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朴素辩证法思想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二 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1/3页)

    贾谊的辩证法思想十分丰富。他继承先秦道家的辩证法思想,而扬弃其相对主义的糟粕,并以之来观察汉初的社会矛盾运动,因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贾谊说:"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鵩鸟赋》)意思是说,万物的变化是没有休止的,事物的旋转迁徙也是来回不停的,有形的物和无形的气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不断地交替的。贾谊认为,不仅自然现象如此,社会人事现象亦复如此:"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句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了。"(同上)这就是说,世间没有不运动变化的事物,社会现象也不例外。强大的国家,也有衰败之时;失败了的国家,只要卧薪尝胆,也有重新振兴的机会;有的人荣显于一时,却不得善终;有的人暂时不得志,最后却又往往升迁。贾谊认为,不仅古代历史证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当代历史发展同样证明了这一点:"秦国失理,天下大败。??囊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时变》)秦始皇灭六国,振长策而御字内,履至尊而制**,其功不可谓不伟,其势不可谓不重,可是当他一旦"失理","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同上)。这个血的教训给汉代统治者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但是,他们又象一切统治者一样,总希望自己的统治做到长治久安。这样便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社会的客观现实的确存在矛盾,而且由于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统治者则又总是想避免或缓和这些矛盾,从而使自己的江山永固,王位传至无穷。这个矛盾的实质,是不平衡与平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矛盾。因为不平衡总是绝对的,正如运动是绝对的一样;而平衡和静止则是相对的。而人类社会要求得到正常发展,特别是统治者要维持其稳定的统治,又总是希望保持社会的相对平衡。这就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不平衡与平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与贾谊同列的一些朝廷重臣,虽然也希望汉王朝长治久安,但他们看不到各种潜伏着的社会矛盾,只知道一味地高喊"天下已安矣","天下已治矣"。而贾谊则与此不同,他不仅认为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是十分尖锐的,因而天下并"未安"、"未治"。显然,那种无视矛盾的态度是错误的,因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人们主观上无视它或者企图掩盖它,但它仍在发展和演化,一旦矛盾尖锐化时,人们就会措手不及,想安也无法安了。这就如同贾谊所说:"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数宁》)"偷安"是无济于治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正视矛盾,采取正确的对策,及时调节和处理各种矛盾,在绝对运动中求得相对的静止,在不平衡中求得相对的平衡。贾谊就是这样做的。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治",于是"陈治安之策"(《数宁》),就是要发挥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正确的政策去求得长治久安。这种方法就是动中求静,即从运动中求得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关于这一点,贾谊说过一段暑名的话:"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过秦下》)这就是说,人们只有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对现实的社会矛盾运动态势的分析,因势利导,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贾谊的这种动中求静的方法是符合辩证法的。因为事物(包括社会)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内在规律。人们无法取消那些客观存在着的矛盾,但是却可以认识这些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规律,采取相应的对策,使之沿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这种调整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便是改革和革命。如果说革命是矛盾尖锐化的一种解决方法的话,那么改革则是当社会基本矛盾并未发生尖锐对抗,但局部地发生了对抗时的一种解决或调整矛盾的措施。历史的经验证明,改革之所以重要和必要,就是因为它不仅可以解决一些局部的、次要的矛盾,而且可以从整体上缓和和调整社会的主要矛盾或基本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基本稳定。反之,如果无视客观矛盾,甚至否认矛盾,粉饰太平,那么局部的矛盾不仅可能扩大,而且会影响全局,使整个社会的矛盾也渐趋尖锐化,那时革命便会到来,想安定也安定不了了。贾谊认为,秦王朝的教训就是如此。面对秦代社会各种日益尖锐的矛盾,"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过秦下》)拒绝小的变化和改革,看来可以图安逸于一时,但最终带来的却是社会大动乱和大革命。贾谊对秦王朝的这种"遂过而不变"的教训,体会是十分深刻的,所以他向汉文帝大声疾呼:"变化因时",即要根据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新情况,及时进行改革和变法。他认为只有用这种局部的小改小革,才能防止社会矛盾从整体上激化,才能使汉王朝的江山永固,从而避免社会的大动乱。尽管贾谊的这些主张都是替统治阶级着想的,但他的这种从动中求静,即在运动中求平衡的方法,却是合理的,并且给人以启示,使人们看到了辩证法的强大生命力。

    (二)运动的原因在矛盾

    贾谊不仅指出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而且指出引起这种运动的原因在于矛盾,即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薄、相荡。在《鹏鸟赋》中,他把"阴阳"比作"造化"造物的"炭",说"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这是很有道理的,反映了他对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的认识。贾谊的矛盾观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贾谊认为,"阴阳"(即矛盾)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天地有阴阳,社会人事现象中有阴阳,就是"声音之道"也离不开阴阳。他说:"声音之道以六为首,以阴阳之节为度。旱故一岁十二月,分而为阴阳,各六月。是以声音之器十二钟,钟当一月,其六钟阴声,六钟阳声,声之术,律是而出,故谓之六律。六律和五声之调,以发阴阳、天地、人之清声,而内合六行、六法之道。"(《六术》)这就是说,音乐虽然是人造出来的,但其产生却是摹仿自然、社会和人的声音而来的。自然、社会和人的运动自身固有阴阳的对立统一和节律,故声音之道也有阴阳之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阴阳、天地、人之清声"。

    贾谊最关心的还是分析社会矛盾,所以他关于社会矛盾普遍性的言论最多。例如,他认为秦王朝为什么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就是因为它结束了战国时期社会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