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国外的影响

    二、在国外的影响 (第2/3页)

,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封建经济,决定效法中国。独尊儒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乃至规范民风民俗,均按照儒家的主张办事。儒学在越南步人了全盛时期。

    后黎以后,随着扎子思想之位居独尊,孔子也被尊崇到了极高的地位。

    黎显宗景兴十六年(1755年),尊孔子为王。文庙中的孔子改用王者之服──冕服,孔子被神化,布衣孔子变成王者的假孔子形象,在越南就更加突出了。

    1802年阮福映在镇压西山农民起义后,建立起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阮朝继黎朝之后仍以孔子思想为统治思想,独尊儒学。尽管如此,越南封建制度在内忧外患和长期的战乱中至此已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1884年《顺化条约》后,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为了消灭越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文化,殖民统治者把矛头直指已成为越南传统民族意识的儒家思想,对研究儒学的人进行种种迫害。1918年废除了在越南通行了千余年的汉字和以汉字为基础的"字喃",采用拉丁化文字,1915年至1919年问,越南中部和北部先后废除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儒学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地位,但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孔子思想在社会上的深远影响也绝非殖民者所能轻易消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9月2日.越南成立了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虽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但对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文化遗产并不采取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至于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包括孔子思想在内的越南民族文化做更多的具体研究,因战事频繁尚未能更好地进行。但深人民心的孔子思想的积极影响必将和越南人民一道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①。

    (二)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前面介绍了孔子思想在东方的情况,再看一看西方国家的人民和学者们是如何看待和评价孔子的。

    ①当时越南借用汉字,有时写越南语而借用汉字或仿照汉字形式创造的越南字。"字喃"是越南文之意。①本节资料主要参考杨焕英同志著《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一书。第一,孔子与欧洲。

    明末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讲经布道,对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礼仪,如祭祖、祭孔、祭天等的看法有严重分歧。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发展为严重的争吵,于是连篇累犊地撰文写书,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有意无意地向欧洲各界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包括中国的各种思想流派,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孔子儒家思想。1687年。巴黎出版了《大学》、《中庸》、《伦语》的拉丁文译本,孔子学说正式传入西方就在这一年。

    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是较早接触儒家学说的一位西方学者。早在1676年,他就已经读过儒家书籍,1689年后与在华耶稣会士闵明我等人建立了联系,使他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情况。莱布尼兹认为,在政治、伦理方面,中国远胜于欧洲。中国人"服从长上,尊敬老人,??尊敬两亲??",中国的农夫婢仆之间的交际都彬彬有礼;中国帝王康熙也十分贤明。他认为,在理论科学方面,中国不如欧洲,因此中国可以把实践哲学即政治、伦理等传给欧洲,而欧洲把理论科学传给中国,以便共同促进人类的幸福。莱布尼兹在1678年创立了以0和1两元素表示所有数字的二元算术。当他二十年后看到《周易》六十四卦卦象时。兴奋异常,以为中国古代的圣王伏羲几千年前已经运用二元算术的原理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了。他说:"这个《易图》可以算现存科学之最古的纪念物。然而这种科学,依我所见。虽为四千年以上的古物,数千年来却没人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不可思议的──它和我的新算术完全一致,??要是我没发明二元算术,则此六十四卦的体系,即伏羲《易图》,耗费了许多时间也不会明白的罢!"①按宋儒邵雍《先天图》所排六十四卦的次序,从坤开始,到乾结束,如用0代表--用1代表一,那么以二进制表示,坤为000000(即0),乾为111111(即63),从坤到乾恰为十进制的0至63之数。中国古人不自觉地运用了二元算术,苹布尼兹用二元算术来解释它,使他更感到二元算术的妙用。

    德国哲学家沃尔夫是继莱布尼兹之后的一位儒家文化崇拜者。莱布尼兹用拉丁语写作,沃尔夫则主要用德晤在大学中讲授中国哲学,因而他的影响更大。1721年他在哈尔大学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极力赞美儒教,并有轻视基督教倾向。结果被国王赶出普鲁士。这种粗暴的镇压不但没有搞垮沃尔夫,反而使他在德国和欧洲名声大振。沃尔夫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精神,是由占代国王兼哲学家的尧舜等创立、经孔子发扬光大的思想;儒家学说以自然和理性为基础,与基督教的神启和信仰并不矛盾,两者可以相辅相成。这就明白告诉人们,基督教要用儒家道德原则作补充。他赞美中国儒学的理性主义,认为只有理性是真正的道德原则。沃尔夫以理性取代信仰的倾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再传弟子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放逐信仰,为理性争阵地,使德国古典哲学有了生气。

    中国文化在法国引起了更广泛的兴趣。中国和孔于不仅是知识界讨论政治。宗教问题的题材,也是文艺和娱乐的题村。法国官廷在十八世纪的第一个元旦,举行华人假面舞会,剧院中不时演出中国戏剧。有人曾经说,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对于中国要比对于欧洲任何国家知道得多。这固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中国热。

    十八世纪上半叶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导启蒙运动走向高涨的时期,启蒙思①转引自朱谦之《中国思想对欧洲文化之影响》第211页。

    想家们崇拜理性,反对教会。中国文比,特别是孔子思想在他们面前展现了一个非基督的世界,使他们欣喜欲狂。启蒙学者的最大代表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①他把他心目中的中国与西方对比,尖锐批评基督教和法国的**政府。他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②,在孔子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具有完备的道德。

    在政治上伏尔泰主张开明**,反对君主**,用为它是君主不守法律、任意剥夺人民生命财产的政治。他认为与此相反的是开明**,中国即是这种开明**的模范。在中国,政府要遵守法律,以增进人民福利为第一义务,人民则把君主官吏看作家长,敬重并且顺从他们。他说"人类的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对于孔子十分崇拜。他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为了宣传孔子的伦理思想,他把中国的戏剧《赵氏孤儿》搬上法国舞台,他为此剧本写的副题即是《五幕孔子的伦理》。他认为孔子是天下唯一的师表,在自己的礼拜堂里悬挂孔子像,写诗赞美,朝夕礼拜。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的百科全书派把启蒙运动推向高峰。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也十分倾倒。他认为孔子学说简洁可爱,不要暴力和迷信,强调以道德、理性治平天下,与基督教完全不同。百科全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霍尔巴赫主张以儒家道德来代替基督教道德,像中国那样把政治与道德结合起来。他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历史悠久的帝国向人们显示,国家的繁荣须依靠道德。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道德成为一切合于理性的人们的唯一宗教。""在中国,法律充满圣智,甚至曾经征服中国的野蛮的满洲人亦为所屈服。这就是说,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力,使中国的征服者反而被征服了。"①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法国重农学派,对孔子学说也很推崇。重农学派领袖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是一切国家财富的源泉,只有农民是唯一生产阶级,这是孔子和中国历代帝王早就知道的。他认为,他所提倡的自然法,即依自然规律行事,实际上是儒学提倡的天理。他说:"中国文化均依据于天理天则,天理天则即不外乎自然法。"①他认为中国**制度是开明的合法的**制度,君主依法而不是凭个人好恶行使主权,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形式。魁奈著名的《经济表》,也被认为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的弟子大米拉博曾说:"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的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所隐蔽,所以他教人敬天,畏大,爱人,战胜物欲,勿以**衡量行为,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宗教道德优美到这个地步,真是无以复加了。但是还有一件要事侍我们去做,就是把这种道德教训普行于世界,这就是吾师的事业。他已发现了自然所给的秘传,①伏尔泰《礼俗论》第143章。

    ②同上,第16章。

    ①霍尔巴赫《社会体系》第1卷第86页。

    ①后藤未雄《支那思想的法兰西西渐》第414页引魁奈《中国**政治论》第8章。这就是经济表。"②因为魁奈如此敬重孔子,他自己也得到了"欧洲孔子"的雅号。启蒙学者和重农学派学者之所以推崇孔子,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思想中具有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上述思想家需要有一对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文化,不同于基督的权威,给自己以启发、借鉴、支持与鼓舞。他们心目中的孔子和中国是根据需要美化了的,与孔子和那时的中国有很大距离。然而这种需要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同是启蒙派学者,因文化素养不同,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看法就跟伏尔泰颇不一致。孟德斯鸠是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倡导者。对于中国文化,他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他认为,中国的重农思想、礼治思想和对**制度、宗教迷信有匡正作用的儒家学说,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但是,他指出。中国是**国家,对待帝王若有些小过失,都可以用大不敬罪处死乃至灭族,造成许多冤狱。他还指出,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君主,鉴于前朝覆灭的教训,都能崇尚道义,禁止淫侈,然而后来的继位青奢靡腐化、倒行逆施。与前朝的末代完全一样。他认为中国风俗也有弊病,统治者治民,荣耀与惩罚并用,人民一有不当,立即遭受鞭挞,这样的人民怎么会有光荣感呢?他指出的这些缺点,实际上是符合事实的。

    卢梭,这位著名的《社会契约论》的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与伏尔泰正相反。他有一个理论,认为科学艺术的发展将败坏礼俗,例证便是中国。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执其一端而进行全盘肯走或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总之,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法国,虽有反对孔学的论调,但是基本倾向是赞扬、倾慕;孔子思想确实启发了启蒙派思想家的头脑。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欧洲大陆上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里的革命已经完成,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并且开始发动对中国和东方的侵略,这时中国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对象,孔子形象也一落千丈。他除了在侵略中国时尚被利用之外,在正常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已渐被人们忘却。仅仅成为少数学者的研究对象。孔子学说展示了不同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它为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度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积极因素,按照列宁关于人类文化继承性的原理(详见本书的《导论》),经过必要改造也可以为进步的社会制度服务。有人认为,日本经济的奇迹,应归因于西方技术与孔子伦理思想的结合,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西方社会的发展导致千百万家庭关系的破裂、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乃至道德的沦丧,这种情况促使西方一些思想家向孔子学说寻求关于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启示。这种对孔子学说的兴趣,将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方兴未艾地持续下去,在研究、批判和扬弃的过程中,孔子思想中所包涵的人类智慧的积极成果,终将得到合理的发扬光大。

    ②《关于经济与哲学》,转引自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第286页。第二,孔子与美国。

    孔子思想传入美国大约在十八世纪末,比欧洲晚约一、二个世纪。开始也是靠传教士,他们在传教活动中深感要在中国立足必须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事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因之在早期来华传教士中涌现出一批汉学家,这批汉学家同时也把孔子思想传到了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有关孔子思想的研究,随着美国对华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加强。增设了研究机构,哈佛燕京学社、太平洋学会美国委员会等都以研究中国问题著称;设立了各种基金会,以提供研究资金;扩大了研究队伍:大量搜集中文资料,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中国文献古籍。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些学者对孔子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孟录受**思想影响,对孔子、特别是对他的教育思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甚至把孔子看成是"中国'复古主义'反动势力的总代表"。但多数汉学家不同意他的观点,如威尔·杜伦在他所著《哲学概论》中不仅充分肯定了孔子学说的反宗教性,而且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言论极其相似,把道德和智慧看做一件事",他们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格的全面发展"①。卜德同样肯定了孔子学说的反宗教倾向,并认为"主要是孔子学说的道德观孕育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基础"②。二次大战期间,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曾训练和派遣了上千名人员到中国担任翻译和情报工作。战后,这些人多数进入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有费正清,他后来被称为"中国通"。此外,又有不少中国学者加入美籍,在美定居,如陈荣捷等。研究中国学的队伍不断壮大,致使西方研究中国学的中心自欧洲转向了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中美关系改善以后,美国对中国学的研究更是迅猛发展,研究中国的机构超过千个,许多著名大学还开设中国学方面的课程。美国学者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比较广泛、深入,涉及孔子思想的各方面,其中有些论述也是颇有见地的。例如克里尔在谈及孔子的哲学思想时认为。孔子感兴趣的是"人道"而非"天道",孔子把"天"看作是一种"非人格的道德力量",把"命"看作是"生命的命而非命运的命,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命"③。陈荣捷认为,"孔子确实可以说从总的方面铸造了中国文化"。他还说:"最重要的是,孔子发展了'仁'的新概念,使它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孔子不是像古代那样将'仁'视作一种特殊的美德,而是将它改造成为普遍的美德,??很明显,孔子是一位创造者,也是一位传播者。"①费正清对儒家的"以善为治"的政治理论大为赞扬,认为"儒家在多数帝国的统治者们主要依靠宗教权威的时候,却为当朝的政权提供一种合乎于理性的道德权威,以行使他们的权力,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发明"②。美籍华裔学者张灏认为,"儒学具有实际的社会政治意义,而不完全是个纯粹的哲学思辨体系"。施忠连提到"国外学者不仅强调中国传统思想方式的作用,辽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有其内部活①威尔·杜伦著、詹文浒译《哲学概论》,1931年。

    ②卜德等著、陈澄之译《中国之传统思想》,《新中华》1948年第6卷第6期,中华书局印行。③陈景磐《西方学者孟录、顾立雅(即克里尔--作者)等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①陈荣捷著、钱耕森译《孔子人文主义导言》,《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②费正清著,孙瑞芹、陈泽宪译《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57页。力,并且有应付近代民族危机的能力"③。美国学者詹姆士·格莱格说,孙中山曾讲过他的理论是"古代中国孔子学说的发展与继续"④。关于孔子的伦理思想,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儒学把人们内心精神和道德修养作为治理社会和研究学问的根本"⑤。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说:"儒家思想的原初形式是环绕着孔子的仁学而展开的,这套思想有成熟的道德理性、浓厚的人文关切和强烈的人世精神。"⑥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克里尔与前面提到的孟录的观点完全不同,他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关于教育的目的、对象,还是关于教育的内容,方法,都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克里尔在对待孔子的研究上明确指出:"孔子的真正思想常被历代中国封建帝王或思想家所歪曲,这些人是要利用孔子的名义以谋取个人的权利。"因此他很赞赏欧洲那些启蒙学者能够去掉中国历史上蒙在孔子身上的灰尘,把孔子的本来面目公诸于世①。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也正是研究孔子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评价孔子思想与当代中国关系时,美国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美国的中国思想史专家雷文逊认为儒家思想有碍现代化,美国的新韦伯派认为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格是压抑个性(牺牲自我、成全团体、顺服权威)的。但美国的中国学家史莱岳克认为,"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他说:"中国要改革,但如果对孔子不感兴趣,那将是最可悲的。"②对孔子的不同看法的争议是一件好事,因为孔子是人类历史上名人之一,从各方面加以评论,孔子本来的伟大面貌及其现代价值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总之,美国学术界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评价。这再一次说明孔子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的重要性。

    ③④⑤施忠连《国外研究中同近代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⑥杜维明《孔子仁学中的道学政》,《中国哲学》第5辑。

    ①②陈景磐《西方学行孟录、顾立雅等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第三,孔子与苏联。孔子儒家思想大概在两汉时即已传入中亚细亚一带。清康熙时,沙俄曾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学习内容之一便是儒家经典。此外,沙皇彼得一世还派传教士来华活动。自1715年到1860年间,沙俄先后派有十三批传教士。这些传教士来华的主要任务就是搜集情报和研究汉学,所以在这些传教士中涌现出一批汉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翻译成俄文,有的还著书立说,介绍孔孟思想。尽管他们研究孔子有着某种政治目的,但其中有些译著还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他们对孔子思想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些传教士中的汉学家对儒家思想传人俄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十月革命前,俄国汉学家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思想,特别有关教育思想研究得较多。他们认为"孔子是使学术和教育成为人民财富的第一个人"。我们应当看到,在这一时期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