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主张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二、政治主张 (第1/3页)

    先秦诸子的政治主张,反映着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孔子坚持开明的贵族政治,他一方面极力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特权,另一方面又照顾到了人民的利益。他要改变社会现状,但不愿去进行周武王那样的革命,而是希望依靠统治阶级自身的"克己复礼"和对被统治者的"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办法去恢复仁政德治,这是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和基本特征。同孔子的其他思想一样,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具有多面性,既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也确实提出了许多带普遍意义的、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可贵的远见卓识,值得认真研究。孔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忠君尊王

    忠君尊王是孔子政治主张的突出内容,也是孔子自己一贯的政治表现。

    孔子一生恪守周礼,尤其是君、臣关系方面,没有丝毫越轨的行为。他认为,君之所以为君,是因为他地位尊贵,据此,臣子和庶民一定要对君尽忠遵礼,否则就不是仁人。他特别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①和"唯天子受命于天,土受命于君"②。《论语·乡党》篇生动地记还了孔子对于君的敬畏。他走过君位,虽然君不在那里,他仍然毕恭毕敬,面色矜庄,屏着气好像不能呼吸一样,大有在公门内无容身之地的样子;一直到走出公堂,降下一级台阶,面色才稍微轻松一点,足见其格守君臣之礼的程度。孔子对①《论语·八佾》。

    ②《礼记·表记》。

    不守礼的行为一概进行抨击。管仲"树塞门"、"有反坫",孔子说他"焉得俭","不知礼";季氏八佾舞于庭,他深恶痛绝,气愤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①孔子非常重视尊王,亦即尊崇周天子。他在《春秋》中尽量维护周王的绝对权威。虽然周天子早已成了空架子,但孔子仍旧大书什么"春王正月"之类的话。什么是"王正月"呢?《公羊传》说:"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是说,先说王,后说正月,是因为正月是由周天子确定的。所以要说王正月,是为了强调周天子以建正月而总统天下政教。又如践土之会,本来是晋国非常不礼貌地把周天子叫去,但如果照实写,就会损害周天子的尊严,孔子只好改笔"天王狩于河阳",说成是去打猎。孔子主张行道要通权达变,但是在"忠君尊王"这个大的原则问题上,他十分谨慎,宁肯犯不通权达变的错误,也不能允许因权变而损害"忠君尊王"的原则。季氏家臣公山弗扰据费邑叛季氏,召孔子参加;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佛以中牟叛,也召孔子参加。孔子对这两次召聘都曾打算去,他想利用他们与季氏这类私家的矛盾来削弱私家势力,以达到"张公室"的目的。尽管孔子有这个念头,但是无论如何,支持公山弗扰和佛对季氏等人的背叛,就是支持了臣对君的背叛。虽然这对于公室是有利的,但是毕竟破坏了君臣之义。所以,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原来想去的念头。这两件事,深刻地反映了孔子传统的旧等级名分观念。·252·孔子评传忠君尊王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糟粕的主要表现,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曾经对这一思想极力加以宣扬,欺骗愚弄人民,以图惜助孔子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①《论语·八佾》。

    (二)仁政德治

    "敬德保民"思想在西周初年已经十分强调,周初的统治者用"有德"和"失德"来解释自己获得"天命"、殷人失去"天命"的原因,这是周人从殷代统治者灭亡的教训中所总结出来的一条"重人事"的思想路线。《诗经》中有不少对文王等统治者盛德的歌颂,《尚书》中也有不少对周人后代统治者要"敬德"、"明德"、"重德"的反复告诫的篇章,但是后来统治者夫德违礼的现象却日趋严重。到了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无道",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孔子继承了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提出了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孔子的这种主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为政以德"、"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1.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记录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君主如果实行仁政德治,就会像北斗受到众星拱卫一样,受到人民的拥戴。

    孔子又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①泰伯让位于其弟王季,孔子赞为"至德"。因为.统治集团内部都能像泰伯那样礼让,自然就能团结一致,决不致于演成互相残杀的局面。

    孔子一贯主张重教化、省刑罚、薄税赋、厚施予、企图使封建社会各色人等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些都属于"为政以德"的内容。

    2.克己复礼在孔子看来,统治者不能自我克制生活上的侈靡、政治上的僭越,要实行仁政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恪守周礼,不能越轨。当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违礼行为,孔子严加斥责。克己是复礼的前提,不克制生活上的侈靡、政治上的偕越,就无法恢复到礼乐有序、天下有道的局面。"克己复礼"主要是对统治阶级说的,即要求统治阶级提高遵周礼、行仁政的道德自觉性。孔子和先秦儒家这种对统治阶级"上说"的传统,为后世儒家所继承。"上说"与"下教"结合,使得儒生士大夫阶层在长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中一直能够起到某种缓冲和调节作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特色。

    3.齐之以礼如果说"克己复礼"主要是对统治阶级的"上说",那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主要是对庶民阶层的"下教"。孔子反对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①。孔子还指出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后者则是"有耻且格"②。把"德"、"礼"与"政"、"刑"明确地对立起来,指出两种作法会导致两种结果,这是孔子在治国治民方面的一个大的创见。只强调政、刑,单纯地把庶民置于残暴奴役之下,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而强调"德"、"礼",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即承认庶民也和贵族一祥,是能够"知耻"①《论语·泰伯》。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为政》。

    的人,只要统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