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社会史观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三 社会史观 (第1/3页)

    贾谊的社会史观有某些积极的因素,也有不少消极因素。其积极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重势

    贾谊重"势",企图从中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过秦下》贾谊指出,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必须善于"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他讲的"理",是指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他讲的"势",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显然,这是对先秦法家理势思想的继承。例如,商鞅说过:"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商君书·画策》)韩非则指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难势》)但先秦法家所强调的"势",乃是与"法"、"术"相联系而存在的"人为之势",而非"自然之势"。韩非说:"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吾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同上)韩非之所以强调"人为之势",是因为他觉得如果只强调"自然之势",容易使人消极无为,认为"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同上)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单纯地强调"人为之势"而忽视"自然之势",往往容易导致一意孤行、主观蛮干。秦王朝在统一中国之后,不懂得"攻守之势异也",因而及时改变统治策略,结果导致二世而亡,就是一个严重的教训。贾谊正是总结了这个教训,所以他在论"势"时,更多地是分析"自然之势",即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但他也并不忽视人为的作用。

    贾谊讲的"势",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地势、时势、事势,也包括权势、理势等等。但他论"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能辩证地处理"自然之势"与"人为之势"的关系,既不离开"人为之势"去孤立他讲"自然之势",也不离开"自然之势"去孤立他讲"人为之势"。以下我们来分别看看他对这些"势"的论述。

    关于"地势"。在《过秦》一文中,贾谊在分析秦国之所以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时,就曾指出与其地势有关:"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过秦下》)又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上》)。这里讲的"崤函之固","被山带河"、"四塞之国",都是说的地势之"险阻"。贾谊认为秦国地势优越是其称霸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善于因时变法的问题:"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正由于秦人据有地利、又能因时变法,所以才能"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振长策而御字内"(同上),终于完成其统一中国的大业。可是,在"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即地理条件并未改变的情况下,秦王朝统一中国只有十五年,就"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同上),其原因何在呢?贾谊认为,就是因为秦统治者不懂得攻与守不同的"时势",因而及时变法。贾谊这种既重视自然条件又不囿于自然条件的思想,有其合理因素。我们不能否认自然条件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特别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情况更是如此。

    关于"时势"。这是指政治斗争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势。

    贾谊说的"攻守之势异也"(《过秦上》),就是指攻取天下和保守天下的形势是不一样的,因而要相应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他说:"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中》)显然,贾谊这种"取与守不同术"的观点,与陆贾的"居马上而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是一脉相承的。政治形势虽然是人类活动的表现,但就其性质来说,却是客观的,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也是属于"自然之势"。人君要求得长治久安,就要善于把握不断变化着的政治形势,及时改变自己的统治策略。就是说,既要懂得"并兼之法",又要懂得"守成之数、得之之术"(《时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否则就要失败。

    关于"理势"。这是指的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如贾谊说:"计令中国日治,匈奴日危;大国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