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真伪,聚讼纷坛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一 著作真伪,聚讼纷坛 (第1/3页)

    (一)关于贾赋真伪的考辨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有"《贾谊》五十八篇";阴阳家类有"《五曹官制》五篇",班固自注:"汉制,似贾谊所条";赋类有"《贾谊赋》七篇"。又清人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抬补》于《春秋》类有贾谊《春秋左氏传训诂》。以上四种著作,《五曹官制》和《眷秋左氏传训诂》,早已失传,所以前人讨论不多。赋七篇今尚存五篇,《吊屈原赋》、《鵩鸟赋》原载《史记》和《汉书》本传,是世所公认的贾谊著作,没有争论。《旱云赋》和《鵩赋》原载《古文苑》。《惜誓》载《楚辞集注》。对《惜誓》和《旱云赋》是否为贾谊所作,后人有不同看法。例如,朱熹在《楚辞集注·惜誓》的题注中说:"《史》、《汉》于谊传独载《吊屈原》、《鵩鸟》二赋,而无此篇,故王逸虽谓'或云谊作,而疑不能明';独洪兴祖以为其问数语与《吊屈赋》词指略同,意为谊作亡疑者。今玩其辞,实亦瑰异奇伟,计非谊莫能及,故特据洪说,而并录《传》中二赋,以备一家之言云。"这表明朱熹是信为贾谊所作。清人王耕心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其文(指《惜誓》--引者)虽搞辞高朗不让昔贤,而篇首即云'余年老而日衰',其非贾子遗文已不待辩。或以为代屈原为辞,尤非事实。屈原之衰健,向无明文可考,今乃妄称衰老,于义何居?且贾子之忠诚可质屋漏,《度湘赋》(即《吊屈原赋》--引者),颇寓迁谪之慨,亦怨而不怒,无愧风人。此文篇首己云衰老,篇中复云'寿冉冉而日衰',又云'况贤者之逢乱世哉',又云'远浊世而自藏',以孝文之世为乱、为浊,后世犹无此言,况在贾子?若直以此为贾子所作,何异诬罔先贤,妄凿浑沌!朱子注《楚辞》,虽亦姑事因循,要为千虑之一失,非后学所宜附和。"(《贾子次诂·记纪下》)所以王氏在编《贾子次诂》时,便将此篇弃而不录。

    其实,王耕心否定《惜誓》为贾谊的论据,王夫之在《楚辞通释·惜誓》的题解中早已回答了。王夫之肯定此赋为贾谊的著作的根据是:

    一、"贾谊渡湘水,为文以吊屈原,其同旨略与此(指《惜誓》--引者)同。"王夫之的这个观点,与洪兴祖"以为其间数语与《吊屈赋》词指略同"是一致的。就以王耕心举的例子来说,《惜誓》中讲"况贤者之逢乱世哉",在《吊屈原赋》中也有相似的说法:"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葺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又如《惜誓》中有"远浊世而自藏",《吊屈原赋》中则有"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沏深潜以自珍。"为什么在《吊屈原赋》中贾谊可以那样写,而在《惜誓》中写了,就不行呢?可见,王耕心说"以孝文之世为乱、为浊,后世犹无此言,况在贾子"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二、"谊书若《陈政事疏》、《新书》,出入互见,而辞有详略,盖谊所著作,不嫌复出类如此,则其为谊作审矣。"王夫之把《陈政事疏》与《新书》之间"出入互见"的责任推在贾谊头上是不公正的。实际上,《汉书·贾谊传》中的《陈政事疏》是班固撷取《新书》加以重新编辑的结果。关于这个问题,下文我们还要详述。不过,就《新书》本身来说,也确有一些段落有重复之处。造成这种重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在《新书》流传过程中抄写差错所致;其二,贾谊自己在不同场合、时期写同一主题的文章时,不可避免地使用类似的思想。我认为,《惜誓》和《吊屈原赋》中的重复,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因此,尽管其思想有类似之处,但其表达方式,即语句并不雷同。

    三、王夫之还指出:"惜誓者,惜屈子之誓死,而不知变计也。谊意以为原之忠贞既竭,君不能用,即当高举远引,洁处山林,从松乔之游。而依恋昏主,迭遭谗毁,致为顷襄所窜徙,乃愤不可惩,自沉泪罗,非君子远害全身之道,故为致惜焉。谊所言者,君子进退之常经,而原以同姓宗臣,且始受怀王非常之宠任,则国势垂亡,而欲引身以避患,诚有所不能忍;其悱恻自喻之至性,有非贾生所知者。则惜誓之言,岂足以曲达幽忠,匪舌是出,九死不迁之郁曲哉?顾其文词瑰玮激昂,得屈宋之遗风,异于东方朔、严夫子、王褒、刘向、王逸之茸阘无情。且所以惜原者,珍重贤者而扳留之,亦有合于君子爱惜人才之道。故今所存去,尽删七谏九怀以下诸篇,而独存《惜誓》。"王夫之这段话表明,他认为《惜誓》虽未能"曲达"屈原之"幽忠",但其文词"瑰玮激昂,得屈宋之遗风",较东方朔等人的"无情"之作为高。加之《惜誓》"有合于君子爱惜人才之道",所以王夫之对之十分重视。他在作《楚辞通释》时,将传统的《楚辞》中许多篇章均删去了,但却保存贾谊的《惜誓》,这说明他对此赋之重视。相比之下,王耕心将此赋从他自己重新编定的《贾子次诂》中删去,就显得过于轻率了。

    马积高先生在《赋史》中认为《旱云赋》非贾谊所作,其理由是:"其末段有云:'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违节:阴气辟而留滞兮,厌暴至而沉没',把灾异与政治联系起来,这种现象是汉武帝以后才有的事,当非贾谊所作。"(《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62 页)我觉得这一论断与史实不符。其实天人感应的思想在陆贾那里就已开其端。《新语·道基》说:"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改之以灾变,告之以祯祥??盖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也。"又说:"天人合策,原道悉备"。《新语·术事》说:"天道调四时,人道治五常,周公与尧舜合符瑞,二世与桀纣同祸殃。"又说:"性藏于人则气达于天"。这些说明,把灾异与政治联系起来不是汉武帝以后才有的事,而是汉初就已如此。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在贾谊书中同样可以找到。例如《新书·耳痹》一文开头便说:"窃闻之曰,目见正而口言在则害,阳言吉错之民而凶则败,倍道则死,障光则晦,诬神而逆人则天必败其事。"接着,他举楚平王"怀阴贱,杀无罪",结果得到的是子孙失国。自己死后还被掘墓鞭尸的报应;吴王阖闾"行大虐",结果导致"上帝降祸,绝吴命乎直(胥)江"的惨报。最后,贾谊的结论是:"故天之诛伐,不可为广虚幽闲,攸远无人,虽重袭石中而居,其必知之乎!若诛伐顺理而当辜,杀三军而无咎;诛杀不当辜,杀一匹夫,其罪闻皇天。故曰:天之处高,其听卑,其牧芒,其视察。故凡自行,不可不谨慎也。"这些说法,与《旱云赋》中所讲的"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违节;阴气辟而留滞兮,厌暴至而沉没"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用这样一句话来否定《旱云赋》是贾谊所作是难以使人信服的。

    (二)对《新书》"事务"文真伪的主要分歧

    关于贾谊著作的真伪问题的争论,除了上述个别赋以外,主要是集中在《贾谊新书》上。现存《新书》五十八篇,其中两篇有目无文。这五十八篇文章中,有三十二篇题下标存'事势"的字样,有十八篇题下标有"连语"的字样,有八篇题下标有"杂事"的字样。当我们回顾关于《新书》真伪问题的争辩时,可以看到主要是围绕上述三十二篇题下标有"事势"的著作与《汉书》有关篇章所录贾谊奏疏的关系而展开的。争论的不同观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其一,是南宋人陈振孙(约1183-?)在其《直斋书录解题》的"非谊本书"说。他录《贾子》十一卷。"今书首载《过秦论》,未为《吊湘赋》,余皆录《汉书》语,且略节谊本传于第十一卷。其非《汉书》所有者,辄浅驳不足观,决非谊本书也。"可见,陈振孙是以《汉书》中所载贾谊奏疏衡量《新书》有关文章,认为除《汉书》中所载者外,其他内容均浅陋和驳杂,不是贾谊原来的著作,不值一顾。清人姚鼐在《辨贾谊新书》(载《惜抱轩文集》卷五)中,大体上也是沿袭陈氏的观点。他说:"贾生书不传久矣,世所有云《新书》者,妄人伪为之耳。班氏所载贾生之文,条理通贯,其辞甚伟。及为伪作者分晰不复成文,而以陋辞联厕其间,是诚由妄人之谬,非传写之误也。"可见,姚氏基本上也是沿袭陈振孙的观点。

    其二,是朱熹的"杂记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