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三、培养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 (第1/3页)

    (一)政治理想与教育目的

    孔子开创私学的目的,是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服务的。他的政治主张如前所说,就是"仁政"。"德治";实现这个政治主张的力量,则是"国君"。"贤臣"和"良民"。他认为一国的国君是既定的。神圣不可侮的,即使君王无道,推翻他取而代之,也是不忠。无礼的表现,他认为良民人数虽多,但只是施政的对象。只有"贤臣"是孔子认为可以经过自己主观努力加以改善或培养的决定环节。有了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庶之,富之,教之)的贤臣,就可以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实现"小康"社会了。谁可以担当"贤臣"呢?一般而言是士(知识分子),特殊而言是君子(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土是君子的初级阶段,君子是士发展提高的优秀者。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就可以从中选出胜任的贤臣。贤宰和贤吏,上忠于国君,下惠于良民,仁政和德治就可以实现,封建宗法等级制的国家就可以太平富强。长治久安了。孔子办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这样的士和君子,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士。君子的从政(仕)而影响和掌握国家的命运,实现仁政。德治,达到小康境界。在孔子的学生中,除了许多平民和"鄙人"、"鄙大"、"贱人"外,确也有少数贵族和富人,如孟懿子。南宫敬叔足鲁国责族,冉有、子贡是鲁、卫富人。从各类不同学生的情况看,孔子的

    "何教无类"的主张,确是说到做到的。问题是从平民中吸收学生固然是革命的进步措施,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归根到底是把他们培养成能够进入贵族统治阶级的合格人才,即维护和巩同等级森严的封建宗法制社会秩序的士和君子。孔子的想法是通过输送这些品德高尚的治世能人,造成尊卑贵贱各阶级的人都能平安过日子的开明的贵族统治局面。但这当然只能是必然破灭、到处碰壁的幻想。所以,如《导论》中所说过的那样,在孔子向下看的时候,能看到平民,想到"泛爱众,而亲仁",想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有进步的革命精神的,是伟大的思想家。但在他的眼睛向上看的时候。就只看到贵族的统治力量,他把希望寄托在"圣君明王"身上。想的是"忠君尊王",维护贵族等级制的尊严,和黑格尔那样思想进步而政治上拥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