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伦理思想的要点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二 伦理思想的要点 (第1/3页)

    贾谊伦理思想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最早提出和使用"伦理"概念

    "伦"和"理"二字,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但尚未连用。"伦"的本意为"辈",后来引申为"类"、"比"。"理"的本意为治玉,后来引伸为条理、值理的意思。在先秦的著作中,有所谓"人伦",但尚无"伦理"的概念。盂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膝文公上》)显然,这里讲的"人伦"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当前,一般关于中国伦理学史著作均认为,"伦理"一词出现于秦汉之际,但未确指最早见于何种著作。我认为,从现存资料来看,贾谊应该算是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最早使用"伦理"这一范畴的人。在《贾于新书》中,既有"人伦"的说法,也有"伦理"的提法,且后者使用的频率更高一些。贾谊说:卑尊已著,上下已分,则人伦法矣。(《服疑》)君臣同伦,异等同服,则上恶能不眩其下?(《等齐》)

    故历天时不得,事鬼神不序,经礼仪人伦不正,奉常之任也。(《辅佐》)在这三条引文中,如果说所谓"君臣同伦"的"伦"字,主要作"类"解的话,那么其余两条的"人伦"则明显地是指伦理。至于贾谊直接使用"伦理"二字,我们可以举出以下例证:商君违礼仪,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虑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仅焉耳。(《时变》)桃师典春,以掌国之众庶,四民之序,以礼义伦理教训人民。(《辅佐》)

    这里三次使用"伦理"之处,均与我们现今使用的伦理概念意思是一致的。

    (二)论道德产生的根源及社会作用

    贾谊论述了道德产生的根源及其重大社会作用。他曾引述管子的话,以说明道德产生的经济根源:"管子曰:'仓凛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人曰:'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节,则物力必屈。古之为天下者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以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从生之害者甚盛,是天下之大贼也;汰流、淫佚、侈靡之俗日以长,是天下之大祟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泛败,莫之振救。"(《无蓄》)贾谊这段话虽然主要是从政治上立论的,但它同时也说明了道德的起源有其一定的经济原因。因为管于的话本身就是说的政治、道德等东西与物质生活资料的富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管子的原话是:"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厚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管子·牧民》)管子这段话,既说了政治对经济条件的依赖关系,即经济因素对政治、道德等因素的制约作用,也说了道德对政治的影响。这些观点是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的。贾谊引管子之后的话,是对管子思想的发挥。他所谓"从生之害者甚众",也就是《忧民》中所说的,如果不重农抑商,注意积蓄,势必导致"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的危险后果,这显然是从政治方面立论的。而他所说的"汰流、淫佚、侈靡之俗日以长",则是说轻本重末必然导致社会风俗和道德的败坏,这是从伦理方面立论的。由此可见,贾谊继承了管于的思想,认为一定的道德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同时认为这种道德又会对政治发生巨大的影响。所谓"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泛败,莫之振救",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对于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贾谊有很多论述。他认为秦王朝的覆亡,与其不重伦理直接有关:"秦国失理,天下大败。众掩寡,知欺愚,勇劫惧,壮凌衰;工击夺者为贤,善突盗者为哲;诸侯设制而相饬,设輹而相绍者为知。天下乱至矣!"(《时变》)贾谊讲的"失理",是既包括政治方面的"理",也包括道德方面的"理"在内的。因为所谓"众掩寡,知欺愚,勇劫惧,壮凌衰",既可以是不同阶级、集团之间的对抗,也可以是同一阶级或集团内部的人们矛盾。前者虽然属于政治方面的失理,后者则往往更多的属于道德方面的失调。我们且看贾谊说"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导致"秦俗日败"的具体事例即可清楚:"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假父耰锄杖慧耳,虑有德色矣;母取瓢椀箕帚,虑立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虑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仅焉耳。"(同上)这里讲的不孝父母,即属于"壮凌衰"的范畴。

    贾谊还用许多古代和当代现实的事例,说明道德修养对于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他说:"纣,圣天子之后也,有天下而宜然。苟背道弃义,释敬慎而行骄肆,则天下之人,其离之若崩,其背之也不约而若期。夫为人主者,诚奈何而不慎哉?"(《连语》)这是说作为"圣天子之后"的纣,尽管他"有天下而宜然",但是当他一旦"背道弃义",不按道德规范行事,那么天下之人就会不约而同地起而反对他。"纣将与武王战,纣陈其卒,左臆右臆,鼓之不进,皆还其刃,顾以乡(向)纣也"(同上),这一事实便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楚怀王骄做自大,目空一切,自己既不注重道德修养,却一心想称霸天下。"铸金以象诸侯人君,令大国之王编而先马,梁王御,宋王骖乘,周、召、毕、陈、滕、薛、卫、中山之君皆象使随而趋。诸侯闻之,以为不宜,故兴师而伐之。楚王见士民为用之不劝也,乃征役万人,且掘国人之墓。国人闻之振动,昼旅而夜乱。齐人袭之,楚师乃溃。怀王逃适秦,克尹杀之西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