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初出茅庐,议论风发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二 初出茅庐,议论风发 (第1/3页)

    贾谊是西汉前期政治舞台上一颗明亮的彗星。我把他比作慧星。是因为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很短,前后只有11 年,却在当时和以后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一)任朝富的背景

    贾谊在河南守吴公门下呆了四年之久,这个时期是吕后执掌西汉政权。

    吕后为人"刚毅",也很残忍,在西汉政权内部斗争中,不仅"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而且在皇族内部也毒杀或排斥了很多异己;但是从其施政方针看,是实行的无为政治。故司马迁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同上)高后八年(前180)吕后死,其侄吕产、吕禄居南北军,欲为乱,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杀诸吕,迎刘邦中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史称汉文帝是一个以"仁义"称著的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圃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至刑措。乌乎仁哉!"(《汉书·文纪》)可见,其施政方针大体上也是沿袭了汉初的无为政治。

    文帝初立,便积极网罗天下人才。文帝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又因为他曾向李斯学过法律,于是便征他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是文帝元年(前179〕的事,其时贾谊22 岁。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在这几十个博士中,贾谊是最年轻的。贾谊之所以能22 岁就当博士,固然与吴公的推荐分不开,但要看到,张苍也是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因为就在吕后去世这一年,张苍从淮南王相迁为御史大夫,并为贾谊授《春秋左氏传》,熟知贾谊的人品学识。在迎立代王刘恒继承汉统的过程中,张苍与陈平、周勃一道,参与其事,对汉文帝有拥戴之功。这一点,《史记·孝文本纪》有着明确的记载。因此,当吴公与张苍联合起来推荐贾谊任博士时,文帝当然不能不同意。贾谊也的确没有辜负他的老师们的厚望,初出茅庐,就议论风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在朝廷的主要建树

    贾谊在朝廷期间所发表的议论主要是一些什么内容呢?根据有关史料,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作《过秦》。"西汉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吸取秦王朝迅速覆亡的经验教训,企图从中探讨一套维护自己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方法。最早进行这一工作的是陆贾。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高帝在位时)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日《新语》。贾谊在朝时,陆贾不仅仍健在,而且与之同居太中大夫。因此,陆贾既是贾谊的前辈,又是他的同僚。贾谊在写作《过秦》的过程中,既有陆贾的《新语》可读,又可以与陆贾当面进行讨论,所以其《过秦)的理论水平就必然要高出陆贾《新语》的有关论述。如果说陆贾在和高帝的对话中,还只是用"马上"。"马下"等形象语言,说明"取与守不同术"的话,那么贾谊则是从政治哲学的高度,从探讨"攻守之势异"出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贾谊指出,秦王朝统一中国时,形势本来是十分有利的,可是秦朝统治者却不善于利用这种形势:近古之无玉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成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①。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以才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所以贾谊由此得出结论:"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同上)在《过秦)的结论中,贾谊明确向汉代统治者指出:要使自己的政权能长治久安,就要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善于观察和分析不断变化着的形势,并且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统治方法: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社稷安矣。(《过秦下》)

    ① 《贾谊集·过秦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年版。本书引贾谊集中文字主要据此本,个别文字、标点参阅他本有些改动,不再一一说明。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贾谊向文帝多次上疏,提出一系列改革政策的理论依据。

    其次,在文帝无年(前179)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贾谊在疏中批评了西汉初期礼义废坏的现象:"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因此他向文帝建议:"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贾谊提出的"定制度"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即"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元代学者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