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真伪,聚讼纷坛

    一 著作真伪,聚讼纷坛 (第2/3页)

"说。据《朱子语类》卷一三五记载:"问谊《新书》。曰'此谊平日记录稿草也。其中细碎俱有,《治安策》中所言亦多在焉。"又说:"贾谊《新书》除了《汉书》中所载,余亦难得粹者。看来只是贾谊一杂记稿耳,中间事事有些个。"宋人工应麟在其《汉书艺文志考证》中谈到贾谊书时,也是沿袭此说。黄震的《慈溪黄氏日抄》卷五十六《贾谊新书》条下说:"所论汉事,皆于《治安策》及《论积贮》、《谏禁铸钱》者,殆平日杂著所见,而他日总之以告君软?"清人卢文绍的后人纂集说,实际上也是承袭了朱熹的"杂记稿"说。他在《书校本贾谊新书后》中说:"《新书》非贾生所自为也,乃习于贾生者萃其言以成此书耳。犹夫《管子》、《晏子》非管、晏之所自为。然其规模、节目之间,要非无所本而能凭空撰造者。篇中有'怀王问于贾君'之语,谊岂以贾君自称也哉?《过秦论》史迁全录其文。《治安策》见班固书者乃一篇,此离而为四五,后人以此为是贾生平日所草创,岂其然欤?《修政语》称引黄帝、颛、喾、尧、舜之辞,非后人所能伪撰。《容经》、《道德说》等篇辞义典雅,魏、晋人决不能为。吾故曰是习于贾生者萃而为之,其去贾生之世不大相辽绝,可知也。"卢文弨说《容经》等篇"辞义典雅"这是对陈振孙"其非《汉书》所有者,辄浅驳不足观"的有力驳斥,而他所举的这些篇名均系"连语"一类,这也说明他是肯定了这些篇章的独立存在的意义。

    其三,是《四库全书总目》的"不全真,亦不全伪"的说法。《总目》说:"其书多取谊本传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条理。《朱子语录》曰:'《贾谊新书》除了《汉书》中所载,余亦难得粹者。看来只是贾谊一杂记稿耳,中间事事有些个。'陈振孙亦谓:'其非《汉书》所有者,辄浅驳不足观,决非谊本书。'今考《汉书》谊本传赞称:'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应劭《汉书注》亦于《过秦论》下注曰:《贾谊书》第一篇名也。则本传所载皆五十八篇所有,足为显证。赞又称'三表五饵以系单于',颜师古《注》所引《贾谊书》与今本同。又《文帝本纪》注引《贾谊书》'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间其名',亦与今本同。则今本即唐人所见,亦足为显证。然决无摘录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决无连缀十数篇合为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疑谊《过秦论》、《治安策》等本皆为五十八篇之一,后原本散佚,好事者因取本传所有诸篇,离析其文,各为标目,以足五十八篇之数,故饾饤至此。其书不全真,亦不全伪。朱子以为杂记之稿,固未核其实。陈氏以为决非谊书,尤非笃论也。"如果我们将以上三种观点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虽然对贾谊《新书》的真实性见解不一,但有一点却又是完全一致的,即都认为《新书》中非《汉书》所有者,均"浅驳不足观","难得粹者","瞀乱无条理"。而他们的方法,也都是以《汉书》所载贾谊著作为标准来衡量《新书》,非《汉书》所有者辄鄙弃之。当然,对于这种做法,历史上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例如,宋人王应麟在其《汉书艺文志考证》一书中就曾指出"班固作传(指《贾谊传》--引者)分散其书(指《贾谊新书》--引者),参差不一,总其大略。"这就是说,王应麟认为《汉书·贾谊传》的《陈政事疏》,是班固取《新书》有关篇章,"总其大略"而成的。为此,王应麟还作了具体分析,如他指出"自'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已上,则取其书所谓《宗首》、《数宁》、《藩伤》、《藩强》、《五美》("一动而五业附",《新书》云"五美")、《制不定》、《亲疏危乱》凡七篇而为之。"如此等等。而清人刘台拱则认为:"谊陈治安之策,与其《保傅传》本各为一书,班氏合之,而颇有所删削"(《汉学拾遗》)。清代学者汪中(1745-1794)则指出:"自《数宁》至《辅佐》三十三篇,皆陈政事。按《晁错传》,'错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则知当日封事,事各一篇,合为一书固有其体,班氏约其文而分载之本传、《食货志》尔,其指事类情优游详,或不及本书。"(《述学内篇·贾谊新书序》)。这表明汪中不仅认为《汉书·贾谊传》所载《陈政事疏》是班固约贾谊《新书》而分载之,而且认为班固的"约文"有的地方不如贾谊原书"优游详"。清人俞樾(1821-1907)

    也认为,班固是据《新书》作《贾谊传》的,因此他对卢文招在校定《贾谊新书》时,动辄以《汉书·贾谊传》来删改《新书》的作法十分不满,认为他"是读《汉书》,非治《贾子》也。"(《诸子评议·贾子》)

    (三)余嘉锡对《新书》真伪考辨的贡献

    遗憾的是,上述学者虽然看到了《汉书·贾谊传》中《陈政事疏》与《新书》之间的正确关系,但均未深入展开论述。直到近人余嘉锡(1883-1955),才比较系统地对这个问题作了探讨。余氏把《新书》与《汉书·贾谊传》详加比较,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不是《新书》抄《汉书》,而是《汉书》抄《新书》。余氏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中,批评了《四库提要》关于《新书》是"多取谊本传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的说法,指出:班固之掇五十八篇之文,剪裁熔铸,煞费苦心,试取《汉书》与《新书》对照,其间斧凿之痕,有显然可见者。如取《势卑》篇文云:"陛下何不以臣为典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而删去《匈奴》篇五饵三表之说,使非《新书》具在,班固又于赞中自言之,则读者莫知其所谓"行臣之计"者为何等计,将不觉其为操术之疏,而疑为行文之疏矣。又《治安策》以痛哭、流涕、长太息起,其后即为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长太息者三,而其文终焉,则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一篇之于也。而于移风易俗(即"商君弃礼义"节)及礼貌大臣(即"人主之尊譬如堂"一节)两太息之间,忽取《新书·保傅》及见于《大戴》之《礼察》二篇阑入其中,既无长太息之语,又与前后文义不侔。《礼察》篇亦言保傅之事,故曰'为人主师傅者,不可不日夜明此"。其言礼禁将然,法禁已然,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犹是《保傅》篇三代明孝仁礼义以道习天子,而秦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之意。班固删去"为人主师傅"数语,使此一节若泛言礼与法之短长者,以起下文"礼貌大臣"之意,似可前后联贯为一矣。然豫教太子与礼貌大臣究非一事,何可并为长太息之一那?以此一节赘于其间,无乃如贾生所谓"方病大肿,一胚之大几如要"也乎!凡此皆其删并痕迹之显然者,而曾无人肯为细心推寻,亦可怪也。《新书》自南宋已苦无善本,卢文■以校勘名家,然其校此书于非《汉书》所有者,率不能订其谬误,通其训诂,凡遍其所不解,辄诋为不成文理,任意删削。俞樾《诸子平议》(卷二十七)讥其是读《汉书》,非治《贾子》,深中其病。若陈振孙者,其识未必过于卢氏,彼亦徒知读文从字顺之《汉书》耳,则不以为《汉书》录《新书》,而反以为《新书》录《汉书》(见《书录解题》卷九),固其宜也。乃《提要》从而附和之,谓此书乃取本传所载,割裂颠倒,其亦未免泪于俗说也夫。我所以不惜篇幅摘引余嘉锡这一长段议论,目的是为了说明,余氏在《新书》真伪问题的研究上的确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种新就在于他不像前人那样,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地一味歌颂"班氏所载贾生之文,条理通贯,其辞甚伟",因而指责《新书》"多取谊本传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条理";相反,余氏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将《新书》有关篇章与班书所载贾谊之文的某些段落进行比较,因而从逻辑和语法上揭露了班氏书中所载贾谊之文,"其间斧凿之痕,有显然可见者"。余氏所举的第一个"斧凿之痕",从语法上来说叫"苟简"。吕叔湘和朱德熙说:"文章不应该烦冗,不必要的话不必说,这是不错的。可是如果走到另一极端,不把话说周全,使意思不能完全表达出来,那也是不对的。"(《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年版,第215 页)班固取《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