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反对私人铸钱,力图抑制末业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三 反对私人铸钱,力图抑制末业 (第1/3页)

    (一)抑末的原因

    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所以要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便只有靠增加劳动力。要增加农业的劳动力,就势必要减少从事工商业的劳动力。而从事工商业又往往比从事农业生产更加有利可图。所以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矛盾,往往突出地表现为争夺劳动力的矛盾。农业是封建统治者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维护这个基础,只好采取崇本抑末的措施。贾谊的重农思想也不能例外,其农本正是以抑末为条件。他说的"背本以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无蓄》),正是说明奢侈品的生产挤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据史家推算,西汉初的人口总数,不过一千万左右(参见翦伯赞《秦汉史》第166 页)。如果以平均五人中有1.5 个壮劳力计算,那么全国壮劳力不过300 万。仅以一般称为汉代官府三大手工业,即制盐、冶铁、铸钱为例,其所占的劳动力是十分可观的。《盐铁论·复古篇》云:"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翦伯赞说:"当时矿场、铁场和盐场,大者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小者亦有工人数百。"(《秦汉史》第192 页)汉武帝设盐官的有二十七郡、三十七县;设铁官的四十郡计五十处。可见当时盐铁工场分布之普遍,其所占劳力的绝对数今虽已无法可考,但其数量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这里,我们仅以武帝发布"盗铸诸金钱罪皆死"的命令后犯法人数,即可窥见当时弃农从事私铸情况的严重性。《汉书·食货志下》说,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敕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武帝元封元年距西汉立国已近一百年,人口总数较西汉初年的一千万大概已增至二千多万,其壮劳力也不过六七百万左右。而其因盗铸金钱犯法者竟有一百余万人,可见盗铸现象之普遍,故《汉书·食货志》说"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这种情况说明,工商等"末业"的发展,特别是盗铸金钱现象的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农业的发展。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贾谊在主张"抑末"时,对其他末业的危害性虽然也一般地提及到,但他特别反对的是任民私铸金钱。因为尽管煮盐、冶铁等手工业的发展,也有一个与农业争劳动力的问题,但盐铁与人民(包括农民)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汉时期,铁器主要用于兵器和田器的制作。田器便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当时田器的制造,特别从一般的铁器制造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而置于大司农属下,并专设工巧奴与从事,主管田器的制造。"(翦伯赞《秦汉史》第193 页)"考古发现表明。西汉初年农具和工具已经普遍取代了铜、骨、石、木器,??西汉中期以前出土的铁器种类较战国时期有所增加,其突出的特点还在于形制进一步成熟,并有加宽加大的趋势。"(杜石然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第167 页)显然,这一切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的。而私人盗铸金钱的情况则不同,它虽然也可以促进采铜和冶铜业的发展,但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却要大得多(这一点下面介绍贾谊观点时再说),加之当时中央政府对此又采取放任政策,贾谊对此大声疾呼,便是必然的了。

    (二)文帝除盗铸令之背景

    说到这里,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西汉初年的货币制度。在汉代,作为商品等价物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铸钱。钱为铜质,其铸造权由官府掌握,不准民间盗铸。这是继承了秦代的制度。《汉书·食货志下》说:"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西汉初期,朝廷主管铸钱的机构,最初属少府,继归右扶风,最后归大司农。但是必须指出,汉高帝时铸币并末实行官府垄断,这从前引《汉书·食货志》所说,"更令民铸荚钱"可知。据范文澜说:"自前,一九三(吕后二年)至前一一三年(汉武帝元鼎四年)间,钱法变了九次,也就是在铸钱问题上,朝廷和豪强作了九次斗争"(《中国通史简编》第2 编第45 页)。这期间有一段肯定曾实行铸币的国家垄断,否则就不存在后来汉文帝的除盗铸钱令的问题。不过由于史料有厥,难以确定这种垄断实行的时间。《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在文帝五年一栏记载:"除钱律,民得铸钱。"这说明文帝以前确有过"钱律",其中一条就是禁民铸钱。《汉书·食货志下》则云:"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可见,汉文帝关于货币问题的决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四铢钱取代榆荚钱。汉代一两二十四铢,一铢约合今二分。榆荚钱只有三铢,所谓"钱益多而轻",除了货币量少质次之外,与私人大量盗铸也不无关系,因此导致了货币贬值。《汉书·食货志下》说,自高帝实行榆荚钱后,"不轨逐利之民畜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就是指的货币贬值造成的物价上涨。文帝以四铢钱取代榆荚钱,显然是为了提高货币的信用,稳定物价。其二,是取消货币铸造的国家垄断,令民得自铸。这一措施实际上是与前一措施自相矛盾的。因为令民放铸,不但不能缓和"钱益多而轻"的矛盾,反而会加深这个矛盾,这个矛盾文帝不会不知道,可是为什么又要坚持这个政策呢?可能与文帝企图缓和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王及豪强之间的矛盾有关。据史料记载,西汉初期,各诸侯王国都可以铸钱,"吴以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