,高丈二。"又引《广雅》说:"麒麟,狼头,肉角,含仁怀义,音中钟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游必择土,翔必有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饼,不入罗网,文章斌斌。"②前一段是讲麟的形状,后一段是讲麟的神态。就神态而言,麟是叫起来声音像音乐("音中钟吕"),走路旋转都合规矩("行步中规,折旋中矩"),脚不踏虫子,身不折青草("不履生虫,不折生草")??。

    试问,世界上能有这种所谓"仁兽"吗?没有的。这显然是幻想出来而加以神化渲染的结果。既然是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为什么历代儒生要这样绘声绘色地加以编造呢?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历代儒生为了抬高孔子,把孔子当作神化了的圣人,然后把所谓麟神化为仁兽,以所谓仁兽的"出非其时"而被获,来衬托孔子(圣人)的"吾道穷矣"、"生非其时"的景况。如果这样,责任不在孔子,而在编造这个神化故事的后世腐儒。另一种可能是孔子到了晚年,屡屡碰壁,在"乐以忘忧"的心情深处,迷信"天命"的宿命思想仍在一定程度起作用,因而违背自己"不语怪、力、乱、神"的主张,睹物伤情,在看到一只被猎获的不常见的野兽时,便把它幻想为传说中的神物──麟,好像找到了什么客观依据和借口,从而发了一通牢骚,《春秋》的写作,就此搁笔了。孔子开了个头,后世腐儒就肆无忌惮地加以夸大和宣扬,于是,幻想中编造出来的故事,便当作历史"事实"流传下来。如果这样,责任就在孔子,孔子是这个神秘的关于麟的故事的"始作俑者"。前面《导论》中已经说过,在孔子思想的"二重性"这一特点中,就包含了一些迷信"天命"的宿命论因素。既然如此,上面第二种可能便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孔子思想实际了。

    ①《春秋·经·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左传》:"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胡仔根据《春秋》、《左传》、《孔子家语·辩物》、《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资料,对此作了一个综述,摘要如下"春,西符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商获麟,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样,以赐虞人。孔子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乃反袂拭面,涕泣沾襟。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焉!'先是,孔子因《鲁史记》作《春秋》。??及是西狩获麟。孔子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遂以此绝笔焉,"(《孔子编年》卷五)

    (三)关于陈恒杀君、孔子请讨问题

    陈恒是齐简公的上卿大夫,其祖先陈完原是陈国贵族,因陈国贵族间内争,惧祸而于齐桓公十四年(前671年)逃奔齐国,到陈恒己是第八代了。陈恒治齐,很得民心,以致齐人中有这样的民歌:"姬乎采芑,归乎田成子。"①田成子即陈成子或陈恒。歌意是说:"连采芑菜的老婆子,都心向着田(陈)成子。"齐简公很平庸,无所作为。在一次内乱将爆发时,"简公与妇人饮檀台"②,在内乱已经爆发后,仓皇逃往舒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古齐地)地方去,被陈恒部队追上,因为"恐简公复立而诛己,遂杀简公"③。陈恒立简公弟骜为齐平公,陈恒为相。这就是陈恒杀君的简况。这件事却引起孔子的极大愤慨。他如临大典地、一本正经地洗发澡身后去朝见鲁哀公,对哀公说:"齐国的陈恒把齐君杀了,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告诉'三桓'(季孙、叔孙、孟孙,这里主要指当政的季孙──作者),这事我管不了啊!"孔子这个年迈老人,恰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子碰了钉子那样,退了出来,自言自语地嘟哝着:"因为我忝居大夫之位,遇到这样大事,敢不来报告吗?国君却说:'你去告诉'三桓!'"孔子又去报告了"三桓"。"三桓"不答允出兵讨伐。孔子一面退出,一面又自言自语他说:"因为我汞居大夫之位,遇到这样大事,敢不来报告吗?"①这一趣剧**件,就这样碰了钉子后不了了之。这是孔子顽固地坚持其名分思想、封建贵族统治者世袭思想和忠君尊王思想在这件事情上的具体表现。在当时条件下,陈恒还是较得民心的(陈恒执政期间齐国开始安定。陈恒后代后来成为齐工,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在秦统一中国前,齐国和秦国相对等而成为东帝和西帝)。陈恒既然比齐简公能干,为什么孔子一定要支持简公反对陈恒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在名分上简公是君,陈恒是臣,臣只能忠于君,不能反对或代替君。孔子在这里连自己最崇拜的周公的话也忘记了。周公在《尚书·康诰》中说:"惟命不于常。"《礼记·大学》解释说:"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这就是说,"道善"的人应该代替"道不善"的人,这是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历史发展规律,周公已明白了这条规律。但孔子在请求讨伐陈恒这件事上就表明没有遵循这条规律。当然,孔子主观上认为合乎名分的,合乎"忠君尊王"的事情就是"正义"。他这种坚持所谓"正义"的精神,应该放到当时历史条件下去理解。

    ①司马迁《史记·田完世家》。陈完奔齐后,曾改姓田,故司马迁撰《田完世家》中引民歌第二句"归乎田成子"。据《韩非子·二柄》:"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即在上面为群臣向君主请求爵禄,在下面则以大斗斜施于百姓。大概陈恒善于收揽人心,所以齐国当时出现了以上民歌。②司马迁《史记·田完世家》。

    ③司马迁《史记·田完世家》。

    ①《论语·宪问》:"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事也见于《左传·哀公十四年》,文略异,可参考。本文据《论语》意译之。

    (四)妻、儿、弟子相继死亡

    孔子夫人亓官氏,在鲁哀公十年(前485年)孔子六十七岁时死去①。那是孔子从卫返鲁的前一年。孔子的独生儿子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